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2
需用时 04:15
苹果富可敌126国之和?

最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一句话,称苹果现金储备达762亿美元,超过美国政府,并“超过了厄瓜多尔、保加利亚、斯里兰卡和哥斯达黎加等126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纳闷,停下来想了一会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对于一个有阅读国内IT新闻习惯的人来说,碰到假新闻并不是件新闻。所以得去找找出处。

我设定了一串很长的关键词:苹果 现金储备 762 厄瓜多尔 保加利亚 斯里兰卡 哥斯达黎加 126。 Google了一下 ,首页所有结果都是这条新闻。挨个点进去发现大多数新闻的出处都指向财经网,于是找到这条于7月21日15:54在 财经网上发布的综合报道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公司在7月19日披露,包括短期和长期有价证券在内,截至6月25日的季度现金储备为762亿美元,自3月以来增加了15.8%。超过了厄瓜多尔、保加利亚、斯里兰卡和哥斯达黎加等126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加。”

虽然不知道这126个国家具体是哪些,但这样的表述肯定是指苹果的现金超过了全世界GDP最后的126个国家,而不可能超过GDP靠前的美国或中国之类的——凭常识判断也不可能。既然新闻中提到了厄瓜多尔、保加利亚、斯里兰卡和哥斯达黎加这四个国家,不妨先搜一搜这四个国家的GDP再说。通过Google plublic data explorer,搜出来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gkimage/l5/63/o4/l563o4.png

点击大图

可以看到,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9年这四个国家的GDP由上至下分别为:600亿美元略少一点($60 B),500亿美元略少一点($50 B),400亿美元略多一点($40 B),300亿美元略少一点($30 B)。600+500+400+300=1800,多加的数字肯定不超过100,减掉多加的数字,按100算,厄瓜多尔、保加利亚、斯里兰卡和哥斯达黎加这四国在2009年的GDP加起来超过1700亿美元,远远大于苹果762亿美元现金储备。

也就是说,因为某些原因,财经网的新闻犯了个严重的错误。而令人意外的是,包括网易、新浪、腾讯、搜狐、凤凰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主流网络媒体以及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和讯网、中国经济网、金融界等专业财经类网站以及中央广播电台、环球网等官媒以及扬子晚报网等地方媒体,全都转载了这篇报道。他们或许看到一个惊悚的标题就转载了事,并没有仔细看文章中是否有硬伤。

再回来仔细看财新网的报道,第一句给出了新闻源:“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于是我将四个国家名称替换成英文,并设定只搜索华尔街日报英文版站内信息:costa rica, sri lanka, bulgaria, ecuador site:wsj.com,Google之后第一条就是 华尔街日报新闻原文 ,前两段内容摘录如下:

Apple Inc. has built up a $76.2 billion cash hoard. Now the question is what the company intends to do with the money pile.

On Tuesday, the Cupertino, Calif., company disclosed cash, including short-term and long-term marketable securities, for the quarter ended June 25 increased 15.8% since March to $76.2 billion. That’s more than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of 126 countries, including nations such as Ecuador, Bulgaria, Sri Lanka and Costa Rica, according to data from the World Bank.

稍懂英文的人看到这里,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只翻译末句: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苹果现金储备)超过126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些国家)包括厄瓜多尔、保加利亚、斯里兰卡和哥斯达黎加。

原文写的是“包括”(including),并没提到“之和”或“总加”一说。看到这里,整个事情就真相大白了。本来是一个翻译错误,但这条新闻当时在国内各大媒体以及在微博等各社交网络上大范围转载和传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当时译者或编辑能多花三五分钟核对一遍,这个错误就能避免。

这让我想起2009年《环球时报》犯的一次错误,恰好也跟苹果有关。

2009年8月10日,《环球时报》网曾发出一篇题为《 美国总统奥巴马私人电邮曝光:送金正日苹果电脑 》的新闻,前几段提到: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唐娜报道,据英国《卫报》10日消息,奥巴马不仅创造了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的历史,而且是第一位在职期间收发私人邮件的美国总统,他还是黑莓手机的使用者。在一项特别的“民主透明度”试验中,奥巴马也选择性地公开一些高度机密的私人邮件内容。奥巴马的私人电子邮件会定期公开,以下是最近公布的一些邮件。收件人包括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和美国副总统拜登。这些邮件显示,奥巴马将向金正日赠送苹果电脑、iPhone手机,同第一夫人米歇尔探讨子女教育问题,也对有人指其出生证明造假自嘲。

第一封:

收件人:金正日 (邮箱地址:dearleaderNK@reclusivemail.com

邮件主题:回复:被释放的美国记者

内容:哥们儿,冷静点。首先,这显得十分傲慢。我不在乎您是否是一位在世的神灵。其次,我想提醒你这里面没有任何官方交易。这仅仅是一种友好姿态。和我们讨论的一样,我正在安排将以下物品发出。尽管我不相信您称这些物品为消费文化的产物,仅仅是出于研究目的而想得到它们……

但其实,这只是卫报的一篇 恶搞专栏 ,结果却被环球时报的记者擅自添加了一段内容,当作新闻发表。

如何判定这是一篇恶搞文章呢?经常阅读国外媒体的读者会知道,各个媒体都会煞有介事地模仿一些政客、明星、名人的口吻来写文章,来调侃、讽刺时事,最著名的有“洋葱新闻”。很多恶搞新闻里,都会有明显的痕迹以提示眼尖的读者这是恶搞。这篇文章中金正日的邮箱显然就是这样的痕迹:dearleaderNK@reclusivemail.com。金正日怎么可能用一个意思为“闭关锁国mail.com”后缀的邮箱呢?如果还不能确认,可以搜一下域名IP或域名注册的登记信息。比如我写文章时(2011-9-13 15:37),在域名注册商搜索reclusivemail.com时,发现它甚至还未被注册。

《环球时报》这篇文章在网络上也被转得到处都是,新浪、搜狐、网易、 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线、CCTV、中华网等主流媒体网站全都中招。

值得赞扬的是,腾讯网编辑在他们转载 这条新闻 之前,发现这篇新闻中邮件地址有问题后,向我求证。为保险起见,我通过同事问卫报编辑这是否是新闻,后来卫报的编辑发来短信答复:“No-It’s a spoof(humour) piece which Oliver writes every week.”(不-那是Oliver每周都写的幽默讽刺文章。)

于是,编辑在转载这篇文章时用粗体加了编辑注:

“腾讯新闻编辑注:该文系卫报专栏作家Oliver Burkeman(奥利弗-布克曼)的讽刺专栏,全部系杜撰而成。此前出现的奥巴马邮件多是该作家杜撰。请网友注意甄别。 ”

传媒学者钱钢曾接受过美国《纽约客》一篇报导胡舒立的采访。受访一个月之后,他很意外地接到《纽约客》事实核查员的电话,对方用了约半小时与他逐条核对记者稿件中内容是否属实或意思是否偏差。目前,世界上只有顶级媒体才实行如此严格的内容核查制度,遗憾的是,近些年来严格实行这一制度的美国媒体正越来越少。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停地驱使人们快一点,再快一点,更快一点,否则就无法传播,无法传播就没有流量,没有流量就没有广告——坐在计算机前面的媒体编辑们似乎也要像计算机一样,被摩尔定律挥舞着鞭子驱赶着闷头往前冲,却把提供准确事实这个新闻的命根子,抛在了身后。


文章来源: 师北宸的网络日志

The End

发布于2011-09-20,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师北宸

互联网从业者,科技专栏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