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4
需用时 02:10
《科学》社论:中国的科研诚信

(文/杨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授)过去十年里,中国的科研实力发展极其迅速,正在重塑全球科学进展的格局。然而,这一快速发展却不一定伴随着科研领域规范的同步提升。最值得担忧的是科研诚信的缺失,它可能会阻碍中国原创科学领域的进展,损害中国学术界的声誉,也会削弱中国科学的影响力。

导致当前中国科研环境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很多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里,竞争性科研基金占据了大部分经费来源,为诚信违规带来了经济上的诱惑。导致学术不端的另一个事实是重数量而非质量的方法衡量学术水平,这诱使年轻科学家用不遵科研伦理的行为攀爬学术阶梯。还有一个诱因是基于绩效的补贴收入。此外,学术界等级制度也促使研究者夸大他们的发现。

好消息是,过去十年里发生了几件关键事件,它们标志着中国正向学术诚信的方向努力前行。首先是在本世纪初时澄清了双语投稿的翻译权问题、并明确禁绝了一稿多投。著作法也做了相应调整,允许更长的独占期,以便为学术论文提供足够长的评审时间。大部分学术不端的审查来自于通风报信,其中大多数又是匿名的,我个人在浙江大学处理的学术不端事件中80%以上来自此渠道。另外,媒体揭发学术不端的行动,无论是贺海波事件中的剽窃行为,还是“汉芯”处理器的造假,都在公众里树立了对学术不端不容忍的姿态,促使政府部门承认问题的严重性。

如今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已经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运动,训练研究生、博士后以及年轻教员的科研诚信。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起草了新的道德守则以规范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中科院与许多重点高校重新审核了评职标准,更加重视研究质量、而非仅仅关注论文数目。而且1998年以来自然科学基金委一直在积极地剔除那些剽窃的项目申请,过去14年间这一行动降低了70%的基金申请中的学术不端。2013年8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曝光了六起基金项目申请中的学术不端行为,都是通过比较各项申请而发现的。其中包括一项网上“待售基金”,与本刊1035页上所述的公开待售论文事件类似。2012年,中国政府开始监管和检查其他研究提案,以便帮助研究机构更道德地利用经费。

来自全球学术界的帮助也是推动中国学术诚信的重要因素。譬如,美国国家科学促进会(AAAS)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之间展开过双边对话,聚焦于如何起草诚信规范以避免不端。全球研究理事会建立科研诚信标准的努力也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蓬勃开展。

要想实现对不道德行为的零容忍,还要面对很多挑战。中国依然在努力把论文评审、评职委员会和奖项提名者都整合到基金和职称系统之中。中国科学界的健康发展应当达成三个目标:产出原创性的突破、增进对其他地区科技进展的理解、获得全球性的影响。但要实现这一切,科学事业必须要健康、可信地发展。
 

翻译自:《科学》,Research Integrity in China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关于中国科研的文章:
《科学》暗访中国论文市场:还有什么不能卖?

相关果壳网小组

 
The End

发布于2013-11-29,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Revolucion

果壳译者,生物专业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