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需用时 02:12
阿喀琉斯基猴:类人猿起源于亚洲


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复原图。图片来自:Nature

人类非洲起源学说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该学说认为一支地处非洲的类人猿在约600万年前采取了直立行走、并和黑猩猩等其他类人猿分道扬镳。但是类人猿又是在哪里起源的呢?

灵长类的早期演化对于古生物学而言是个难题,因为化石证据太少。要想形成化石,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有水环境带来的沉积物,但是早期灵长类多为树栖,难得遇到稳定的河流、湖泊或浅海,更何况它们体型不大、数量也不多。所以过去这个领域大半是依靠分子生物学的成果。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倪喜军教授等人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描述了一件5500万年前的早期灵长类化石。它不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件相对完整的灵长类化石,还和类人猿的起源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这件发现于湖北省荆州地区下始新统洋溪组湖床沉积环境的灵长类化石被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它的体型很小,和人的手掌差不多,体重也只有20-30克,和现存最小的灵长类侏儒鼠狐猴相近。但它的演化地位却相当独特——在它出现时,类人猿和跗猴(俗称的眼镜猴)刚刚分家,它身上还保留了一些早期类人猿的特征。

“阿喀琉斯”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著名的脚后跟,阿喀琉斯基猴的脚后跟也确实不同寻常。一般而言跗猴的脚跟很长,非常适合在树林间跳跃生活,事实上“跗”这个字指的就是脚跟处的几块骨骼。相比之下,包括人类在内的类人猿,脚跟则较宽,不擅长跳跃而更适合行走或奔跑。阿喀琉斯基猴拥有很多跗猴的特征,头骨、牙齿和四肢骨的很多特征都与跗猴类似,偏偏它的脚骨比例——跗骨偏短、跖骨极长——与类人猿接近。这个不适合跳跃的特征对于一只树栖的跗猴来说当然是名符其实的“阿喀琉斯之踵”了,但是对于早期类人猿,这也许是它们适应环境的关键之一。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阿喀琉斯基猴的头骨特征。它的犬齿很大,前臼齿相当尖锐,由此推断它应该是以食虫为主。但它的嘴偏短,眼眶较大,表明和原始的食虫哺乳动物不同,它的嗅觉不甚发达、但拥有相当不错的视力。不过现存的直鼻猴亚目中所有夜行动物的眼眶都比它发达得多,因此推断它是昼行动物。倪喜军教授在接受果壳网采访时表示,虽然从化石中无法直接判断,但从分子角度推断,阿喀琉斯基猴可能已经有早期的三色视觉,复原图的毛色也因此选择了偏鲜艳的色彩。

它的发现还进一步支持了类人猿起源于亚洲的假说。采访中倪喜军教授指出,非洲类人猿化石在约4500万年前出现,物种之间亲缘关系很近,很可能是从亚洲迁徙而来、而非在非洲本地独立演化的。跗猴也发生了类似的迁徙,因此类人猿自亚洲向非洲的迁徙是完全可能的。


​阿喀琉斯基猴骨骼三维重建图。图片来自:Nature

为了精密还原出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和分类地位,研究组使用了欧洲同步辐射装置的X射线进行了扫描和三维重建;并将重建结果对照了灵长类解剖学特征的数据矩阵,最终将阿喀琉斯基猴定位于跗猴类演化树的基干部位。倪喜军教授认为,这是我们研究灵长类动物和人类早期演化的重大进展。

信息来源:Nature

The End

发布于2013-06-07,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已注销用户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