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8
需用时 05:44
苹果快被“热”死了,果农们怎么办?

对于气候变化,农业的敏感度不言而喻。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气温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全球各地的农民都在积极寻求着改变——这是我们都能看到的,而我们看不见的是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为了能更好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冲击,人们以及研究者们需要理解农民做出的改变、从中发掘可以被借鉴的应对方式。近日,东京大学和南非开普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PLOS ONE杂志发表文章,他们对日本和南非三处苹果产地的果农进行调查,从而了解不同类型的果农在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中如何给予应答。

气候变化已经给果农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图片来源:fotonin.com

在这三处研究地点中:

  • 日本的鹿角地区气候适合苹果的生长;
  • 同样位于日本的长野地区也有让苹果满意的生长环境,但该地的苹果已经在气温的上升中显现出一些问题;
  • 而南非的埃尔金地区,上涨的气温已经逼近了苹果生长的上限,苹果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

在这三地,研究人员对当地有多年种植经历的果农进行调查,问题包括苹果种植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在过去30年间记忆深刻的增产或减产事件。研究者发现,根据销售方式的差异,这些农民可以被分为通过农业合作社进行销售的合作型农民,以及直接将产品运输给消费者或零售商的非合作型农民。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发生在日本的两个案例来对这两类果农的应对措施一探究竟。

第一个故事:鹿角的桃树上位记

首先我们来到日本的鹿角地区,在这里研究人员对19名合作型农民和21名非合作型农民进行了调查。上文提到,鹿角是三处研究地点中唯一气候适宜于苹果种植的地区,在我们的想象中气候变化对这里果农的冲击应该并不明显。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里的苹果树大规模地被桃树所取代!这其中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呢?

在接受研究人员提问时,这些农民都回忆起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所支配的恐惧。在1991年的苹果收获季即将来临时,一阵台风光临了鹿角地区。正准备采摘胜利果实的果农们无力抵抗强大的自然力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超过一半的苹果收成被刮走。另一起令这些老果农们记忆犹新的自然灾害是三年之后的干旱。这个地狱般的夏季使次年的苹果产量下降了15%。那么,当地农民是如何应对这两起自然灾害的?

改变首先产生于非合作型农民中。在91年的台风摧毁了一部分苹果树之后,少数非合作型农民开始尝试种植其它的果树,例如桃树、梨树、葡萄等。这时他们并不清楚这些尝试的效果如何,而94年的那场导致减产的干旱却意外地充当了一名评判官的角色:人们发现,只有桃树从干旱中坚挺地存活下来。而桃树的优势还不止于此,它们的收货时间在台风季之前!看到这些桃树既能适应干旱的气候条件,又能避免台风的威胁,其他非合作型农民自然也受到触动,桃树的种植风潮在此类果农中逐渐蔓延开来。

相反,合作型农民以及他们所依托的研究所在这个问题上显得更加谨慎:当地政府最终也通过为农民购买种子、建立销售渠道等方式支持合作型农民种植桃树,但这是在最初的桃树种植十年之后。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研究机构需要向农民提供严谨可靠的方案,因此尽管桃树种植在最初两三年引发效仿浪潮,但这时人们仍无法确定尝试能取得成功,毕竟鹿角一直被认为对于桃树的生长而言过于寒冷。只有在尝试的成功通过更长时间的验证时,研究部门才能够给出靠谱的指导意见。目前,当地350名苹果果农中已有接近半数选择了桃树种植。

在鹿角,原来种苹果的农民改种了桃子。图片来源:u-tokyo.ac.jp

第二个故事:长野的苹果美容记

在上一个故事中,尽管过程迥异,两类果农最终都采取了相同的应对措施。但在接下来的故事里,面临相同的挑战,合作型农民与非合作型农民令人诧异地选择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长野地区是日本第二大的苹果产地,这里每一项改变带来的影响都有可能辐射到全国的消费者。上文提到气温的变暖已经对当地苹果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苹果的颜值变低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采摘季到来前,大自然这位画师可以对苹果进行一次上色,而它使用的颜料十分特殊,那就是低温。冷空气浴的浸润能够使苹果色泽红润卖相佳,而气温的升高导致长野的成品变得黯淡无光。

自家的孩子长残了,做家长的果农当然着急,好在他们发现事情还是有转机的,解决途径就是:低温不够,日照来凑。如果将果实附近的叶片摘除,接收到更多日照的苹果色泽能够得到恢复,只是这样做的代价是苹果的甜度下降了。那么当地果农是如何做出选择的?

由于营销方式的不同,受访的各13名合作型农民与非合作型农民给出相反的答案:

对于合作型农民而言,他们并没有接触到消费者,而是将种植的苹果通过农业合作社等中间渠道投入市场。因此,合作型农民首要的考虑因素是保证销售渠道的稳定。如果苹果因为卖相下降而被销售方拒绝,这是果农们无法接受的。这部分果农的选择就很明显了:在当地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他们摘除果实附近的叶片,在地面铺设反射材料使果实接收的日照更强、更均匀,甚至直接用果实色泽更诱人的苹果品种取代了现有品种。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他们保住了现有的销售渠道。

而在另一边,非合作型农民的沟通对象是消费者或零售商,这种面对面型的销售方式使得果农可以很容易地得知消费者的喜好。在这个案例中,这些非合作型果农一开始也很忐忑,他们不知道消费者的喜好。然而,他们很快得到反馈,他们的消费对象更喜欢不好看但是甜味足的苹果。

明确了消费者的倾向,这些果农干脆就以不摘叶片的甜苹果作为卖点。为了保证苹果的甜度,他们还推迟采摘时间以应对气候转暖造成的成熟时间延迟。这样一来,最终出售的苹果价格比较低,但对于这部分果农来说,他们在没有使用额外劳动力的情况下还是成功地占据了一部分的市场。

在长野,农民仍然种植苹果,不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应对苹果品质的下降。图片来源:fotonin.com

应对策略的碰撞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情境下,两类果农出于销售渠道、信息来源等不同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首先对于非合作型农民而言,他们采取的应对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应对措施的来源就是这些农民自身,而使他们做出应对的驱动力则是与从消费者口中获得的信息反馈。通常这些尝试从小范围开始,通过与消费者的交流他们不断排除错误答案,最终选出最满意的选项进行推广。他们敢于做出自主尝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占有更多土地资源,因而可以划出一小部分土地作为试验田,即使不成功损失也不严重。

合作型农民的改变则是自上而下的:他们获得的帮助来自于研究机构。当气候变化或自然灾害对他们的农作物造成负面影响时,研究机构针对他们最迫切的需求给出解决方案。由于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已经得到了验证,因此果农不必承受尝试失败的风险。这部分果农通过合作社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因而保证产品达到标准、维持现有的销售渠道就成为他们努力的方向。

他们需要保证苹果的品相不出现滑坡。同样,在所有果农都为合作型的南非埃尔金地区,过高的气温已经使当地苹果出现明显的减产,所以他们从研究部门那里获得帮助——改进的化学药剂配方和更适应高温的新品种,从而稳定住苹果产量。

根据上面的描述,这两种应对方式似乎如同其对立的名称一样水火不容,但实际上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取得更好的效果。鹿角桃树替代苹果树的案例就是一个范例:

非合作型农民自下而上的变革在前,他们的尝试结果可以为研究机构提供参考,而研究机构则可以在众多的试验取得结果之后选择最合适的进行推广。在日趋复杂的气候条件下,多种应对手段的结合可以使得农民对环境的适应更具弹性。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小林教授最后提到,这项研究为农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提供了线索。人们目前对于这一方面的了解并不多,而针对更多地区、更多农作物种类的此类研究可以为气候适应政策提供关键的反馈。(编辑:Jerrusalem)

参考文献:

  1. Mariko Fujisawa, Kazuhiko Kobayashi, Peter Johnston, Mark New, "What Drives Farmers to Make Top-Down or Bottom-Up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nd Fluctu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3 Cases of Apple Farming in Japan and South Africa", PLOS ONE Online
The End

发布于2015-11-04,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柯石英_USTC

古环境硕士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