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
需用时 02:42
让我离你近一点

(文/Jonah Lehrer)David Brooks前几天写了一篇很棒的专栏文章,有关“城市的辉煌”,也就是说,在Facebook、Facetime、Twitter和电子邮件的时代,为什么一大群人聚在一起仍会有必要。许多人曾经预言,在“.com”泡沫的狂热中,互联网的崛起也就意味着“地理时代的终结”,光缆中急速传递的0和1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互动需要,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相反,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了,Brooks是这样写的:

“这个观点由Edward Glaeser在他的新书《城市的胜利》中赋予血肉。Glaeser指出,城市并没有在全球即时信息流的时代枯萎,反倒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是因为人类在面对面交流时效率最高。密歇根大学的两位研究者将几组人面对面地安排在一起,玩一个有难度的合作游戏。之后他们用另外几组人进行同样的测试,只不过是通过电子方式交流。面对面的几组人都玩得不错,而电子交流的组中产生了分歧,玩得很困难。

Glaeser认为,城市放大了人们的能量,因为观点在密集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如果你想在国际商业界有竞争力,就该住在市中心附近,位于某项产业地理中心附近的公司会更加多产。年复一年,城市中工作者的工资比城市外同行们涨得更快,因为他们的技能提高得更快。发明家也会更多地引用那些住在附近的同行的想法。

多年以来,像底特律这样的城市不断地修建摩天大楼、进行开发规划,希望能够让市中心复苏。但城市蓬勃发展,其实是因为它为有质量的谈话提供了场所,而不是因为它有新的建筑和会议中心。

过去几十年蓬勃发展的城市一般一月份均温都较高(人们喜欢温暖的冬天什么的)。但即使是芝加哥这样寒冷的城市,若能吸引大学毕业生,也同样能够发展。大都市中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增长10%,个人收入就会增长7.7%。这甚至也同样适用于城市中的高中毕业生,因为他们的效率也会提高。”

看到这些,Jane Jacobs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会心一笑。我在最近给《时代》周刊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物理学家Geoffrey West和Luis Bettencourt试图量化城市的生产率增长。他们从数据挖掘开始,研究政府部门发布的大量统计数据:

“根据数据,城市大小每增加一倍,各种经济活动指标,从建设开销到银行存款总额都会以大约每人15%的速度增长。无论城市大小,都遵从这个定律。‘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想往大城市跑,’West说,‘同一个人,只要让他搬到比原来城市大一倍的地方,就会忽然多做15%的事情,在各个方面都是这样。’Jacobs只能推测出城市互动的价值,而West认为他‘在科学上证实’了她的猜想。‘我最愿意听到的赞美是有人说,‘Jane Jacobs要是会数学,一定会做你这样的研究。’West说,‘数据清楚的表示,以及她聪明地预测,人们一旦聚集到一起,会变得更有效率。’”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以统计学为主,还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密集的人口会触发创新,或者为什么身体接近的人们会更高产。结果是,我们最终依赖于“知识溢出”和“知识交易”这样模糊的词语。尽管如此,统计数据还是有说服力的。看看今年早些时候哈佛医学院的Isaac Kohane所进行的研究吧。Kohane的问题很简单:身体的接近如何影响科研质量?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分析了35000多篇接受过同行评议的论文,将合作者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标明。积累了一些数据之后,相关性就变得明显起来,当合作者的地理位置接近时,文章质量会显著提高,至少从引用次数上来看是这样。最好的研究一概都是科学家们互相距离十米之内的工作成果,而最烂的文章的合作者相互距离都在一公里以上(平均来说,文章作者小于四名、并且在同一个楼里工作时,引用次数会比那些在不同楼里工作的高出45%)。无论是什么原因,电子互动不能(至少目前还不能)成为现实世界的替代品,Facetime视频通话也不能取代一张真实的脸。就像Glaeser和Kohane的研究所显示的,我们最重要的新想法通常不会在电子屏幕上冒出来。它们更有可能在闲聊中自然浮现,在人们同处一地的情况下产生。

原文看这里

科技名博微博

博主介绍: Jonah Lehrer是Wired的特约编辑,是《我们如何决定》和《普鲁斯特是神经学家》的作者,同时也是New Yorker, NY Times Magazine和WNYC’s Radiolab的特约撰稿人。

The End

发布于2011-02-1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Ashie

生态学硕士生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