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9
需用时 05:26
为什么人们爱管闲事儿?

从北大副校长的“撑腰体”到路人漠视被撞倒的小悦悦,人们越发感叹国民情感的冷漠与社会道德的沦丧。但是另一方面,有些人却乐于成为别人的人生导师,乐于管别人的“闲事”。因为“爱管闲事” 本来就是我们的祖先送给我们的礼物,它作为一种被进化选择出来的行为深深地印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可以说是个传家宝。

人人都爱热心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能想象到以下场景:一个女生被无良的男友甩了,她的闺蜜可能会跑去狠狠地质问那个男人;一个人没啥缺陷但年过30还找不着对象,周围同事都会过来主动询问,并且会特别留意帮TA找对象,对当红娘乐此不疲;几个小孩子落水并且大声呼救,一个体格健壮的年轻小伙子飞快跃入水中将其救上来……

这些事情跟闺蜜、同事、路人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他们要站出来帮忙?他们的道德特别高尚吗?也不一定。闺蜜可能平时嫉妒心强且虚荣,同事可能非常抠门还爱插队,小伙子可能平时专横霸道爱吹牛。但是就是这些人,在面临特定的场景之下,却做出了非常高尚的利他行为(altruism)。为什么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犹如履行义务一般地帮助周围的人呢?

来源 vipdictionary.com

来源 vipdictionary.com

爱管闲事的好基因

以往我们在解释这类利他行为的时候,经常将其笼统地归结为学校教育,文化熏陶与道德约束的结果。但是我们稍作思考就会产生疑问:学校为什么要教育学生“友爱同学”?文化为什么歌颂“礼仪之邦”?道德为什么宣扬“锄强扶弱”?

这些问题没法简单地给出答案,原因可能是助人使自己获得快乐,可能是与生俱来的道德责任感,但这些情绪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从进化的视角去寻因,问题就迎刃而解:可能“乐于助人”、“爱管闲事”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基因基础,这种基因在漫长的进化中被选择出来,使人类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维持种族整体的繁衍与传承。因而在我们的身上会表现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通常可以分成三种,主要有亲缘性利他(kin altruism)、互惠式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和纯粹利他(pure altruism)。前两种是帮助自己的亲友和熟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多见。

人人都爱“角色扮演”

也许你早已发现,爱给夫妻劝架的通常是年长大妈而非年轻姑娘,把弃婴抱回家的通常是女性而非男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特定的情景下会激活人们“扮演”特定的角色,把自己当做对方亲属,做出亲缘利他行为。

对于亲缘利他,可以用英国科学家汉密尔顿(Hamilton)的内含适应性(inclusive fitness)理论解释。内含适应性是指自然选择不仅会选择成功保留自身遗传基因的行为(即经典适应性),同时也会选择保留与自己基因相近的人群的行为(如父母兄弟等亲属)。进化会选择出使内含适应性达到最大的行为,而不是经典适应性行为。如果一个人的三个亲兄弟遇险,理论上他必然要选择营救他的三个兄弟,甚至可以为他们献出生命。因为这个营救行为可能导致其家族的繁殖成功率加权和最大,他的三个兄弟会代他传递基因。

当场景中的受害人的某些特征(如年龄、长相、经历)与当事人的某个亲属(特别是像当事人的孩子)的时候,当事人就更容易产生亲缘利他行为。

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为什么有人可以单枪匹马与劫匪斗争?还有人爱给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介绍对象?内含适应性似乎无法解释,而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一种互惠利他的动机。

美国进化生物学家罗伯特•特弗里斯(Robert Trivers)于1971年提出互惠利他主义思想,用来解释非亲属生物间的利他主义行为。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阿克塞罗德(Robert Axelrod)和汉密尔顿也在1981年通过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证明了“一报还一报策略”(Tit-for-Tat strategy)是一种有利于进化的好策略。

实验是这样的:在游戏中有两个人,他们可以独立选择“合作”还是“不合作”。如果两人都选合作,各得3分;如果一方合作一方不合作,则合作的得0分,不合作的得5分;如果两方都选不合作,各得1分。(显然对群体最优的策略是都选合作,得6分)。阿克塞罗德则依据这个法则做了实验,要求每个参赛者以得分最多为目的写出计算机程序,然后用单循环赛将这些程序两两博弈,找出什么样的策略得分最高。

最后,得分最高的策略是加拿大学者罗伯布写的“一报还一报策略”:第一局合作,以后每一步都根据对方上一步的策略来安排:你上一次合作,我这次就合作;你上一次不合作,我这次就不合作。

来源 eagle969.com

来源 eagle969.com

同时,阿克塞罗德又做了一个实验来证明一报还一报策略不仅适用于不变的群体,对动态的、可进化的群体也同样适用,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优秀策略向下遗传。进化实验是这样做的,游戏中的策略可以向下遗传,但开始时人们不知道哪种策略好。如果一个人合作性好,他后代的合作基因就越多,同时,比赛的过程还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哪种策略好学哪个)。实验中有63种对策方案,第一轮得分越高的策略,在第二轮中被实施的比例越高。实验结果表明:“一报还一报策略”原来在群体中是1/63,经过1000次对抗赛(假设这就是进化的进程),当结构稳定下来时,它提高到了24%。这个策略由于令他人得了高分,因此赖以生存的基础十分牢固,而其他自私的策略即使一时成功了,但有很大的几率在后来被淘汰。一报还一报的的互惠利他行为是获益最为稳定,风险最小的,因而被保留下来。

从宏观方面来看,一个人对其他人做出了利他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从长远看来是对自己有利的,因为被帮助的人可能反过来报答他或者他所在的种群,而通常来讲这种利他行为不一定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再加上有所回报,因此这样的行为不会被进化淘汰,反而成为自然选择的一种优势。

男人在勇救落水者的时候,在手无寸铁与匪徒斗争的时候,很可能是互惠利他基因促使他选择了受益最大的利他行为。因为这样的行为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种族内的个体健康存活,而延长了他们的寿命得到的结果就是,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自己会从这些人身上得到好处(可能是在将来与其他种族打仗的时候,这些人更可能帮他们的“恩人”脱离危险)。因为施恩者“知道”人们进化出“一报还一报策略”,那些曾经受人恩惠的人,更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报答他的恩人。而这个报答很可能使自己摆脱致命的困境。也许这么说有点功利和残忍,但进化不会选择出有风险却没有潜在回报的行为,如果是那样,种族早就灭绝了。

也许你要说你就是道德高尚,帮助别人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什么回报,那是因为这些复杂的计算已经被像吮吸和膝跳反射一样内化了。

道德真的会沦丧殆尽吗?

也许有朋友对“爱管闲事”的好基因持怀疑态度,理由是现在社会上发生了许多令人心寒的见死不救的事件,因此感觉人类似乎朝着冷漠和自私的方面进化,而不是越来越利他。但事实上,我们大可不必对这种表面的“世风日下”过于悲观。因为自然选择的力量比你想象的要强大。进化通过千百万年在人类身上所产生的痕迹不会因为暂时的社会状况而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即便能够改变,也只改变暂时的行为,而不能改变深层的意识形态。

从本质上讲,利他行为就如同人类热爱探索自然,热爱钻研未知的本能一样印刻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们不爱学习就去否定人类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可能是教育环境阻碍的孩子们的创造力。同理,人们见到老奶奶跌倒,还是想去搀扶的;见到小孩落水,还是想去营救的;见到可怜的乞丐,还是愿意去施舍的。

我们缺乏的,只是一个恰当的、可以自由表达这种进化行为的环境而已。因此,不能因为环境对行为一时的阻碍,就去抱怨甚至谩骂人类的道德沦丧殆尽。当然,关于如何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们更大程度地表达这种利他基因,还是和谐社会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编辑的话:不可以给缺德找借口,但请相信人性中既有天使也有魔鬼,他们都深埋在我们的基因中,情境决定唤醒他们中的哪一个。 道不道德,环境说了算

参考文献

Axelrod,R.,& Hamilton,W.D.(1981).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Science,211,1390-1396.

Dawkins,R.(1982).The extended phenotype.Oxford:W.H.Freeman & Co.

Dawkins,R.(1982).The blind watchmaker.New York:Norton.

Trivers,R.L.(1971).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46,35-37.

 

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

The End

发布于2011-12-29,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老世静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硕士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