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需用时 03:53
为何你看不见《潜伏》的逃犯?

好吧,你当然看不到《潜伏》里的逃犯,因为你根本想不到电视剧中的配角会是个在逃犯。

前些天一则“《潜伏》演员竟是逃犯”的新闻着实令公众大跌眼镜。据多家媒体报道:在谍战剧《潜伏》中饰演保密局档案股股长“盛乡”的演员吉思光,近日被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警方发现是1998年结伙袭警抢枪的逃犯,已潜逃13年。吉思光曾参演30多部电视剧,并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过采访。然而,没有人会想到他竟是袭警潜逃了13年的逃犯。日前,齐齐哈尔铁锋公安分局将犯罪嫌疑人吉思光抓捕归案。

此新闻一出,很多观众才忽然想起“哦,好像是有这么个演员,他还演过什么来着?”为什么我们对这位曾出演过30多部电视剧的“老演员”视而不见?

看不见的大猩猩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西蒙(Daniel Simons)和克里斯多夫•查布里斯(Christopher Chabris)曾进行过一个经典的实验。他们让志愿者观看一段长约40秒的篮球传接球的视频,要求他们数出其中3名穿白衣服的球员传接球的次数,而不理会穿黑衣的队员,在视频结束后报告他们数出的白队传接球次数。你也可以在下面的视频中数数看。

怎么样?你数出白队传接球有多少次呢?正确答案是16次。

那么你看到大猩猩了吗?一个穿黑色毛茸茸外套、打扮成大猩猩模样的人走进球员中间,面对镜头捶打胸膛,在镜头前停留9秒后退了出去,你看到了吗?

在心理学家的实验中,192人里有46%的人没有看到实验视频中出现的这种奇怪的事物(如果你不信,可以叫几个不明真相的朋友一起来看)。这个实验用活生生的例子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叫做“非注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的现象,这个实验从此就被称为了“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西蒙也因此一举成名,并于2010年出版了科普著作《看不见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此书一经出版便登上了《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榜单。

不少读者读到这里可能已经多少明白了这个“非注意视盲”和“逃犯演戏无人觉”之间的些许关系,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推论说因为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是逃犯,所以……可是不对呀,他又不是电视剧里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大猩猩”,怎么就被我们忽视了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就要继续深入的研究一下西蒙和查布里斯在1999年的实验的具体细节了。

可能的解释:任务难度和任务相似性

其实,西蒙和查布里斯的实验不是只有一个大猩猩条件的。实验中除了大猩猩这个意想不到的闯入者外,在另一组独立的实验中,他们让一个举着雨伞的人充当这个意想不到的闯入者;另外,他们还对志愿者要做的任务难度进行了设置,一部分人在观看视频后要汇报的是白队总共传接球的次数,而另一组志愿者的任务则比较难,他们需要汇报白队传球和接球各有多少次。

左图中打着伞的人是不是比右图中的黑猩猩更明显?

左图中打着伞的人是不是比右图中的黑猩猩更明显?

这样他们就可以检查到底是因为参与者正在进行的任务太难导致他们注意不到异常,还是由于异常太“正常”、难以辨别。

实验结果表明,在简单任务中有64%的志愿者看见了意想不到的闯入者(大猩猩或者举着雨伞的人),而在困难任务中只有45%的志愿者报告发现。而在“举着雨伞的人”和“大猩猩”这两组实验的比较中,举着雨伞的人(64%)比大猩猩(44%)更多的被报告出来。

这一结论说明,我们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而近百年的心理学研究也都证实了这一点。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人们的注意资源设总量为100%。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要求我们同时处理许多事情,比如一边读新闻一边听音乐,这时我们的注意系统可能就给两个任务各分配50%,当其中一项任务难度加大,比如把读新闻变成给领导写汇报,可能就需要分配90%的注意给这个任务,而之前的听歌任务则只有10%了,这就意味着你可能只听了听曲调,没空管歌词。

那么为什么在实验中人们更容易发现打伞的人却看不见大猩猩?因为大猩猩是黑色的,和其中一个队伍的衣服同色,而举着雨伞的人则穿着既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的衣服,明显不能很好地掩映在背景中。可能有读者会认为,举着雨伞的人出现在画面中不是比大猩猩更加合理吗?但是要知道,我们的注意系统在海量的信息筛选中是进行快速处理的,它没有时间进行意义层面的分析,即哪个情景更合理,而是依据比较低级的视觉刺激,如颜色或者运动与否来进行选择的。因此,这种可能性告诉我们,当两个任务中相似的成分越多,我们就越容易“视而不见”。

回到逃犯演戏的话题

上面讲了2个主要的关于“非注意视盲”的影响因素,似乎不难理解为何逃犯可以“潜伏”电视剧中13年了。

首先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如果不是主角或者长得很有特点,我们不会那么注意演员的长相。我们主要的注意资源都用在了理解剧情上了,尤其是像《潜伏》这种剧情惊心动魄、优秀演员聚集的谍战片子。在这个案子被报道出来前,大家其实都没有注意过有这么个演员,也没有发现其实他还在3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中演过配角,他“每次角色不同,但台词都不多”,很好地掩映在了剧情和大腕儿之中。案子一出大家“马后炮”似的对比剧照和通缉照,才觉得“好像的确是同一个人呀”。这一来就像是西蒙在实验后问道“你们是否看见了大猩猩?”,自信地报告传球数的志愿者们才恍然大悟。

俗话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还真是有些道理。

编辑的话:指认逃犯绝不仅仅是“看见”这么简单,还需要一个“认出”的过程。看见是注意力和认知资源的事儿,认出则需要对人脸进行识别。然而我们是怎样识别出人脸的呢?请继续关注心事鉴定组。《 面孔识别:凤姐倒过来可能更美?

参考文献

Simons, D. J., & Chabris, C. F. (1999). Gorillas in our midst: Sustaine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for dynamic events. Perception, 28, 1059-1074.

进一步了解:

Simons实验室网站 www.simonslab.com

 

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

The End

发布于2011-12-27,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VeraTulips

心理学学士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