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1
需用时 02:43
我们越来越爱吃肉了!

(文/Hannah Hoag)一项新的综合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球肉类消费的上升,抵消了别处的下降趋势。这对环境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这项研究于12月2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它仔细地分析了人们的食物、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还是第一个计算人类整体“营养级”的尝试。

营养级是生态学上的一个指标,用来衡量物种在食物链中的地位。植物靠太阳的能量自己合成食物,它们位于1级。兔子吃植物,所以在2级。狐狸吃草食动物,所以在3级。鳕鱼吃别的鱼类,占据4级。北极熊和虎鲸几乎没有别的捕食者,又天天拿哺乳动物开荤,能高达5.5级。

图中所示是每个地区人类的中位数营养级。最底层的营养级是1(像植物一样直接从阳光中获取能量),最顶层的是5.5(诸如北极熊或者虎鲸这样的顶级掠食者)

​这项研究由法国海洋利用研究所的席勒万·波那蒙(Sylvain Bonhommeau)主持。研究估计全人类的营养级中位数是2.21,这和其它杂食动物——比如猪或者鳀鱼相当。席勒万说,虽然我们会先入为主地觉得人类是食物链的顶端,但其实我们离食草动物更近。

进击的人类 

​这项研究也关注了饮食习惯随时间的改变。研究者计算了176个国家地区从1961年到2009年的人类营养级,使用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汇集的数据,包含102种不同类型食物。 

在过去50年里,脂肪和肉类消耗的上升使得我们在食物链里的地位也上升了,全球人类营养级在这段时间里增加了大约0.06。

“看起来是个小差异,但是想想它怎么计算出来的吧,这背后反映了大变化。”托马斯·卡斯塔纳(Thomas Kastner), 维也纳克拉根福大学的一位环境研究者说。营养级是吃掉的所有食物本身的级别加权平均得到的,但人类难得能吃到比草食动物(2级)更高级别的食物,所以哪怕0.06的差异也反映出动物制品的大量增加。

地区差异

但是全球的变化并非一致。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上亿人脱离了贫困状态,随之也摆脱了除主粮外几乎一无所有的食谱,这使得他们的营养级快速上升。相比之下,冰岛、蒙古、毛里塔尼亚这样传统饮食依赖于肉、鱼和奶的国家,营养级则随着食品种类的多样化而下降了。总体来说,全世界肉食比例上升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贡献,排除两者之后其他地区的肉食比例实际上在下降。

人类营养级变化图,最下面一条是中国和印度的

目前世界不同地区的营养级在2.04-2.57之间,研究者认为这些差异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的差异。

肉多不是好消息

从个人角度来说,素食比杂食并无明显优势。素食者的平均预期寿命更高,但是研究表明这并不是素食本身的功劳,而是素食者常常伴随着少抽烟喝酒、饮食节制、锻炼多、心态健康等其他有益的生活方式。过多的肉食(尤其是动物脂肪与红肉)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某些类型的癌症有关联,但适量肉食没有什么大问题。

不过,从整个环境来说,最好还是少吃点儿肉。

营养级每一层传递,大部分能量都要损失掉,某种意义上算是浪费。传统畜牧业里牧草反正不能给人吃,无所谓;但是今天的密集农业时代,许多饲料实际上是来自人类可食用的农作物——玉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我们把这些肉换成直接给人吃的农作物的话,按单位卡路里来算,几乎每一项环境影响都将变小,不管是用水量、耗能量、占用土地面积还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只考虑无冰覆盖的陆地表面,那么它占据了足足30%的土地;2006年畜牧业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量的18%,超过所有运输工具的温室气体总和。

适当吃点素也是对环保有帮助的。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以此为由强制减少个人肉类摄入是说不过去的,也没必要因此就换成纯素。畜牧业作为经济和营养来源也不能简单砍掉——畜牧业GDP占全球1.4%,占农业总额的40%,贡献了17%的能量和33%的蛋白质来源。但是下次吃饭的时候稍微少点一些肉,增加植物性蛋白的来源,也算是为环境做了一点小贡献吧。

本文编译自:Nature News:Humans are becoming more carnivorous 内容略有改动。

The End

发布于2013-12-09,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Revolucion

果壳译者,生物专业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