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4
需用时 02:49
科研工作者们,果壳网科学人向您约稿!

活跃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们,或许你花费诸多心血的论文刚刚发表;或许你对自己所在领域理解深刻、见解独到;或许你的专业正好能对新闻事件、时事热点提供一针见血的解读,你愿意把你的研究成果、专业见解、独特观点通过果壳网科学人分享给大众吗?

在过去的3年中,有超过1000位来自各个领域的作者为果壳网撰文,其中不乏奋战在实验室中的一线科研人员。对于他们来说,向公众阐释科学研究的意义,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利于更多公众投身科学。随着越来越多科研人员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开始主动在果壳分享科研成果,比如这篇文章,就是论文发表在《科学》(Science)的同时,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果壳撰写的科普版本。又如另一篇,是《PLoS Genetics》一篇论文的作者在接受采访后主动将答复整合成一份脉络性的介绍。

所以,如果你即将在优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你可以为果壳网科学人撰写一个科普版本,这样一旦你的论文被发表,面向公众的解读版本就会立刻被发布出来。在公众传播领域,果壳网科学人有信心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研究。

如果你对所在的领域有独到见解,我们也期待你能将这个领域最好玩的科学事实或有趣的技术应用展示给大众。比如这篇文章,它的作者是台湾的一位电子工程博士,他把此领域中最新的技术,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大众。你或许可以看到,除了讲解最新技术,他的数学专栏,在果壳有多么火爆。

或者你会担心自己写不了这么轻快活泼的文字,顾虑自己严肃的“科研范儿”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不要紧,果壳网的编辑大都兼具科学素养与文字功底,可以从选题开始协助你,帮助你把深奥的科研选题转化成大众乐于接受的话题,将专业的论述转变换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生动地介绍你的专业,讲述你的研究成果。

如果你仍然觉得不好下手。不要紧,放着我来!请接受科学人的采访,让我们来发掘论文背后的故事。果壳记者针对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医学院团队进行的采访便是一例。

如果你因为时间所限,没有办法亲自著写科普文章。也不要紧,推荐你的得意门生、研究合作伙伴、了解相关话题的科学家,都不失为帮助我们的好方式。科研一线的博士生们,从来都是果壳作者中的生力军。您的合作伙伴和其他科学家,也都是我们渴慕结交的对象!

如果你除了俯首科研,还是一个有故事的、有趣的、有观点的人,不用矜持,让你自己成为我们的采访对象吧,会有很多年轻人愿意拜读你的故事。针对有故事的科研人员,过去一年果壳网已经进行了30多次深度采访,其中既有特立独行的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也有学术期刊主编科学传播明星、以及身兼作家的跨学科大拿。我们相信,有趣的灵魂,迟早会相遇。

我们在果壳,等待你和你的科研故事。

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和我们联系:

果壳网科技编辑天乐(Calo):huangcalo#gmail.com

果壳网副主编/科学人主编 吴欧:wuouou#gmail.com

编辑的话:随着此文被大家在各处分享,编辑的邮箱开始收到来自大量邮件。果壳网的确是求贤若渴,但我们更希望为读者制作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文章。因此,对科普充满热忱的朋友,希望您能留意以下几点:

一. 果壳作者身份不限,但此次征集对象是正规院校及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期望用个人整理的“神奇定律”和提出的“大统一理论”解释世间一切事物的“科学爱好者”,果壳另有欢迎你们发表观点的空间,请挪步到这个小组
二. 由于来信较多,为了和尽快和您建立联系,期望您在第一次联系果壳时,能够尽量向我们介绍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自我介绍,包括您的大名、您所在院校或研究机构,最好能用三四百字通俗流畅的中文,简单介绍您的研究;如果您有论文已经被接受,请您告知我们接受的刊物名称,以便果壳编辑能和您一起为我们量身定做好看的科普文章。
三. 别担心自己的研究领域冷门!科技总是有意思的。只要你有经得起考验的科学内容,我们总能发掘到趣味所在。
做到上面几点,请和科学人团队联系吧。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The End

发布于2013-12-3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果壳科技评论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