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
需用时 02:05
随风而来的秘密生物实验室

北京的春天总是多风。偶尔停下来听着呼呼的风声,看着摇头晃脑绿意渐现的树,就会想起小时候对玛丽阿姨的渴望。想着下一阵风过去,她就会拿着毯子做的神奇包包出现在门口。不过今天出现的不是童话里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而是给自己作品取名“随风而至”的艺术家玛丽。

/gkimage/m4/o8/c8/m4o8c8.png

(随风而至,图片来源:网络)

玛丽安娜•荣顿(Mariana Rondon)是一名来自委内瑞拉的优秀艺术家,只看她的作品名称和些许自述,就隐隐觉得这是个浪漫得很深刻的人。(这点到和玛丽阿姨很相像啊,本人自始至终就认为看起来苛刻严肃的玛丽阿姨一定是个内心浪漫的人……)1999年电影作品《午夜之半》(AT MIDNIGHT AND A HALF);2007电影作品《来自列宁格勒的明信片》(POSTCARDS FROM LENINGRAD);2000年的获奖装置作品“我如此爱她”(AND I WHO LOVED HER SO);以及2008年的装置作品“随风而至”(CAME WITH THE BREEZE)(上图)。

/gkimage/lt/mq/0y/ltmq0y.png

(随风而至2.0,图片来源:搜狐文化)

“随风而至”其实是一个虚拟遗传工程装置,这是一个不断升级更新的研究型作品,2008曾到北京来参加新媒体艺术展,当时展出的是其2.0版本(见上图)。装置的主体由两个机器构成,能够不断制造出直径两米左右的气泡。当水蒸气注入气泡时形成屏幕,每个气泡上会出现投影机投射的不同有机体影像,看起来就像是正在孕育着的生命。当两个气泡融合时,一个象征着 “工业子宫”的大气泡出现。而投影的影像随之发生变化,视觉上两个不同的生命形式结合在一起,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混合着梦境与现实的奇异生命体。艺术家用水、肥皂、湿度、表面密度,蒸发作用以及基础流体物理学等元素再加上影像设置,创造了一种类似于秘密生物实验室的超现实幻觉。

玛丽安娜表示“随风而至”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想象基因学,看看艺术家提到的这一串名字吧:希罗尼穆斯•波许(Hieronymus Bosch)、雷内•马格里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卡夫卡、爱伦•坡(Edgar Allan Poe)。超现实主义、怪诞幻想、人类内心的恐惧与好奇,或许我们不用身临其境就可以体会到作品所蕴含的深意,想象到那气泡屏幕上投影出的形象了。

/gkimage/2x/rm/23/2xrm23.png

上面这幅三联画是十五至十六世纪荷兰画家波许的著名作品“乐园”(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又叫做尘世乐园,而在某次偶然机器翻译中,我得到了一个似乎更让人心动的名字:人间饕餮。画作的左幅描绘了乐园中的亚当与夏娃与众多奇妙的生物;中幅以大量裸身的人体、巨大的水果和鸟类描写人间的乐园;右幅则是地狱的情境,充斥著大量造型奇幻的狱卒,以怪异的酷刑逞罚各式罪人。波许被认为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启蒙者之一。他通常以恶魔、半人半兽甚至是机械的形象来表现人的邪恶,图画复杂,有高度的原创性、想像力。

/gkimage/lp/vh/8m/lpvh8m.png

这幅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里特的作品“集体发明物”(Collective Invention),也是玛丽安娜“随风而至”的创作灵感之一。据说画中与“美人鱼”形象倒置的幻想物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卡夫卡的《变形记》。由于他的艺术构思多变,人们又称他为“魔幻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曾发表过这样一种观点:物体的形象与物体的名称之间不存在确定的或不可转移的关系。树叶,完全可以用大炮的形象来代替,而绘画就是为了打破人们日常习惯中的参照系。

The End

发布于2011-04-08,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znzoe

科学传播硕士生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