日前,日本车企丰田代表人在发布会上底气十足,宣称固态电池即将量产,只需10分钟就能充满电,续航里程更能达到1200公里,听起来的确振奋人心。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他们的夸夸其谈。相比之下,中国固态电池的量产进程正在一步步落地,节奏更为扎实而迅速。真正的差距,已在无声中被拉开。

近期,中国固态电池领域捷报不断。中科新能源的首条20Ah车载固态电池中试生产线已经投产,6-10分钟即可完成极速快充,理论续航里程达到2000公里。
同时,国轩高科也宣布,其研发的准固态电池已在多车型实测中表现稳定,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不仅实现1000公里续航,还在穿刺测试中保持“零起火”。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月,该公司0.2GWh预生产线已顺利投运,产线良率稳定在90%左右,电池也同步交付各车企进行道路实测。这意味着相关技术已走出实验室,开始向规模化量产稳步迈进。
此外,宁德时代、上汽、广汽等头部车企也纷纷公布了量产规划,整体节奏已全面驶入落地阶段。
反观日本,他们固态电池的进展却显得力不从心。丰田虽投入高达1.5万亿日元的项目,原本最初计划2027年量产,然而却一拖再拖,先延至2028年,如今又拖到2030年,至今仍停留在样机与实验室阶段。在中国企业的步步紧逼下,他们口中所谓的“领先20年”,正在被现实无情打破。


被誉为电池技术“圣杯”的固态电池,长期以来都是各国车企和动力电池厂商争夺的下一个增长点,日本更是最早投入这一领域的国家之一。
早在十多年前,他们就斥资超过1.5万亿日元,累计申请相关专利超过1300项,丰田、松下、本田等巨头也在硫化物电解质路线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然而,投入巨大并没有换来产业化的领先。硫化物固态电池虽然理论上具备快充优势,但稳定性不足、成本居高不下,商业化难题始终难以攻克,丰田的量产计划也因此一拖再拖。

无奈之下,日本部分车企开始调整方向。就在今年5月,本田宣布削减三成电动车研发预算,转而加大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投入。这一调整看似理性,却难掩他们在新能源赛道上的摇摆与迟疑。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则在高压竞争环境中不断加快研发和量产步伐,双方的差距也就愈发明显。
面对一次次弯道超车,日本知名的《经济新闻》也不得不承认:“日本将会在越来越多领域落后中国!”
在燃油车的黄金年代,丰田、本田、日产几乎是不可撼动的存在。三大巨头联手,占据了全球汽车产业约15%的份额,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然而,当新能源浪潮汹涌而来时,日系车企却显得格外迟缓。丰田前CEO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电动汽车不可能成为主流。”正是这种过于保守的心态,让他们一步步错失了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机。等到反应过来,全球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说,燃油车时代日本曾经的绝对优势,正在新能源时代被中国的后来居上所取代。固守旧日的,还在回望过去;而新的篇章,早已由后来者提笔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