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7
需用时 04:23
眼中体:自己和他人眼中,我为何如此不同?

编辑的话: 最近流行的“眼中体”看似与去年的“伤不起”大同小异,但却从简单地通过抱怨式的咆哮来寻找社会认同感升级为表达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差距。为何我们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我们有那么大的差距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是我们身处不同的角度,我们对自己更加看重的是潜力,而对别人则更看重实际能力。

美国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说:“我们通过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判断自己,别人却通过我们已经做过的事情来判断我们。”

当我们评估自己未来的潜力和别人未来的潜力时,总会突出自己潜力有多大,却很难发现别人身上潜在的发光点。

评估自己的潜力和别人的潜力为何有双重标准?

过年亲戚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无非就是两个,有男(女)朋友了吗?工资多少?也许工资是个不错的衡量能力的标准。如果问你,你觉得5年后你的工资多少?你会想我脾气性格很好,与上司、同事关系处得都不错,我脑子很灵活,我学东西很快,我平时做事也很认真……我这样的优秀人才, 5年后发展不可限量。那让你评估一个跟你实力差不多的人呢?你会想他上学时成绩很一般,没参与过什么社团活动,默默无闻,现在在公司也没什么突出的表现……所以以后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吧。

为什么在评估自己的潜力和他人的潜力时会有双重的标准呢?

在评估自己的时候会考虑很多自己的优点和特质,在评估他人的时候却变得严格多了,而且是从别人已有的行为和平时的表现来做出判断。这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真实自我”,却只知道别人的“现实自我”。也就是说我们知道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我有什么理想,我要为之付出多少努力,我们对自己的评估加入了很多情感成分,而我们却很难体会别人的理想与奋斗,只知道他现在如何。所以我们会对自己的潜力有更高的评价。而且我们在评估自己的时候会预期自己未来的高峰表现,也就是未来表现出的最好可能;对于其他人呢,我们往往是通过那个人的平均水平来评估他的潜力。

我们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对别人的了解相对而言就少很多,所以理所当然在评估潜力时会有所差别。当我们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我们也许会找各种借口来为自己辩解。比如说我迟到了是因为偶尔堵车,别人迟到了就是他懒惰、赖床。

我的潜力大是因为我一直都没有尽全力

我们觉得自己的潜力更大,还有个原因就是认为自己在很多事情上没有尽全力,所以表现出来的水平和别人差不多,或者比别人略微差一些。比如,我某次考评拿到85分,另外一个同事拿到了88分,于是我就会找借口说同事努力一年才比我高3分,而我只要轻轻松松就能跟他差不多,如果我像他那么认真,一定比他好。我们总是偏向于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后进生,也就是说觉得自己的实力远不止现在的表现;而把别人的表现与他们的实力相匹配起来。

美国弗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伊拉诺•F•威廉姆斯(Elanor F. Williams)与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和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做了一系列实验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参与者完成一份问卷。在问卷的一开始,研究者先陈述了一段话:“很多人的技能水平和他表现出来的水平是不匹配的。有些人完成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没有达到他的真实水平,有些人则超越了他的真实水平。”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参与者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没有发挥出真实水平的人。然后看完这段话,参与者要回答3个问题,(1) 描述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从1-7中打一个分(1表示我的潜力远远高于我表现出来的能力;4表示我的潜力和我目前的能力一样;7表示我目前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我的潜力);(2) 我希望别人怎么来评价我的潜力和目前的能力;(3) 用一样的打分方法,让参与者评价一个熟人。

结果参与者给自己打分的平均分为3.4分,给熟人打分的平均分为4.3分,大多数人给自己的打分更低,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的潜力更大一些。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者也发现网球运动员一直输给他的对手,但他还是会觉得自己比他的对手更优秀,这不是自嘲,也不是自我安慰,而是觉得自己的潜力有待挖掘。

谁最关心我的潜力?

伊拉诺等人又做了另一个实验来研究我们对自己的潜力和别人的潜力的关心程度。首先,他们让参与者玩一个拼字游戏,每个人玩5轮游戏,然后告诉他们这个游戏能反映出一个人学术上的前途。做完游戏后,研究者把参与者分为两组,研究者告诉其中一组参与者他们在游戏中的得分是71分,他们经过多次练习之后的潜力得分是93分;而跟他们一起参与游戏的另外一个人的得分是67分,潜力得分是88分。另外一组则相反,告诉他们自己的现实和潜力得分是67和88分,另一个人的得分分别是71和93分。知道这4个分数后,研究者让参与者记住这4个分数,而这另外一个人其实根本不存在,是研究者杜撰出来的。

图1.1

图1.1

然后,研究者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刚才让参与者记住的4个分数,就像上面这个图,每次在屏幕的左右随机呈现2个分数;分数消失后,在其中一个分数的位置呈现一个圆点(下图),让参与者在看到圆点后立刻按键,圆点在左边就按“C”键,在右边就按“M”键。

图1.2

图1.2

从图2可以看出,圆点出现在自己的潜力得分呈现的地方时,参与者的反应最快,而圆点出现在别人的潜力得分时反应最慢。这说明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潜力,而往往忽视了别人的潜力,更注重看别人的现实能力和过去的表现。

图2:纵坐标表示的是参与者看到圆点按键的反应时。横坐标表示圆点出现在自己的分数和别人的分数呈现的地方这2种情况。黑色的表示现实得分,灰色的表示潜力得分。

图2:纵坐标表示的是参与者看到圆点按键的反应时。横坐标表示圆点出现在自己的分数和别人的分数呈现的地方这2种情况。黑色的表示现实得分,灰色的表示潜力得分。

在生活中,我们找工作的时候,会关注自己的潜力能否发展,关注公司有没有发展的前途;但是,公司重视的是你现有的能力,你能拿出什么证书,你有什么工作经历,你有没有得过什么奖……别人更加关注的是你目前的能力,你的潜力别人看不到,而且这是你主观认为的潜力,你究竟能否达到这一程度,没人知道。所以这就是一个悲剧。

/gkimage/cn/ut/d4/cnutd4.png

参考文献:

Elanor F. Williams, Thomas Gilovich, & David Dunning. (2012). Being All That You Can Be : The Weighting of Potential in Assessments of Self and Oth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8(2), 143–154.

什么是“眼中体”?它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

果壳网“眼中体”大汇总

 

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

The End

发布于2012-02-17,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沐沐知雪

心理学专业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