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
需用时 03:16
怎么把恐龙做成大餐——鱼龙肉丸

不管是哪一年的新春佳节,大鱼大肉肯定少不了吧?龙年的恐龙大餐,为了兼顾“鱼”控和“肉”控美食爱好者的情绪,端上来的第一道,就是带“鱼”带“肉”、爽口弹牙的鱼龙肉丸啦!

光滑香脆的鱼龙肉丸,是如何炼成的?

“每咬一口,都有鲜美的汁水喷出!”

《食神》中的“爆浆濑尿牛丸”经典串词,以及那段肉丸乒乓球比赛的片段,必定会让每一个吃货印象深刻。在恐龙时期茫茫多的物种里,我们一眼挑中这种来自大海的奇妙生物——鱼龙,作为龙年大餐首道主食的材料,剖下大片大片的鱼龙肉,试试看,来以牛肉丸的制作手法来做出有趣的鱼龙肉丸。

在把鱼龙变成餐盘里的肉丸以前,还是先看清楚鱼龙的身段吧——这是一种独立的鱼形爬行动物,具有“海豚的吻,鳄鱼的牙齿,蜥蜴的头和胸骨,鲸一样的四肢,鱼形的脊椎。”  图/wiki commons

在把鱼龙变成餐盘里的肉丸以前,还是先看清楚鱼龙的身段吧——这是一种独立的鱼形爬行动物,具有“海豚的吻,鳄鱼的牙齿,蜥蜴的头和胸骨,鲸一样的四肢,鱼形的脊椎。” 图/wiki commons

“龙”餐下锅!首先,选用新鲜的鱼龙肉,把筋脉剐得干干净净,放于厚砧上;用两根各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的特制铁棒,左右开弓,猛力反复匀称地捶打,直打至鱼龙肉烂碎像稠糊酱一样,或肉浆黏手不掉下为止;此时加上鱼露及一些粉精,再和上少量的、切烂的细小鱼龙鱼脂丁或鱼龙头上的边角肉;然后用手抓肉浆,握紧拳头挤成丸,用羹匙尖刮下来成丸,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约8分钟,即可捞起美味的鱼龙肉丸!

煮鱼龙肉丸时要注意,不能用清水,而是选用鱼龙肉、骨熬汤来煮,这样就能保证在煮肉丸时,肉丸的肉味不会渗透到汤水中,从而使肉丸保持浓郁的“龙肉味”。此外,煮的时候不能一意猛火猛攻,火太猛常会造成肉丸夹生;但火候也不能太缓,缓火则会使它的表皮不够光鲜,质不够爽脆,所以火候猛缓要调节得宜才行。

据说,在传说中的鱼龙肉丸面前,撒尿牛丸可能也只能算是渣渣!

据说,在传说中的鱼龙肉丸面前,撒尿牛丸可能也只能算是渣渣!

如此一来,就可以做出光滑香脆,富有弹性,非常爽口的鱼龙肉丸!鱼龙肉丸既吸收了正宗潮州牛肉丸的制作工艺,其本身又具备了爬行类、水生动物的双重肉性,味道一定更加鲜美。鱼龙肉丸用作正餐可能差点,最棒的应该是作为夜宵。想象一个略感肃杀的沉闷冬日,二更时分,肚子咕咕诉苦,此时突然出现一碗热气腾腾的鱼龙肉丸汤,上面撒上蒜头、芹菜粒,夹起一颗丸子,蘸蘸辣椒酱或沙茶酱,啊呜一口吞下,满足感顿时发散到全身——有夜宵如此,夫复何求?

“龙”肉丸,为何偏偏相中鱼龙?

在古生物学者居维叶细致的描述下,“鱼龙具有海豚的吻,鳄鱼的牙齿,蜥蜴的头和胸骨,鲸一样的四肢,鱼形的脊椎。” 居维叶指出,这是一类古老的爬行动物。1839年,古生物学家欧文将鱼龙和鳍龙类合并,作为一类,称为“Enaliasauria”,包括两个目:鱼龙目和蛇颈龙目。在经历常年的误解和冷落后,鱼龙守得云开终见日,一举成为世界古生物学研究中的热点。

来自2亿年前的鱼龙化石,图中这家伙足有5.7米之长。图/nationalgeographic.com

来自2亿年前的鱼龙化石,图中这家伙足有5.7米之长。图/nationalgeographic.com

现在我们知道,鱼龙根本不是此前长期被误解的什么鳄鱼和蝾螈、鱼与蜥蜴之间的动物,它们是一种独立的鱼形爬行动物。它们是中生代最早成功重返大海的爬行类,尽管在鱼龙之前也有动物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鱼龙是整个鱼龙类的代表,它身长2至5米,眼睛巨大,耳骨强劲,卓越的视力与听力能帮助它们更好地捕猎和防御。鱼龙天生一副富贵相——胖乎乎、圆滚滚的,并有大大的背鳍和尾鳍,看上去有点类似海豚。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数百件鱼龙化石,其中一些化石的肚子里还有小鱼龙宝宝,这表明这种动物是卵胎生的。从鱼龙的粪便化石来看,它们的日常食物至少包括了鱼类和鱿鱼。

如果我们能亲手解剖一条新鲜的鱼龙,下刀之初一定会大吃一惊。它怎么具有如此弹性十足的表皮?这是因为鱼龙的表皮与鳍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这层胶原质极为纤细,互相交织形成令人称奇的网状结构,使得皮肤极具弹性。在富含胶原质的皮层下,是厚厚的皮脂层。和鲸豚一样,鱼龙经常会闯入较深的海域追杀猎物,所以需要发展出御寒的武器,这就是皮下的脂肪。脂肪堆积在皮肤深处形成皮脂层,其功能就如同大衣或潜水衣一般,具有相当好的隔热效果,可以防止体温散发到体外。我曾经在加拿大西北边陲育空地区(Yukon Territory)北极圈附近的原住民家中品尝过鲸脂。按此说来,鱼龙的皮脂也可以吃,味道可能有点像鱼肝,多嚼几下又有腰果的味道。

/gkimage/8x/0e/9e/8x0e9e.png
 
小广告乱入:吃鱼龙,跃龙门!

欲了解更多恐龙盛宴,请戳果壳阅读出品的 《把恐龙做成大餐》 一书,本文在果壳网发出时有删改。

/gkimage/ew/hi/u2/ewhiu2.png
The End

发布于2012-01-2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邢立达

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