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博物(ID:bowuzazhi)
封面上的动物可不是鱼!而是一种蝌蚪,在讲这种蝌蚪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网上刷到的“蚊香蝌蚪”是咋回事?

蝌蚪身体里面一圈圈的“蚊香”是啥?很多人说里面装的是粑粑……

宝可梦玩家可还记得它——蚊香蝌蚪
逗号里面装啥了?这其实是蝌蚪的小肠。
为什么蝌蚪的小肠这么长,有的甚至能达到蝌蚪全长的十多倍?这是因为蝌蚪不像成体的蛙蟾,它们没有分化出胃,只能靠肠子来存储食物与吸收养分。我们身边常见的蟾蜍蝌蚪、黑斑蛙蝌蚪或者泽蛙蝌蚪都是植食性为主,超长的小肠能最大限度“榨干”食物中的营养。

卷成“蚊香盘”的肠子丨Pezzuti
问题来了——身体就这么大点,十几倍长的肠子要塞哪去?可不就只有卷起来?和蚊香盘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蝌蚪的身体构造就像个“大逗号”,远远看好像就是一个大脑袋后面拖着一条波浪形的尾巴。其实它的“脑袋”部分几乎是整个身体,嘴、鳃、内脏等等全都挤在那团“脑袋”上。不过由于没有脖子,所以看起来像个球。蝌蚪”脑袋“前端上方有眼睛与鼻孔,嘴通常在下方。
蝌蚪用鳃进行呼吸,所以“脑袋”上还有一到两个出水口。水从嘴巴流进来,经过鳃,再从出水孔流出去。很多蝌蚪的嘴巴虽然看起来小小的,里面却别有洞天,放大看甚至有些狰狞。嘴的外圈通常有各式各样的乳突,乳突之内是一排排锋利的角质化小牙齿,宛如迷你小鲨鱼,再往里有类似乌贼、章鱼的角质化喙。
1为口区,2为口腔开口(角质化喙),3为角质化小牙齿丨Wikipedia
牙齿的作用是把食物一层层刮下来,比如刮食石头上的青苔,而喙的作用是咬住食物并将其切断。分类学上,这些口腔内部的组成往往是区分不同类群的重要依据。蝌蚪的尾巴是它游泳的动力来源,上下都有尾鳍。根据栖息环境不同,蝌蚪尾巴的形状也有区别。生活在静水中的蝌蚪通常上下尾鳍较高,而有的蝌蚪则尾鳍较低,且尾部肌肉发达,专为溪流环境打造。

角蟾科Xenophrys katabhako——溪流蝌蚪通常尾鳍较低,且尾部肌肉发达丨Deuti et al 2017

姬蛙科Chiasmocleis altomontana ——静水蝌蚪上下尾鳍较高,C是迷你小嘴巴丨Menezes et al 2025。
咱们身边最常见的蝌蚪要数中华蟾蜍的蝌蚪,公园、池塘、水坑都是它的托儿所,小蝌蚪长得乌漆嘛黑,体长约2-3厘米,身体左侧有一个出水孔。它们平时齐刷刷出动,以水中的藻类与腐烂的动植物残骸为食。
常见的像小逗号的中华蟾蜍的蝌蚪

蟾蜍卵带
怪蚪出没我们对蝌蚪的印象似乎都是“小逗号”,然而有些蝌蚪长得十分奇葩,我们这就来聊聊那些奇葩怪蚪们。
红点齿蟾:透明的巨型蝌蚪最近还有新闻说在重庆的洞穴里发现皮肤几乎透明的巨型蝌蚪,长度接近10厘米,是不折不扣蝌蚪中的巨人。由于长期在黑暗的洞穴中生活,蝌蚪的眼睛几乎完全退化,只留下两个芝麻大的小黑点。

红点齿蟾的巨型透明蝌蚪丨alchetron Wikipedia
这是我国特有的红点齿蟾,于1979年根据贵州遵义的标本发表。虽然红点齿蟾的蝌蚪体型巨大,但成体只有5-7厘米,成蟾常栖息于有泉水或阴河的山洞内,在离洞口不远处全黑暗的流溪岸边岩石上活动。

红点齿蟾丨见水印
如果将洞穴里的红点齿蟾蝌蚪带到室外饲养,它的皮肤会逐渐变得不透明,眼睛也恢复到正常大小,说明这种形态变化是可逆的。

俨然众蚪矣丨见水印
奇异多指节蛙:越长大越小除了国内的红点齿蟾蝌蚪变态之后体型会变小之外,国外也有蝌蚪体型巨大、成体却小巧的例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南美洲的奇异多指节蛙(paradoxical frog)。这种蝌蚪最大能长到27厘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蝌蚪,而成体会缩水到仅仅只有3-7厘米。

让我看看有谁会把它认成鱼丨Wilson Lombana Riaño / inaturalist
奇异多指节蛙分布于亚马逊到委内瑞拉的水塘中,当食物充足、缺乏捕食者、水域面积较大的时候,蝌蚪往往能专心长肉,膨胀成巨型蝌蚪。而相反的情况下,就会提前完成变态,赶紧长腿上岸跑路。

奇异多指节蛙成体——不合理蛙丨Mauro Teixeira Junior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奇异多指节蛙成体与蝌蚪模型丨Wikipedia
圆疣树蛙:把卵产在竹子里除了溪流、水塘,蝌蚪还会出现在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被虫子咬开口的竹节里,灌入雨水后,就成了圆疣树蛙蝌蚪的“避风港”。这种蛙分布于我国西藏墨脱以及印度,和大熊猫一样依赖竹子。

圆疣树蛙丨Aditya Satish / inaturalist
到了繁殖季节,雌蛙会压扁身子,顺着开口较大的缝隙钻入竹节,把卵产在竹节内部的水中。虽然水量很小,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也足圆疣树蛙完成生长发育。蝌蚪孵化后,雌蛙会继续产出未受精的卵,供蝌蚪食用,所以它们如蚊香一样的小肠内,满满都是卵黄。
紫蛙:嘴巴变吸盘我们之前介绍过一种生活在印度西高止山脉的紫蛙,全身暗紫色,尖嘴小眼似甲鱼。

紫蛙:别叫我王八丨Wikipedia
它的蝌蚪也很有趣。紫蛙蝌蚪生活在水流湍急的小溪里,所以它的嘴部扩大成吸盘状,便于它附着在岩石表面,啃食石头表面的水藻。这种形态非常类似于鱼类中的爬岩鳅,其胸鳍腹鳍同样特化成吸盘。两者属于有趣的趋同进化。

紫蛙蝌蚪可吸附在岩石上丨2016 Nihaljabinedk

贵州爬岩鳅丨2005 Lerdsuwa
小跳蛙:蝌蚪住在泥沙里同样生活在西高止山脉溪流中的小跳蛙更为神奇,它的蝌蚪居然藏在溪流底部的沙床里。虽然小跳蛙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命名,却一直没人知道它们的蝌蚪长什么样。科学家只观察到雌蛙把卵产在水底浅浅的沙坑中,然后用河沙把卵埋起来。

小跳蛙生活在湍急溪流边,雄蛙通过蹬腿的动作,向其他雄性宣告领土,所以名字又叫dancing frog。丨Zeeshan A. Mizra
直到2016年,科学家从水底的泥沙,才挖出了小跳蛙的蝌蚪。它们身体细长,缺乏色素,眼睛退化为黑点,藏在皮肤下面,长着一身隆起的肌肉。当人们把这些蝌蚪放回到水里,它们立即像鳗鱼一样扭动身体,快速钻入沙床中。
小跳蛙蝌蚪丨Senevirathne et al 2016
解剖后发现,蝌蚪的蚊香肠子里全是沙,说明它们在砂石中滤食有机物。小跳蛙的雄蛙会在溪边守卫自己的领地,一边鸣叫,一边轮流伸出后腿撑开脚蹼,宣告主权。
小丑蛙属:蝌蚪吃蝌蚪很多蝌蚪都是看起来柔弱的素食主义者,殊不知也有肉食性的蝌蚪。生活于南美洲的小丑蛙属虽然长得很萌,却生来一张血盆大口,只要是能塞进嘴里的活物,一概不拒。
小丑蛙丨2010 Twan Leenders
它们的蝌蚪同样如此,嘴位于身体正前方,口腔结构不同于那些刮食藻类的蝌蚪,而是几乎与成体接近,以其他蛙类的蝌蚪为食。在食物极度匮乏时,连同类蝌蚪也不放过,一口一个兄弟姐妹。

小丑蛙蝌蚪丨John P. Clare / amphibianphotos

侏儒小丑蛙同类相食 丨Costa et al 2015
撰文:吴耘珂
部分图源: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未末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博物(ID:bowuzazhi),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