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6
需用时 04:27
当男人被指“不够男人”,他们会怎么样?

我跟一个朋友打赌,在美国(这种文化氛围下),随便找一个有很多6岁左右的男孩在嬉戏的儿童游乐场,我只需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让他们斗到鬼哭狼嚎。这个问题就是:“这儿谁是娘娘腔?”——迈克尔·金梅尔(Michael Kimmel)[1]

性别刻板印象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图片来源:wordpress.com

从小时候的“男孩子玩玩具枪、女孩子玩洋娃娃”到长大后的“男主外、女主内”,关于两性的社会规训似乎贯穿着人们的一生。这样的性别“准则”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如金梅尔所认为的那样,一个关于性别气质的挑拨离间,也许就足以迫使小男孩们争相展现他们的“男子气概”。

大学生们又怎么样呢?最近,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萨普纳·谢里安(Sapna Cheryan)与其团队发表在《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2],就展示出男性大学生在面对意味着“你不够man啊”的评价时会有何反应。结果表明,当遭遇“性别气质威胁”时,男生不仅会刻意和“女孩子气”的活动或商品保持距离,甚至还会夸大自己的身高和恋爱次数。

被指“不够man”,他们会更抗拒“女孩子气”的东西

在第一项实验中,36名男大学生被召集在电脑上进行一个“对比一下你和其他人的男子气概”的测试,测试包含了17道关于消费偏好(如“你喜欢开哪种类型的车?”选项:本田思域、福特金牛座、丰田凯美瑞、沃尔沃C70)或自我评价(如“以下哪种特点最能描述你?”选项:条理分明、实干、聪明、理性)的单选题。

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告诉这些男生:100分表示“纯纯男子汉”,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72。而无论这些男生在答题是选了什么,最终的得分都只有两种情况——73分,或者26分——研究者随机发放的。换言之,一部分男生会认为自己的“man值”刚刚好,而其他男生会认为自己的man值惨不忍睹,男子气概受到了挑战。

接下来,研究者给这些被试一个商品列表,问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希望得到这些商品作为实验报酬。以1表示“完全不想要”,7表示“非常想要”。骤眼一看,这些商品大多只是跟大学生日常活动有关的票券,但当中其实暗藏了一些偏男性化(如篮球赛的门票)或偏女性化(如水疗馆的服务)的项目。

结果显示,那些获得73分的被试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各类活动带来的乐趣,而那些因只获得26分而在心里响起“你算什么男人,算什么男人”背景音乐的男生们,则明显更排斥偏女性化的项目。

男性气质受到威胁的被试(Threat)和未受威胁的对照组(Control)在偏“男孩子气”的商品(Masculine Preferences)与“女孩子气”的商品(Feminine Preferences)上的兴趣差异。图片来源:研究论文[2]

男子气概被小瞧了?用别的特质补偿

而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者打着研究“费力对决策的影响”的幌子,招募男性大学生进行握力测试,并在测试后给其中一部分人伪造的反馈,以威胁他们的性别气质。

研究者在一个不带刻度的坐标轴上画两条相交的正态分布曲线,告诉男生们这是之前测回来的数据,左边的分布代表是女生成绩,右边的代表男生。无论被试握出什么数据,实验人员都只随机向他们反馈他们的成绩落在某个分布当中。换言之,一些男生会被告知自己的握力“是女生水平”,性别气质遭到会心一击。

在测试完惯用手的握力后,实验人员通过问卷向男生们收集身高、有过多少恋爱关系、使用工具的灵巧度和人格特质等自诉信息。之后再对他们的非惯用手进行握力测试——反馈依然是伪造的。最后,男生们同样得到一张奖励商品列表,回答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想要这些产品。结果显示,与实验一的结果一致,被告知“握力宛如女子”的男性明显更排斥“女孩子气”的商品。

而就在男生们的被试使命结束前,研究者动真格地测了他们的实际身高。他们发现,那些男性气质受到威胁的男生,平均每人夸大了自己的身高约2厘米,而对照组,即被告知握力处在男性区间的被试们,平均只多报了0.4厘米。

此外,性别气质受威胁的男生自称有过的恋爱关系次数也要显著更多,并指自己更有攻击性和运动能力——这些男性似乎试图在其他反映“男性特质”的领域吹牛,来扳回一城。

在自身的“男子气概”被质疑时,男性会试图加强男性气质的其他方面来补偿性别气质。图片来源:pinterest.com

性别气质威胁下,男性可能“过度补偿”

这样的结果看起来甚至有些惹人发笑,但研究者强调,这小小的虚报背后,反映了男性在刻板的社会性别印象下生活的压力——为了保持自身与代表“男人”的准则相符,他们会在自己的男性气质遭到威胁时,想方设法其他方面做出补偿。

那么,为什么是夸大身高和恋爱史,又为什么只是排斥偏女性化的商品而非更偏爱偏男性化的商品呢?谢利安认为,当一个人进行群体内的活动(如男性看球赛),人们会习以为常;只有当一个人进行群体外的活动(如男性做水疗)时,人们才真的当一回事。而像身高这样的属性,则是更强的、能够宣示群体内身份的一种证据。也就是说,在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时,排斥群体外偏好的作用要大于接近群体内偏好,而性别属性上的优势则具有比排斥群体外偏好更强的作用。

同样的剧情会发生在女性身上吗?2013年,一篇提出“男性过度补偿假设”(masculine overcompensation thesis)的论文认为,女性相对并不容易受性别气质威胁影响(又或者,她们对威胁的反应方式或程度跟男性截然不同),这可能跟睾酮有关[3]

谢里安则指出,虽然她的研究聚焦于男性,但同样反映性别刻板印象给女性带来的负面影响。“那样不够女人”的感受,可能会令女性怯于在科学和工程等“传统男性领域”表现突出。尽管对女性来说,被说“跟男性一样干练”似乎没什么值得担心。但对看重“女性气质”的女性来说,如果在温柔、善于交流或照顾后代这些方面遭到诟病,可能同样会令她们倍感压力。

维护性别气质的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谢里安的研究还只是男性“过度补偿”的冰山一角。在其他实验室研究中,和性别气质没有受到威胁的男性相比,气质受到威胁的男性会更多地对女性进行性骚扰[4]和怪罪强暴中的受害者[5]。针对现实生活的研究也发现,失业的男性表达出更多对女性的暴力倾向[6],而赚钱没有妻子多的男性更不愿意做家务[7]

诚然,性别角色符合社会期待的人,可能更少遇到性别气质威胁。这似乎是个“好消息”:我们起码知道了某种能少被他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的方法——活得更像人们观念中的“男性”或“女性”。然而,一旦我们为了获得这样的“清净”而去迎合这些社会的“标准”,其实就参与了对这些社会标准的强化——然后反过来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在追求自身与性别气质“相符”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无法停下脚步时,人们到底是在奔向胜利还是作茧自缚?

(编辑:Calo)

参考文献:

  1. Brod, Harry, and Michael Kaufman, eds. Theorizing masculinities. Vol. 5. Sage Publications, 1994.p133
  2. Cheryan, Sapna, et al. "Manning Up." Social Psychology (2015).
  3. Willer, Robb, et al. "Overdoing gender: A test of the masculine overcompensation thesis1."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8.4 (2013): 980-1022.
  4. Maass, Anne, et al. "Sexual harassment under social identity threat: the computer harassment paradig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5 (2003): 853.
  5. Munsch, Christin L., and Robb Willer. "The role of gender identity threat in perceptions of date rape and sexual coercion." Violence against women18.10 (2012): 1125-1146.
  6. Kiriacou, D. N., et al. "Risk factor for injury to women from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women." N Eng J Med (1892): 341-25.
  7. Bittman, Michael, et al. "When Does Gender Trump Money? Bargaining and Time in Household Work1."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9.1 (2003): 186-214.

文章题图:Nishant Choksi

The End

发布于2015-07-0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Fay_Psy

应用心理本科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