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5
需用时 11:00
气候变化毁灭了伟大文明?

特洛伊城,如今仅存废墟。然而,打败了特洛伊人的希腊迈锡尼文明,在战后不久也开始崩溃。罪魁祸首,可能是一次气候变化。图片来源:foursquarelessone.com

(文/Michael Marshall)公元前1200年,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伦,被特洛伊的帕里斯拐走了。一支超过1000艘战船的希腊舰队动身追赶。漫长的战争过后,阿喀琉斯等诸多英雄领导希腊,打败了特洛伊。

至少,大约4个世纪后的诗人荷马,是这样讲述的。不过,荷马书写的不只是远早于他那个时代的事件,还是在描述一个失落已久的文明。阿喀琉斯和他的同胞,都属于第一个伟大的希腊文明。这个好战的文化以迈锡尼为中心,崛起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

到了公元前1100年,特洛伊战争的硝烟散去还不久,希腊的很多城市和定居点便已经遭到了破坏或遗弃。幸存者们回归到更加简单的田园生活当中。贸易逐步走向了停滞,书写之类的技能也被遗忘。迈锡尼人使用过的B类线形文字,直到1952年才再次被解读出来。

到公元前800年前后,这一地区才渐渐恢复了元气。希腊人吸收了腓尼基人的书写文字,伟大的城邦国家雅典和斯巴达崛起成为强权。“那次崩溃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为它孕育了两个重要文化,”人类学家布兰登·德雷克(Brandon Drake)说,“就如同凤凰的浴火重生。”第二次文明时期被称为古典希腊时期,其光芒令前一个时期黯然失色。它的光荣仅仅持续了几个世纪,其公民思想却影响深远。我们至今仍被他们的遗产所环抱,不论是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数学,还是民主思想。

然而,是什么造成了迈锡尼文明的崩溃,由此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最新的证据,那是一次气候变化。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文明的宿命被认为与气候变化有所关联,迈锡尼文明只是其中之一。看起来,如果未能得到合适的应对,气候的剧变足以摧毁整个社会,而较小的变化则会带来动荡和战争。

气候变化击垮整个文明的想法,已经出现了超过一个世纪,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当研究者利用埋藏在湖底或者封固在钟乳石中的线索,研究出气候发生过怎样的变化之后,这一想法才获得了坚实的证据支持。美国耶鲁大学的哈维·维斯(Harvey Weiss)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帝国之一 ——阿卡德帝国的崩溃入手,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阿卡德帝国发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这片农田肥沃的地带历经许多个世纪,发展出了发达的区域文化。公元前2334年,萨尔贡出生于城邦国家阿卡德。他最初是一名花匠,被安排负责清理灌溉渠,后来夺取了政权。他没有就此满足,又征服了很多临近的城邦国家。萨尔贡建立的帝国在他死后兴盛了接近一个世纪,继而崩溃。

在如今的叙利亚挖掘之后,维斯发现,尘土堆积表明该地区的气候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突然变得干燥。干旱可能引发饥荒,他指出,这解释了那个时候,人们为什么会抛弃重要城市(参见《科学》,261卷,995页)。当时的一本名为《阿卡德的诅咒》的著作中,确实有一段严重饥荒的描述:

建城立邦以来的第一回,
广袤的农田颗粒无收,
浩渺汪洋里不见鱼的踪迹,
浇灌过的果园产不出果汁与琼浆,
乱云攒动却没有雨珠落下,连树木都不再生长。
在那时候,一谢克尔只能换来半夸脱油,
一谢克尔只能换来半夸脱粮食……
所有城市的市场里,价钱都是这样!
睡在房顶上的,死在了房顶上,
睡在屋里的,没人去埋葬,
人们在饥饿中倒地身亡。

维斯的研究很有影响,但缺少证据。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彼得·德曼诺克(Peter deMenocal)发现了更多证据。根据当代可追溯到1700年的记录,他的团队证明,当地的两条大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量与北大西洋的情况存在联系:较冷的海水会改变天气系统的路径,从而减少当地降雨量。接下来,他们发现,就在阿卡德帝国崩溃前夕,北大西洋变冷了(参见《科学》,288卷,2198页)。“令我们惊讶的是,就在阿卡德帝国溃亡之时,我们找到了这一重大的信号。”

玛雅

很快人们就弄清楚了,重大气候变化与其他数个文明的过早灭亡恰好同时发生。其中,玛雅是气候引起衰落的典范。公元前2000年左右,玛雅文明在现今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崛起。他们的农民种植玉米、南瓜和豆类。美洲文明中唯有他们发明了书面语言。玛雅文明延续了上千年,在公元250年至800年达到顶峰——当时他们修建了城市和巨大的阶梯式金字塔。

接着,玛雅文明便崩溃了。很多了不起的建筑在被遗弃后没入了丛林。不过,这个文明并没有完全消失——玛雅族裔及其文明的元素,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数个研究证实,在玛雅文明衰落之时,发生过数次旷日持久的干旱。2003年,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杰拉尔德·豪格(Gerald Haug)发现,情况比这更糟。他按照年份顺序对湖底沉积物所做的重建表明,公元550年至750年之间,降雨是充沛的,这或许造成了人口增加,并在721年前后促成了建造纪念建筑的高潮。但是,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不仅出现了几次延续数年的严重干旱,即使在旱灾之间的年份里,降雨量也小于正常值(参见《科学》,299卷,1731页)。在这场年深日久的干旱期当中,纪念建筑的建造在830年前后停止,不过一些城市仍延续了几个世纪。

玛雅文明,于公元250年到800年达到顶峰,接着便崩溃了。这些神庙建成不久便被遗弃,原因可能是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干旱期。图片来源:forwallpaper.com

证据越来越多,但仍有人反对气候变化影响文明命运的想法。“对于承认气候在人类历史中起到过作用,考古圈子里有很多人真的是很谨慎,”德曼诺克说。

这种不情愿多半出于历史原因。在18和19世纪,考古学家主张,一个社会所处的环境塑造了它的特征,这种想法被称为环境决定论。他们声称,热带温暖而可预测的气候滋生懒惰,而寒冷的欧洲气候产生了智力和强大的职业伦理。这些想法往往被用来为种族主义和剥削辩护。

可以理解,现代考古学家反对任何与环境决定论类似的想法。同在瑞士联邦工学院的伍尔夫·宾特根(Ulf Büntgen)说:“这是个非常微妙的问题。”他的工作表明,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与一段时期内极为多变的天气有关。“这个领域的发展真的很慢,因为人们害怕做出大胆的言论。”

然而这种抗拒态度其实并不合适,德曼诺克说。今天没有人宣称气候决定了民族的性格,只是认为它为人们能够做成的事情设定了一个限制。气候不够理想,生产出来的食物就少。这样的变化也可能引起蝗虫或者其他害虫的爆发,以及流行病在被饥饿损伤了体质的人群中传播。当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生活方式难以为继时,结果便有可能是崩溃。“气候并非决定因素,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德雷克说,“它能成事,也能败事。”

有些人认为,哪怕这个观点也过于简化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文明崩溃的卡尔·布策尔(Karl Butzer)认为,气候的作用被夸大了。他说,是社会应对危机的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事情搞砸是因为制度的失败。”以阿卡德为例,布策尔说,并非所有的记录都支持大旱灾的观点。

不过,玛雅那边的证据很有说服力。2013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埃尔克·罗林(Eelco Rohling)利用湖底沉积物和钟乳石同位素比率,计算出了降雨量是如何变化的。他的结论是,在那场旷日持久的干旱期,年降雨量下降了40%,开放水源因此干涸。这对玛雅有着严重的影响,他说,因为地下水位过低,事实上根本无法开采。

所以说,享受了一个世纪的充沛降雨之后,玛雅人忽然间面对着一个世纪的低降雨量。他们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避免饥荒和人口下降,目前还不清楚。哪怕在今天,我们对抗恶劣气候的能力依然有限。沙特阿拉伯通过抽取沙漠里的深层地下水和资助农民,勉强实现了小麦自给,但是现在该国并不鼓励农业人员保存剩余的水。在有着足够灌溉用水的干燥地区,土壤中积累的盐分是个严重问题,对于很多古代文明皆是如此。如果说,我们拥有了那么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当代的农民还要仰赖气候的恩泽,那么古代的农民又有多少胜算呢?

希腊黑暗时代

尽管很多考古学家仍犹疑不决,潜在的例证却还在增加。迈锡尼文明是其中最近的一个。它的衰亡原因引起过许多争论,最为流行的解释之一是,神秘的“海上民族”的一系列入侵和攻击。不过,2010年一项在叙利亚针对河流沉积物的研究表明,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850年发生过一次历时很长的旱灾——恰逢所谓的希腊黑暗时代。2013年,德雷克分析了数个气象记录,得出结论称这一时期地中海变冷,很大的一片地区蒸发量和降雨量都减少了。

不仅如此,地中海周围的数个其他文化,包括赫梯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的埃及,也与迈锡尼文明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崩溃了——这一现象被称为青铜器时代晚期崩溃。所有这些文明都没能处理好变化的气候吗?还是说海上民族的入侵才是真正的问题?前因后果也许比较复杂:被饥饿削弱的文明可能容易遭受外敌的侵害,而那些入侵者自己可能也是受变化的气候所迫而迁徙。也可能一个文明的崩溃会对它的贸易伙伴造成连锁效应。

另一个令人震惊的巧合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公元900年左右,正当南美洲的玛雅文明每况愈下之时,中国的唐王朝也在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在巅峰时期,唐朝统治着超过5000万人口。雕版印刷术表明,书面文字,尤其是诗歌,在当时被广泛传阅。但是在节度使篡夺了中央的权威之后,唐朝灭亡了。

由于这两个文明并非贸易伙伴,显然不存在连锁效应。豪格主持的一项对中国湖底沉积物的研究表明,这一地区也经历过一次历时长久的干旱,时间与中美洲一致。他认为,热带降雨传送带的变迁是罪魁祸首,令太平洋两侧的文明不约而同地分崩离析(参见《自然》,445卷,第74页)。

世界上有许多古代文明,在崩溃前夕遭遇到了气候变化。这或许不只是巧合。图小看不清?请点击大图。图片来源:《新科学家》

不过,批评者举出了气候变化没有引起崩溃的例子。“在阿兹特克帝国时期,有过一次见于文献的旱灾,甚至饥荒,”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加里·费因曼(Gary Feinman)说,“这些事件造成了困难甚至饥荒,但并没有引起总体的崩溃。”

意识到关于文明崩溃的案例研究不足以平息争论之后,香港大学的章典(David Zhang)从2005年开始探寻更宏大的模式。他从中国王朝的历史入手。从公元前2500年到20世纪,一系列像唐朝那样强大的帝国统治过中国。所有这些帝国最终都毁于内乱或者入侵。

在对照了过去1200年的气候记录与中国王朝战争的时间表之后,章典发现它们之间的契合程度令人震惊。大部分王朝更迭和社会动荡,都发生在气温低了十分之几度的时候。较温暖的时期更加稳定平和(参见《科学通报》,第50卷,137页)。

三十年战争

章典逐渐建立起一个更加细致的图景,表明气候较冷的时候,收成下降,人口减少,战争则更加常见。他研究的15场战争中,12场爆发在较为寒冷的时期。接下来,他考察了欧洲、亚洲和南部非洲1400年至1900年之间的战争记录。同样,气温较低时,战争更加频繁。较冷的时期也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和人口下降。

这些研究暗示,气候可能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问题在于证明。万一战争和崩溃只是经常与气候的变迁恰好重合呢?这证明不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德曼诺克说,“这种想法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为了让研究工作超越简单的统计,章典开始研究1500年至1800年的欧洲史。在17世纪中叶,欧洲突然进入了所谓的“普遍危机”(General Crisis),时间与被称为小冰期的寒冷时期恰好重合。当时爆发了包括三十年战争在内的多场战争。章典分析了涵盖从人口和迁徙到农业产出、战争、饥荒和流行病在内的所有详细记录,以期识别出因果关系。比如说,气候变化是不是影响了农业收成,继而影响了食物价格?食物价格抬升可能会造成饥荒(这能通过民众平均身高的降低揭示出来)、流行病和人口下降。较高的食物价格还可能造成人口迁徙和社会动荡,甚至战争。

接下来他进行了被称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疑似原因都发生在疑似结果之前,而且每一个原因都造成了同样的后果。格兰杰检验并非因果关系的决定性证明,但是在缺乏不同气候条件下历史重演的情况下,它能够提供可能的最有力证据(参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08卷,17296页)。

这篇论文并未击退批评者。比如,布策尔就宣称,它所依据的人口资料并不可靠。不过其他一些人对此印象深刻。“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研究,”德曼诺克说,“看来他们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补充说,这样细致的分析只可能针对较晚的历史,因为更古老的文明留下的记录也较少。

所以说,尽管进一步的研究应该会揭示过去气候如何变迁的更多细节,但是这些变化对社会能够造成多大的影响,还将是未来几十年的争论议题。不过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变化的气候真的影响深远。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表面看来,事情并不是太糟糕。对过去的文明造成伤害的往往是寒冷。况且,对过去一个世纪的研究发现,冲突与气候变化之间几乎没有关联。“工业化社会在变化的气候条件面前已经更加强健了,”德国汉堡大学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尤尔根·舍弗兰(Jürgen Scheffran)说。

另一方面,我们正在触发几百万年以来最为极端的变化,而食物产量似乎比气温更加重要。当这颗星球升温时,粮食产量预计一开始会提高,但在升温超过3℃时便会开始下降。这个转折点也许已经不太远了——到2060年,全球平均气温就可能升高4℃。我们已经见识过地区粮食生产遭受热浪的打击,比如2010年发生在俄罗斯的那次。这种极端炎热,人们曾经预期,要到本世纪末才会出现。

我们这个社会的互联互通也并不总是好处。它可以传递冲击——2010年的热浪就造成了全球粮食价格的飙升,2013年美国的干旱也有着类似的效应。现代社会的愈加复杂,也许让我们变得更加容易崩溃了,而不是相反。

当然我们有着一项巨大的优势——与迈锡尼人和玛雅人不同,我们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可以未雨绸缪,而且如果行动及时,我们也可以减缓变化速率。只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两件事情我们都还没有开始着手。

 

编译自:《新科学家》,Climate change: The great civilisation destroyer?

扩展阅读

高棉

以今天的柬埔寨为中心的高棉帝国,建立于公元802年。它在12世纪修建了令人震惊的吴哥窟,用于供奉毗湿奴。

我们现在知道,与长久以来的认识不同,吴哥窟并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建筑。它是一座方圆1000平方千米的热闹城市的中心,周边还有更加辽阔的郊区。在工业革命之前,吴哥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然而,在1431年,它遭到了洗劫和遗弃,只除了那座当时已经被佛教徒占领的庙宇。

吴哥窟并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建筑,而是一座方圆1000平方千米的热闹城市的中心。然而,在1431年,它遭到了洗劫和遗弃。图片来源:hittheroadtours.com

是什么让高棉人抛弃了他们的大都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兰登·巴克利(Brendan Buckley)的说法,季风的变化是一个影响因素。巴克利根据树木年轮,制作了一份从1250年至2008年季风降雨的年度记录。他发现,14世纪后半叶中期,季风较弱,随后在15世纪早期,发生了一次短暂但严重的旱灾,那正是在吴哥失落前夕。还有几年季风强势回归,带来了严重的洪水。

和很多南亚社会一样,高棉依靠季风来浇灌庄稼。运河与水库将水导引到吴哥的农场和家庭。那里的很多地方,如今被洪水带来的沙土和砾石所覆盖。巴克利证明,至少一条隧道内的沉积物,可上溯至吴哥崩溃的年代。在那样一个水源已经变得有限而不可预知的年代,这种破坏愈发增大了管理供水的难度。

莫切

公元300年至500年,一个叫做莫切的民族在秘鲁海岸兴盛起来,建立了城市。他们的农民修建了灌溉运河网,种植玉米和利马豆。他们自诩其都城华卡德索尔是美洲最大的土砖构造。

他们有些人在当时堪称巨人,身高可达180厘米。这些人可能要在仪式中扮演“跪武士”的角色,最终被献祭给神祗。然而在560年之后,莫切文明开始衰落。当他们在公元600年前后抛弃沿海的城市迁往内陆时,他们的灌溉运河已经被沙丘所覆盖。

他们的衰落可能由气候变化引发。对冰芯的研究表明,大致在那个时期,发生过一次格外强烈的厄尔尼诺周期,造成了强烈的降雨和洪水,之后则是漫长而严重的干旱。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The End

发布于2013-12-0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秦鹏

果壳译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