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片面积相当于3个中国大小的广袤大陆,它有着2亿公顷耕地,还有6亿公顷土地等待开垦,合计相当于七个中国的耕地面积。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近15亿人口,与中国规模相当。
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一片不该与“饥饿”二字联系在一起的沃土。
然而现实却是:这里有3亿人食不果腹。人均粮食也只有200公斤,大大低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线,只有中国人均粮食水平(600公斤)的三分之一。
这个大陆真实存在,它就是非洲。

非洲 | 图虫创意
世界银行在2025年9月发布的《儿童贫困:全球、地区和部分国家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极端贫困儿童人数为4.12亿人,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超过3.12亿。
富饶与困窘的并存,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实非洲。
历史遗产要解开这个谜题,要从上个世纪非洲的殖民历史寻找线索。
欧洲殖民者看中了非洲的气候条件,开始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加纳的可可、肯尼亚的茶叶、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这些作物漂洋过海,变成了欧洲人餐桌上的巧克力、红茶和拿铁,却也让非洲的农业体系逐渐偏科。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图虫创意
这些经济作物虽然能赚钱,却挤压了口粮的种植空间,迫使许多非洲国家长期依赖粮食进口。以西非的科特迪瓦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可出口国,全球每三块巧克力中就有一块源自此地。然而,该国75%的耕地被可可和咖啡占据,每年不得不进口大量大米以满足国内需求。这种模式在殖民时代结束后依然延续,至今影响着非洲的农业格局。世界局势动荡因此对非洲农业的冲击也更强烈。非洲有14个国家从乌克兰和俄罗斯进口一半左右的小麦。俄乌战争爆发后的三个月,小麦价格飙升,险些引发一场现代饥荒。
不只是气候变化农业的生产,高度依赖稳定的气候条件。但如今,全球气候系统的失衡,正让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变得岌岌可危。
而对全球碳排放的贡献仅为2%至3%的非洲,却承受着最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非洲广袤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农民们要面对长达半年的旱季、雨季交替。更糟糕的是,随着气候变化,干旱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不可预测。

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2020年,异常降雨引发的蝗灾摧毁了东非地区约70万公顷的农田,导致数百万人面临粮食危机。2022年到2024年,非洲之角遭遇连续干旱,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的3600万人陷入粮食危机。
然而,对这些国家的大多数农民来说,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让他们缺乏应对气候风险的基本条件。
整个非洲只有6%的耕地有灌溉设施,这意味着94%的耕地都在“靠天吃饭”;非洲本土的化肥生产能力很弱,大部分依赖进口,导致这里的施肥量只有世界平均的七分之一;拖拉机数量不到全球均值的十五分之一,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
这意味着,即使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耕种,收获仍然有限。以玉米为例,非洲亩产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而小农户应对风险的工具却几十年如一日地匮乏。
于是,这些资源最有限、对自然依赖最深的群体,反而承担着最沉重的气候代价。
系统的困境那么,直接向非洲提供粮食援助是否可行?
在上个世纪,不少国家都尝试过援助,但慢慢地随着对非洲的了解深入,大家也逐渐发现——饥饿从来不只是粮食不够这么简单。
它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其中交织着政局动荡、市场壁垒、政策障碍,以及贫困、教育和性别诸多不平等。自1950年以来,非洲大陆共发生过220起政变,党派、部族、宗教纷争此起彼伏。在战乱与无政府状态频发的地区,即使有粮食援助,也往往难以送达真正需要的人手中。据统计,在非洲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中,81%生活在冲突地区,总数高达1.1亿。
即使在政局相对稳定的地区,小农户也面临保险与金融支持不足、市场渠道单一、运输成本高昂等系统性障碍。这重重壁垒,将无数小农户牢牢锁在孤立、低效的地域性市场里,难以发展。
从援助到合作尽管挑战重重,非洲大陆仍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025年,非洲人口已经接近15亿,平均年龄仅有19岁,是全世界最年轻的一片大陆。预计2050年,非洲人口将达到25亿。
一面是全世界20%的人口和辽阔的可耕地,一面是巨大的粮食缺口和低效的生产方式——这既构成了非洲农业严峻的挑战,也蕴含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经过多年的实践,国际社会也逐渐意识到,相比于直接提供粮食援助,更具可持续性的路径是支持非洲国家提升自身的粮食生产能力。这既包括农机推广、节水灌溉、仓储设施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离不开技术体系、市场机制与人力资本的系统性支持。
而这离不开深度的合作。如今,这种转变正通过一个个深入田间地头的合作项目,在非洲大路上悄然发生。
良种和种业体系既然是解决饥饿问题,自然要从粮食作物入手。
水稻,这一源自亚洲的古老作物,如今已成为非洲大陆重要的粮食作物。然而,非洲的水稻种植长期面临单产低、抗灾能力弱的困境,更缺乏自主育种的能力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和非洲水稻研究中心合作,正在推广绿色超级稻项目,旨意在培育出一系列适合当地的品种,能够将灌溉用水量减少50%,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30%,甲烷排放量减少超过90%,能更好地应对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

非洲农户在田间种植绿色超级稻|盖茨基金会
非洲小农户习惯自己留种,而杂交水稻每年都需要买新种子。这对年收入只有几百美元的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减轻小农户的负担,中国水稻研究所正在进行无融合水稻的研发工作。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让杂交水稻能绕过有性繁殖,直接复制上一代的优良性状。
围绕水稻的努力,没有停步于单一技术的突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正与西非国家一起,建立从制种、育种到推广的完整产业链。一场围绕种业的深度合作,正帮助非洲在这片沃土上建立自主、可持续的粮食生产体系。
用金融工具抵御气候风险在温饱之外,如何帮助小农户稳定收入、抵御日益无常的气候冲击,则是更长远、更深入的追求。
在埃塞俄比亚的咖啡种植区,一种保障农民生计的合作正在展开。咖啡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开花期的干旱和成熟期的低温常常让咖农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借鉴在中国云南咖啡产区成功应用的天气指数保险经验,中国研究团队正与埃塞俄比亚机构合作,为当地开发定制化的咖啡天气指数保险。
这种创新保险不依赖人工核损,而是通过气象数据自动触发理赔。当监测到干旱或低温达到预设阈值时,赔偿款就会自动打入农户账户。这不仅帮助小农户抵御气候风险,更让他们有底气投入更多资源,提升农业规模或者改善生活条件。
韧性的根基展望非洲的未来,其农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在于如何有效支持数量庞大的小农户,增强他们应对日益频繁与极端的旱涝灾害的能力。
这些耕种者拥有的资源最为有限,对自然气候的依赖也最为直接。当异常天气来袭,他们往往首当其冲,不仅一年的生计可能遭受打击,整个区域的粮食安全也随之动摇。
从抗逆作物的育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仓储、运输条件的改善,到普惠金融和农业保险的覆盖,每一项努力都关乎如何为这些最基础的生产单元,构建起一层抵御气候风险的韧性根基。
作者:崔凯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