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斯滕 · 霍勒纽约新美术馆艺术展 / museumpublicity.com
在纽约下东区的新美术馆里,有一场颠覆感官的艺术展览。进入展馆之前,访客——在签署了法律弃权书,抛弃了一切有关获得正常博物馆参观体验的希望之后,会看到类似下面这样的文字(这里给出的是超级浓缩精简版):
上下颠倒、前后倒退打量这个世界的同时,到处转转—— 从金属和塑料做的管子里向地面俯冲 2 层楼的距离, 别人在看着你(肯定会在笑着)。 吞一粒来历不明的白色药片儿,要是你喜欢吞一把也可以。 吸点儿类似安非他命的东西,据说这玩意儿能让人产生恋爱的感觉。 感受你的鼻子在生长, 感受墙壁绕着你旋转, 感受自己的脸第一次飞快地撞进一棵树里。 或者, 你想证明自己对艺术无与伦比的热爱, 那就把衣服脱光, 跟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一起躺在浴缸里, 体验感觉逐渐被剥夺的过程。
举办这场展览的艺术家是卡斯滕 · 霍勒(Carsten Höller),今年 49 岁,曾经是一名农业昆虫学家。他生长于布鲁塞尔的德国家庭,而过去数年时间都在斯德哥尔摩生活和工作。细瘦的身材和光秃秃的脑袋,让人很容易把他跟之前的职业联系起来。大概是这个原因,他一直免不了被视为“莫洛医生”那样的科学怪人。不过,这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他确实“居心叵测”给孩子设计过“陷阱”(在地上放着好像通了电的线圈,周围再摆一些甜点)。

比利时裔艺术家卡斯滕 · 霍勒,摄于新美术馆(Fred R. Conrad / The New York Times)
他的一项作品被称为“匹诺曹效应”——用手指握住鼻子,把一个小型振荡器放在你抬高的手臂上,这会欺骗你的大脑相信鼻子在长长。另一项则让游客两眼前的戴一个小型显示屏,模拟穿过一片树林;在某一点处,两只眼睛围绕一棵树分别向不同方向看去。
还有一种绑缚式三棱护目镜(游客可以在观看展览的时候使用,甚至可以把它带回去玩两天),戴上这种护目镜会让你看到的世界上下左右对调,它产生的效果可比它的名字要可怕多了。
滑梯:一种特殊的失控
霍勒在新美术馆的代表作品,是一个成人用螺旋管状金属滑梯(▼)。这件作品要通过穿过博物馆 3 层和 4 层地板的钢筋水泥切割大洞才能安装上去。游客会抓住一块布垫,坐上去并滑进管中,几分钟后再从 2 楼的另一端滑出来;降落过程中,他们脸上的表情和身体的扭曲会被馆内经过滑梯窗口的每一个人看到。

▲卡斯滕 · 霍勒在新美术馆建造的螺旋管状金属滑梯(Benoit Pailley / New Museum).
霍勒说:你会在一瞬间看到滑梯中的人脸上的疯狂,然后,他们消失了。使用滑梯是一件挺奇妙的事,它两端最终的转换地点是特定的,但中间的降落却无法掌握。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失控。
他试图通过这种艺术体验让人们意识到,尽管过去几百年里科学已确定了某些东西,然而人类对周围的世界仍知之甚少;我们甚至无法很好地相信自己的感觉。
失控也许会令人困扰,但霍勒却认为这其实是件好事:人的感知正如一种有待形成与把玩的艺术作品,是摆脱宿命论的一种“真正有创意的”——哪怕稍纵即逝——体验生活的方式。



▲ 2006 年,霍勒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展出的滑梯(Unilever Series : Carsten Höller,Attilio Maranzano;VG Bild Kunst, Bonn / airdeparis.com).
我现在做的肯定不是科学,但或许也并非艺术,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类事物——卡斯滕 · 霍勒。
即使现代艺术展竭力邀请更多参观者进行参与,霍勒的展览所达到的互动程度也是一般艺术展难以达到的。至于潜在的裸露、尖叫之类的各种失态,则给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
这次展览的负责人吉奥尼(Massimiliano Gioni)表示:“这里有一个很老的问题:究竟是科学家训练了小白鼠,还是小白鼠在训练科学家?……我认为卡斯滕会迫使博物馆自我适应。但这样正好,这正是我们想要做的。”
了解更多:

Carsten Höller 以往的展览图片(airdepar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