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
需用时 01:57
一口烂牙?都怪祖先是个农民

约1万年前,当人类的生存方式从狩猎/采集向农耕转变时,我们已经走在文明的大路上。剩余农产品促进了劳动分工、城市兴起以及技术创新。不过城市化也是双刃剑,新近的一项研究认为,农耕的一个坏处就是使得人类下颚变短,狭小的空间让很多人的牙齿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去看牙医。

所有现今的人类都属于同一个种,即智人(Homo sapiens),不过各地人类的头骨形状和面孔还是有一些区别。近年来,人类学家得出结论,绝大多数这类头骨形状的地域差异性是由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而不是自然选择造成的。不过,一些面部特征,包括下颌的形状似乎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

一些研究者提出假说,认为农业的进步使得食物更软,需要的咀嚼更少,让下颌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或者是通过自然选择产生的,或者是由婴儿期开始个体使用下颌的方式而造成的。

古代骨骼数量有限,为了验证这个假说,英国肯特大学的人类学家陶巴德尔(Noreen von Cramon-Taubadel)检视了11个人群的头骨和下巴形状,其中6个靠农业生存,5个是狩猎/采集。人群覆盖亚洲、非洲、澳大利亚、欧洲和美洲。

在研究第一阶段,陶巴德尔测量了博物馆中代表了11个人群的322个头盖骨和295个下颌骨的形状。她发现下颌形状和族群生存方式有很显著的关联关系。狩猎/采集的人群,下颌较长(更突出)、更窄。以农业为生的族群则更短更宽。头盖骨没有显现出这种关联。而参与咀嚼的上颌骨的形状则也随着族群生存方式的不同也体现出一些变化。

这种不同有没有可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陶巴德尔又查看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遗传历史和气候差异,不过这些因素似乎没有起什么作用。在这篇11月12日发布于《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 研究 中她表示,包含了种养植物和动物的农耕生活中,食品加工得到加强,因此变得更容易咀嚼,这改变了人类下巴的形状,使得下巴更短、更不坚固。下巴的缩短让牙齿更拥挤,很多人因此深受牙病所害。

那么,这种变化是通过多代人的自然选择而成,还是每个婴儿生下来后吃的食物所造成的?陶巴德尔引用了一些研究,相比喂食新鲜未加工食物的动物,用较软、加工较多的食物饲养的动物其下颌较小。她表示,即使下巴的这种变化是由自然选择造成的,也应该是在较短的演化时间内就发生了。

这个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生活方式会如何改变我们的身体很有用,也证实了长期以来的看法,即日常饮食的变化是影响面部和牙齿形态的重要因素。不过,下巴形状和饮食间的关联还不是那么强,因此并不能完全排除居住位置等其他因素。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个研究过分简化了农耕和狩猎/采集之间的差异,当代有很多族群混合采用了农耕和狩猎/采集,史前社会可能也会有这种情况。

编译自:《科学》网站11月21日
原文:请看这里
图片:Fotosearch

(果壳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The End

发布于2011-11-23,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环球科技观光团

环球科技观光团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