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7
需用时 01:36
林子大了,什么松鼠都有

(文/Ed Yong)Gary Larson画过一幅好玩的漫画,画中一只企鹅站在一大群一模一样的同类中,唱着:“做我自己,我只想做我自己……”Larson的系列漫画The Far Side和往常一样抓住了自然界难题中的笑点。社会化动物会在群体中度过大段时光,但它们仍需相互区别,否则便无法识别出配偶、幼体、领导和敌人。群体越大,相互区别的任务就越艰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进化出了个性。群体越大,群体的成员就更可能与众不同。

http://guokr.com/gkimage/i4/g1/eu/i4g1eu.png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Kimberly Pollard和Daniel Blumstein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地松鼠,它们的社会结构各不相同,从大约六个个体一起生活的黑尾草原土拨鼠和黄腹土拨鼠,到十个以上集群生活的贝氏地松鼠。

Pollard和Blumstein发现,松鼠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它们个体的警报叫声就越有个性。研究者录制了来自八个物种共计几千种警报叫声,对每一个物种,他们用Beecher的信息统计方法进行计算。通过研究一种叫声与呼叫者身份之间有多大联系,所得的结果可以作为个性的量度。松鼠群体越大,计算数值也越大。像贝氏地松鼠这样的动物,它们的警报叫声比黑尾草原土拨鼠带有更多的“识别特征”。

实际上,群体大小是个性背后最大的驱动力,这项重要性状变异中的88%能用群体大小来解释。换句话说,如果你知道一个松鼠群体的大小,你就几乎能准确推测出其中个体的叫声有多独特。就像Pollard和Blumstein所写的,“群体越大,就越要努力引人注目。”

Michael Beecher于1982年首先提出了“社会化物种传递信息时会更加个性化”的概念。之后,也有一些研究成果支持他的想法。细嘴鸥的雏鸟聚集在很大的公用“托儿所”中,它们的个体叫声比雏鸟留在巢中的红嘴鸥更有个性。生活在较大群体中的卡罗莱纳山雀的叫声也更复杂。还有,聚居区越大的蝙蝠种类,叫声的复杂性更高。

Pollard和Blumstein认为,这种联系很普遍,但并不广泛适用。其它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例如海豚、食肉目、灵长目动物可能确实是这样。而在流动性更高、个体作用不强的群体(例如鱼群和昆虫群)中,这个法则可能不太适用。这些群体聚在一起只是量的增加,而区分个体的能力并不十分重要。类似地,像蚂蚁、蜜蜂或白蚁,识别来自同一群体的成员远比识别某个个体要重要得多。

原文看这里

科技名博微博

博主介绍: Ed Yong,著名科学作者。他白天在英国癌症研究中心上班,晚上回家写他自己的科普博客Not Exactly Rocket Science。他的文章被众多知名刊物采用,包括New Scientist, Nature, the Economist, the Guardian, the Daily Telegraph以及SEED等。

The End

发布于2011-02-19,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Ashie

生态学硕士生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