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3
需用时 04:37
讲“鬼故事”的美女间谍

随着冷战的结束,曾经红极一时的间谍小说没能逃脱日渐没落的宿命。当然,007依然迷人,只是越来越像动作明星,约翰•勒卡雷(公认的“间谍小说第一人”)还在继续创作,不过改行成了抨击布什的时评人。总之,间谍文学的黄金年代是过去了,然而,那些在六七十年代滥觞于文学作品中的秘密武器,像什么“伪装成口红的手枪”、“藏在空心大南瓜里的微缩胶卷”等等却从未在真实世界消失——我是说,技术也许在不断改进,而现实中的间谍活动却从未停止。

事情还得从去年说起,2010年6月27号,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突然逮捕了10名为俄罗斯政府服务的“间谍”。在美俄关系趋于缓和的今天,消息一出,全球哗然,各种流言甚嚣尘上。间谍——这个带有浓浓冷战色彩的词再次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不过随着俄美双方迅速达成间谍交换协议,这起冷战结束后最大的跨国间谍案又草草落下帷幕。上周一,依照《信息自由法案》精神,FBI公布了事件相关的多项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时隔一年,曾经轰动一时的“间谍门”幕后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FBI将这项针对俄罗斯对外情报局(SVR)的调查行动取名“鬼故事”(Operation Ghost Stories)。原因很简单,10名被捕的间谍中有6个都在使用死人的身份——他们也正如幽灵一般悄然蔓延,逐步构建起一张深入美国社会的间谍网。这些人大多是在美“潜伏”多年的俄罗斯人,他们拿着美国大学文凭,都有正式的职业,表面上看似与本国毫无关联,事实上却受命于SVR,一举一动都是“有的放矢”。

虽然FBI一再强调并未被间谍窃取什么关键信息,但他们的确有理由防患于未然。2009年,调查局截获了一条由“莫斯科中心”(即SVR总部)发给间谍的秘讯,内容简洁明晰:“你们被派往美国执行一项长期的使命,你们所接受的教育、拥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打入美国决策阶层,要在里面搜集情报、发展关系,然后向莫斯科汇报。”怎么样,像不像电影里的情节?

间谍是怎样炼成的

据一位FBI发言人称,这项旨在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行动已经持续了十余年。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FBI就发现了这些俄罗斯特工在纽约等地从事间谍活动的蛛丝马迹,并深入调查了他们幕后大老板SVR的间谍培养工作。

跟多数谍战片演的差不多,在被派往目标国之前,特工们都会接受严格的训练。在为期几年的培训中,学员需要熟练掌握多门外语,发展良好的一对一沟通能力,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而基本的情报传输技能,例如隐写术、短波电台操作、密码编译技巧等等更是必须烂熟于心。可以说,只要是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个个都“身怀绝技”。

/gkimage/j8/4d/zz/j84dzz.png

两名俄罗斯间谍正在接头。

一旦培训完成,这些特工就会被赋予一个全新的身份——当然,是伪造的。各种假文件再加一些高科技手段,SVR的间谍随即摇身变成一个个合法良民被派往世界各地,美国当然包括其中。为了掩人耳目,间谍们还往往男女搭配,去年被捕的10名间谍中就有4对“夫妇”,他们在目标国共同生活和工作,有些甚至儿女双全。不过跟谁组合可不是由他们自个儿说了算,所有配对都是由莫斯科总部指定,这样倒也避免了出现电影《史密斯夫妇》那般互不知老底的危险。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SVR特工都过着隐姓埋名的幽灵生活,在去年“间谍门”(Illegals Program)事件之后迅速蹿红的美女特工安娜•查普曼(Anna Chapman)就是鲜有的几位使用真实身份的间谍。案发前,查普曼是纽约一个成功的房产中介商,住着曼哈顿商业区的豪宅,是上层社交圈的名媛。通常情况下,真实的身份能帮助间谍更快更深地融入美国社会,但暴露的危险性也更大。

为了安全地传送情报,莫斯科总部为旗下特工量身打造了好几种秘密通讯方式,通过私人的无线网络秘密通话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方法说来简单,就是启用两两配对的笔记本电脑之间的临时无线网络功能,以实现数据的相互传输。具体操作流程也很简便:首先,用一台事先配置好的移动设备A创建一个私人的无线局域网,然后,将这个网络设定为只能与拥有特定MAC地址的移动设备B相联。此时,不管有什么情报指令,都可以想怎么传就怎么传了。

查普曼与自己的同伴接头。

根据FBI解封的文件,就在上面视频拍摄的当天,查普曼若无其事地坐在曼哈顿大街的一家咖啡馆窗边,差不多10分钟后,一辆迷你卡车缓缓驶过……谁会想到,一次秘密通讯就在这样稀松平常的场景下悄然完成了。迷你卡车的司机正是查普曼的同伴“俄罗斯政府官1号”,两人正是透过私人无线局域网交换了信息,而暗中监控的FBI探员随后就通过探测工具证实了这点。

美俄“无间道”

出于“放长线、钓大鱼”的考虑,FBI一直没有打草惊蛇,而是悄悄通过各种电子监控设备收集证据。随后在新泽西和波士顿进行的两次大搜查行动,更使得FBI全盘掌控了这些间谍与莫斯科中心的角色分工与间谍活动方式。而据司法部一位发言人透露,FBI之所以选择在去年6月“收线”,部分源于“觉察到其中一名间谍有了出逃的苗头”。一如法新社的评论,从酝酿到实施,这次终极抓捕行动的精彩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冷战间谍惊悚大片。

6月26日,假扮成俄罗斯使馆员工的FBI卧底UC-1谎称“事出紧急,有重要情报提供”,成功钓出查普曼在曼哈顿一家咖啡馆碰头。两人一开始用俄语接头,随后UC-1提议讲英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gkimage/u7/ro/fz/u7rofz.png

查普曼在回俄罗斯后已经成为了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在确认UC-1与自己服务于同一个部门后,这个美女特工似乎放松了警惕,不仅透露出下次秘密通讯的时间安排在周三,还放心大胆地将故障的笔记本电脑交给UC-1,随后又答应帮忙捎带一本假护照给他们的另一位“同伴”。商定好下次碰面时间后,二人结束了会谈。

与此同时,另一名卧底UC-2也成功与他的“间谍伙伴”谢门科(Mikhail Semenko)接上了头,后者欣然答应替UC-2把一叠报纸包裹的信件和5000美金埋藏到指定地点。

然而,情况远不是那么简单。作为资深间谍,老奸巨猾的查普曼随即觉察出了异样。当天下午6点,她先是频繁出没于布鲁克林区各个店铺之间,企图甩掉“尾巴”,继而又扔掉了一直使用的两张电话卡,临时改用新买的一次性手机以免受到监听。到了第二天的约定时间,查普曼也未在事先与UC-1说好的地方露面。为防止夜长梦多,蛰伏10年的FBI当晚便果断出击,赶在惊弓鸟出逃之前一举将这个10人间谍团伙捉拿归案。

查普曼与FBI卧底UC-1在咖啡馆会面。

如果你期待一个阴森又恐怖的结局,那“鬼故事”的尾声可能要让你失望了。通过俄美双方间谍交换协议,这些曾经的特工都顺利回到了俄罗斯。按照传统,他们接受了由梅德韦杰夫亲自颁发的英雄勋章,各自开始了新的生活。查普曼依然是其中的头号明星,归国后她成了一名专栏作家,也频繁出席于各种时尚派对,无论在哪都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也许,间谍从来就没有对错,有的只是他们背后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和利益。
The End

发布于2011-11-1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南瓜大王

语言学硕士生,科幻迷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