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2
需用时 05:02
广州人不是都吃老鼠的!

一个广东人一生中要回答1000次的问题……

/gkimage/xr/8o/71/xr8o71.png

上面这个漫画改编自我自己杯具人生的真实经验,如有雷同,实属正常。

你的人生又何尝没有这种时刻?
“你是学心理学的吗?那你催眠一下我嘛?(所有学心理学的人都懂催眠)”
“那些同性恋都是娘娘腔。”
“我最讨厌上海人了,都是小气鬼。”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刻板印象”。这个概念最早在1922年由一个叫 Lippmann 的记者提出来至今,就一直有大量关于这方面的传媒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帮许多学者解决了养家糊口的问题。那究竟刻板印象是何方神圣?对我们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害?它又能不能被改变呢?

刻板印象是何方神圣?

刻板印象,番名乃斯特劳斯的奶奶——斯特老太(Stereotype)。它是我们对人的一种特定的看法。那么什么是刻板印象呢?其实学界一直都说不清楚,不过一个典型的刻板印象会有几个特别醒目的特征:

特征一:对人不对事,刻板印象的对象是某一类人或某一个群体的。 一举例你就再清楚不过了,排名不分先后,入选最受人类欢迎刻板印象的群体有:男人女人(性别)、黑人白人黄种人(人种)、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国别)、异性恋者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性取向)、科学家农民工艺术家老师医生律师(职业)70后80后90后(出生年代)。

特征二:超级大众脸,就是一种普遍认为某群人共有的特征。 回到我们最上面的那个故事,老北方在听到K同学是广州人的时候就会立刻想到广州人都是“饕餮之徒”(嗜吃之人)。“什么东西都吃”就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广州人的特点。更平易近人一点的例子就莫过于星座,“你的性格这么分裂,一看就知道是典型的双子座的。”“金牛座的男生都超粘人的。”

第三个特征就是“跑得快”。 心理学家相信“斯特老太”是人的一种大脑自动化加工的过程,通俗点说就是自然而然、不经意间迅速产生的一种看法。比如在漫画中的“老北方”说“小K”吃老鼠这事,可能在他知觉到他是广东人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当然,有些人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不礼貌或者场合不对,不会说出来,不过,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理性思维在和我们的刻板印象赛跑时却往往是手下败将。

总结来说,刻板印象就是我们对某一类人的所具有的特征的高度概括,而且这种想法往往是快速而自发完成的。

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

在媒体和生活中,刻板印象无处不在。打开电视,看到各式广告,映入眼帘的就是贤良淑德的少妇在给老公洗衣服(某洗衣粉广告),左边一张凤姐脸右边一张范冰冰脸(某整容广告)成功的男人年轻多金,开着跑车载着性感美女穿街过巷(某名车广告)。“女人要贤良淑德”“男人要有事业有香车美女相伴”,实际上都是媒体人暗合了大家心里的性别刻板印象。

闲来无事唠嗑,每每会谈到身边认识的人的性格,四川人性格火爆,上海人精明爱计较,东北人豪爽阔气。更有伟大的网友制作成XX人心中的中国地图。把这种不同地域的人的刻板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地域刻板印象确实也得到一些心理学研究的证实,比如李春凯等人(2009)曾经在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中进行过一个对上海人刻板印象的调查,让上海籍和非上海籍的学生用形容词形容他们心中的“上海人”,结果跟大家的“常识”既有吻合的地方,出现频率最高的形容词是虚伪、小气、自私、刻薄等代表小市民习气的词,但也有勤奋上进、独立、能干等正面的描写。

/gkimage/x4/nl/z4/x4nlz4.png

图1:各地人民眼中的中国地图

/gkimage/06/7x/4r/067x4r.png

图2:英国人眼中的欧洲,更多超级政治不正确的外国刻板印象系列图请猛击 【脑补地图第一弹】英国人和法国人眼中的欧洲

电影也是折射人们的刻板印象的平台。如果你喜欢看好莱坞电影,那么估计你对好莱坞大片中的“白-白”“黑-黑”肯定不陌生。如果我们想到美国的“杀人犯”,你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怎样的画面?是不是一个带着纹身的黑人男性,而不是衣冠楚楚的白人或者是妙龄金发女郎?在大量好莱坞电影中,黑人都被塑造为“罪犯”、“粗俗”或者“具有音乐天分”的人。阿拉伯人都是“恐怖分子”或是“没脑的石油富商”。

不过这种刻板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Katz和Barly就已经发现这种对不同种族的人贴标签的现象,他们找来100个自己学校的学生,让他们从一堆形容词中选出适当的词分别来描述10个不同的种族群体(例如犹太人,中国人,拉丁美人等)的典型特征,通过归纳概括得出各个种族的刻板印象。之后,大约每隔20年(Gilbert,1951; Karlins, 1969; Grant & Holmes, 1981)就会有人把这个测试重做一次,结果发现这些刻板印象发生的改变也蛮大的。比如Karlins的研究对比了1933年、1951年和1967年学生对中国人的评价,发现最开始位居高位的是迷信、有心计、保守、爱传统、重视家庭和勤奋。但是几十年过去了,说中国人迷信狡诈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觉得尊重传统、热爱家庭和勤奋才是中国人的核心特质。相信现在再做一次,结果又会大不同了。

大脑的低碳节能装置

既然人们那么爱用刻板印象,那么是不是说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现在我们各个领域都流行环保低碳,减少资源浪费,鼓励循环再用。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分析,刻板印象就仿佛我们在人际知觉上的一个减碳节能装置。我们一辈子要跟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如果你从事某些服务性行业,比如卖猪肉啊,保险经纪或者导游,你需要打交道的人就更多啦。因此,能够快速地了解对方是个怎样的人,显得至关重要,刻板印象就仿佛是大脑在加工外界信息时的一个节能装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对一个群体进行分类,然后快速地激活相应的特征。

Amodio 和 Devine 归纳认知神经研究的结果发现,这种刻板印象激活是跟语义记忆与概念知识的表征有关的脑区(左外侧颞叶与左侧前额叶)。行为研究的数据也支持,刻板印象会被过去的关于这个群体的印象不断强化。比如你从朋友口中或媒体描述中记住了上海人-“小心眼”这个刻板印象,下次来上海的时候刚好遇到上海朋友出现一些斤斤计较的情况下,你的大脑就会激活你前面那些记忆,从而让你这种想法加强,而且人们也会更倾向于注意到和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而自然忽略掉不一致的。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对某个群体的特征捆绑式记忆的现象,学界依然没有定论。有一种说法是那些能够快速地对两个群体进行分类的信息会更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人类可以通过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来判别群体之间的差异,比如肤色、性别、身高等,而这些特征上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地区分敌我,感受到自己是否受到对方威胁。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Tajfel(1969) 就认为人们会觉得外群体拥有更多相似的特征,比如我们跟黑人没什么接触时,觉得他们都长一样的。在进行敌我判断时,对外群体的“典型”特征(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能够快速响应,这样就可以有力地趋利避害,增加生存的机会。

在现代社会中,当我们面对复杂的情况和环境时,通过了解一个人的群体属性,比如读哪个大学啊,从哪个国家来啊,学的什么专业,它能使我们在有限的信息的条件下,快速又尽可能多了解对方的情况。HR就会常常采用这种方式,来看每天推挤如山的简历;金牌销售员通过一个人的口音、穿着和资讯来判断对方来自怎样的背景,进行个性化销售;如果你想成为搭讪天王,刻板印象可能是你居家旅行、勾搭mm的必备品。

请继续阅读:

刻板印象!你太不了解我们了!


原文已发布在 科学松鼠会

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

The End

发布于2011-07-19,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Keledoll

心理创想家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