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0
需用时 04:40
你被这些网络迷题难倒过吗?

消失的正方形

/gkimage/a2/3k/4g/a23k4g.png

这是数学游戏大师马丁·加德纳在《从惊讶到思考》一书中提到过的例子。重新摆放分割的小块图形后,上面的正方形中少了一个小方格,它去了哪里?我们不妨实际操作一下,做两个全等的、上面没有孔洞的正方形(做的越大越好)。把其中一个按图中的式样精确地剪成所需要的五块,然后重新安排一下,拼成右边的样子的。最后把它放到未经剪切的正方形上边,让二者的上边和两侧边都重合。你会发现,其实带方格的图形不是真正的正方形。它实际上是长方形,比正方形高 1/12。它的底部多出一个 12 * (1/12) 的窄带,其面积恰好等同于消失方格的面积。

所有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这是一个颇为古老的数学把戏。最近又开始在网上流传。不妨来看看这个神奇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

在一个任意△ABC中,做A点的角平分线,交BC边的垂直平分线A'O于点O。然后过O点分别做AB与AC边上的垂线,垂足为C'和B'。

/gkimage/00/9c/e6/009ce6.png
显然△AC'O≌△AB'O,所以 AC' = AB', C'O = B'O

又因为 BO = CO, ∠OB'C = ∠OC'B

所以△BOC'≌△COB'。  推得: C'B = B'C

AB = AC'+ C'B = AB' + B'C = A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

正如前面所说,平面几何的谬误大多都是在有误差的图上做文章的。实际上,角平分线会与其相对的垂直平分线并不相交于三角形内,而是交于三角形外部。所以即使有AC'=AB',BC'=B'C,我们也能一眼看出AB=AC'+AB',AC=BC'-B'C。

/gkimage/0w/b5/0p/0wb50p.png

图里藏人

下面让我们见识一下什么是“大变活人”。

先看两排爷们的脸

/gkimage/mw/rk/ev/mwrkev.png

把上面的图从中间剪开,然后挪动成下图那样,怎么就少了一个人?

再看下面这张图。

/gkimage/8p/96/ay/8p96ay.png

上图仅仅通过两个动作,剪切和互换,就让人数在十二和十三之间变来变去,这是怎么回事?

眼尖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了,这种精心的安排其实是移花接木。以“爷们脸”这幅图为例(这幅图较简单),第一个人变成了圆下巴,第二个直接变成了双下巴,第三个的鼻子变大了,第四个的鼻子变长了,第五个换了一个表情,多了眉毛。

因为整个图的面积不变,但是脸个数少了一个,导致剩下的那些脸都变大了一些,其结果就是所有爷们个个是长脸。这种传递式的面积分配,很容易通过上色标记的办法清晰地辨认出来。

/gkimage/5m/3j/lu/5m3jlu.png

而至于第二个图,不得不说那是一个精妙无比的设计。不妨在图片变动之前,对十二个人编号。

/gkimage/pm/ah/j9/pmahj9.png

再看看移动之后的号码变动情况,其中上身和下身都对应着各自的编号。

/gkimage/hw/dz/rq/hwdzrq.png

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移动之后1号小小地少了一撮头发,10号的鞋底也被削了一层。他们各自都被从身体的某个部位切割下一点东西,活生生拼凑出了一个人。当画面上出现13个人时,每个人都比出现12个时要矮 1/13。

两幅图的原理都是通过累积很多次细微尺寸的变化,最终改变图中物品的数量。第一幅较为简单,而第二幅用十二人切合成十三个,做了十二件事(从每个人身上“偷”一点),但却只用了两个动作!其精巧程度实在让人佩服。

有趣的是,有一种古老的伪造钱币的方法正是以这种原理为基础的。按照上面的方法可以类似地把九张钞票分成18份,重新安排成十张。但这样伪造的钞票很容易被侦破,不建议读者采用。因为票面上特殊的两个数字串,钱号在这种操作下已不相匹配。在所有的钞票上,这两个数字串都是位于相对的两端,一高一低。这正是为了挫败这种伪造企图。

/gkimage/co/hl/7i/cohl7i.png
 

看似一样的信息,不一样的结果

一位母亲有两个孩子,有人问母亲的朋友A,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吗?这位朋友说:“我不清楚,但有一个是女孩”。母亲的另一位朋友B说:“我上次去她家,看到一个女孩”。朋友A听到,表示不屑:“这和我说的不是一样的吗”。

看起来这两个信息没有差别,但它们真的是等同的吗?

答案是:不同的。由A给出的信息可以推出两个孩子全是女孩的概率是1/3,而由B则是1/2。

让我们仔细分析一番。根据A的叙述,我们知道“两个小孩中有女孩”,而两个小孩的性别组合有四种情况:男男,男女,女男和女女。因为知道了两个小孩中有女孩,所以可以排除“男男”,两个小孩都是女孩的概率便是1/3。

而B的陈述是看到一个孩子是女孩,问题实际上就转化成了“另一个孩子是不是女孩”,因此两个小孩都是女孩的概率是1/2。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进行概率计算的时候, 不确定的描述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打牌的的时候,如果有人说,“来打个赌吧,我现在有一张A,猜猜我还有没有更多A?”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会输,但如果他报出抓到的那张A的花色,“我现在有一张黑桃A,猜猜我还有没有更多的A?”那结果就截然不同了。死理性派之前对此有过一个 详细的分析 。前一种情况下,有更多A的概率是 37% ,而后一种有更多A的概率一下就跃升为 56% 。面对这样反常的结果,不了解概率论的人,都会被吓一跳。

类似这样“想不通”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三门问题。换还是不换?这是一个让无数人纠结的问题,据说很多人在看了详尽的分析后,依然觉得有违常理,不能接受。“最高IQ人类”的玛丽莲在当年公布自己的答案——换一扇门时,立刻引来巨大争议,无数人觉得她回答错了,并写信“纠正”她,这些记录都保留在它的个人网站上。就是直到今天,这个游戏依然困扰着不少人。

双赢的赌局

甲和乙各自收到女朋友送的领带。两人见面开始争论谁的更贵,最终决定打个赌,去商场调查,谁的领带贵谁就算赢, 而赢的人要把领带送给输的人作安慰

甲认为他在这个赌局中输赢是等概率的。如果赢了,那么失去的是自己戴的这条领带。而如果输了,则会得到一个更贵的领带。所以这个赌局对他是有利的。

当然乙也可以这样想。但问题是,打一次赌怎么会同时对双方都有利呢?

这个著名的问题由法国数学家莫里斯•克莱特契克在他的《数学消遣》书中首先提出。他指出,要想这个游戏公平,必须限制条件。比如甲乙二人对对方女朋友的阔绰程度一无所知等。如果说甲的女朋友出手相对更阔绰些,那么甲的领带就有较大的可能比乙的要贵,他就更倾向于输掉这次打赌。

这个例子后来衍化成著名的钱包悖论,道具由领带变为了钱包:由第三者计算甲、乙二君钱包里面的钱,钱少者可以赢走钱多者的钱。

实际上,甲、乙二人的错误在于,他们只根据“可以赢更多的钱”这点,就做出这场赌博对自己有利的结论。但这场赌博对谁有利,应该以谁可以“赢得这场赌博”而不是“可以赢更多的钱”来判断。以赌谁钱包里钱少为例。判断谁有胜算,必须注意两点:

• 必须计算期望值。

• 钱包里有多少钱是很随机的。

所以正确的逻辑应为:

• 如果我的钱包里有较多的钱,那么我参加这个游戏,会输掉较多的钱。

• 如果我的钱包里有较少的钱,那么我参加这个游戏,会赢得较多的钱。

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而且,由于总有一个人赢得另一个人输掉有更多钱的钱包,这个游戏是均衡的。所以它的结果应该是甲、乙各有一半的可能获胜。也就是说,这个游戏 是公平的 ,并不对哪一方有利。

广大群众对女孩子概率问题提出了很多疑问,作者严酷的魔王为此写了一篇日志,专门解释了这个问题。欢迎大家移步 这里 围观和讨论。
The End

发布于2011-08-2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严酷的魔王

统计学专业本科生,数学控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