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3
需用时 05:32
跟着养蜂人,体验一次蜂蜜的诞生

酥油茶、薄饼、配上大块的蜂蜜,就是一天的开始。

云南省德钦县的白马雪山,这里从早餐就和蜂蜜结缘。当地的居民为傈僳族,虽然身处云南,生活习惯更为接近西藏。

蜂蜜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知道如何在野外寻找蜂巢取食。那时的人们将野蜂随意的放在一个容器中饲养,或者将蜜蜂居住的空心树段设法搬到住所附近,需要时割取一些蜂蜜和蜂蜡食用,简单而粗放。人们学会将野蜂在人工环境下生存下来饲养,就诞生了养蜂业。

没想到,这次的云南之行,让我亲身经历了一次蜂蜜的诞生。

白马雪山下,我遇到了一个养蜂人

吃过了甜蜜的早餐,在白马雪山下,我遇到了养蜂人老刘。老刘说,几年前有昆明的养蜂专家在这边两百多个县教学科学养蜂,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并坚持下来的徒弟。

老刘热情地拿着他的蜂蜜问我们要不要尝一下,说都是新鲜收割的。定睛一看,里面还有白胖的蜂蛹在其中蠕动。从未尝试过生吃带蜜和蛹的蜂巢,抱着既来之则试之的心态,我们都掰了一小块塞进嘴里咀嚼。味道并不坏,像甜玉米。但生吃蜂蛹并不值得提倡,尤其在野外环境。你并不知道蜜蜂采的花粉到底是不是有毒植物的,也不知道蜂蜜是否有受到过细菌污染。我们去的几天,一位壮实的小伙子就因生吃野蜂蛹引起食物中毒突然晕倒,幸好及时去医院治疗才没有大碍。

试完买完蜂蜜,老刘起身要走,说要去继续收割蜂蜜了。蜂蜜对我们来说毫无诱惑力,可是能目睹蜂蜜的诞生过程,这是个多么难得的机会。我立刻问老刘,能不能跟他一起去看看,他很爽快的答应了。

云南碧蓝的天空下,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来到了蜂箱前。这片山头上,蜂箱像小一个个小房子占领了地面区域。老刘向我们介绍说,这里有两种蜂箱,圆形的是旧式蜂箱。方形的是科学养蜂的蜂箱,所用的蜂种是中华蜜蜂。

图左为圆形旧式蜂箱,图右为新式方形蜂箱。蜂箱是蜂群饲养和管理中最基本的设备,也是蜂群生活和生产蜂蜜、蜂王浆、蜂蜡、蜂王粉等蜂产品的固定产所。

打开箱门,蜜蜂们便急匆匆、一堆堆地飞出来,迫不及待的要和青山中的花朵约会,这才让人领悟到“蜂拥而至”这个成语的含义。

蜂房内的秩序井然

一个蜂群通常包括一个蜂王,上万只工蜂,以及千只雄蜂。蜂王的工作就是与雄蜂交配产卵。蜂王能够选择不同的蜂房,产下应产的卵。如果受精卵产在一般六角形的工蜂房中(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小格子蜂巢),那就长成工蜂。没有受精的卵产在较大的六角形的雄蜂房中,以后长成雄蜂。受精卵若产在圆形宽大的王台里,专饲以营养丰富的蜂王浆,以后就长成蜂王。蜂王浆由年青工蜂头部的王浆腺分泌而出,呈乳白色或淡黄色,粘稠状。

初孵化的幼蜂,就会吮吸王浆。孵化三天后,雄蜂和工蜂的幼虫停止喂食王浆,改喂花粉和花蜜的混合物。蜂王身为一群之王,待遇自然与其他蜜蜂不一样,在王台内一直有充裕的王浆供应。

蜜蜂王台是蜂王生活和产卵的地方,也就是人们收获蜂王浆的地方。每当蜜蜂王台成熟后,人们就可以割取王台,然后把里面的蜂王浆取出来。

工蜂的腹部有4对蜡腺,专门分泌蜂蜡,分泌的液状蜡质与空气接触后便凝结成蜡鳞,用以筑造巢房。蜂王和雄蜂不用参与筑巢,它们的蜡腺是退化的。工蜂腹部还有一个腺体,称为臭腺,可以分泌挥发性的物质,产生特殊气味,这是它们招引同类交流信息的信号。

蜂王是家族的首领,新王交配产卵后,原有的蜜蜂逐渐死亡,新生的蜜蜂逐渐接替。当群势旺盛的时候,工蜂常筑造几个甚至十几个王台。

新羽化的蜂王,身体柔弱,颜色也很淡,会暂住在王台内几小时不出来。蜂王性成熟后会与雄蜂交尾,2-3天后开始产卵。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蜜蜂的世界也是“一群不能容二王”。蜂王不能允许群内有其他蜂王,若群内不幸有两只蜂王狭路相逢,它们必然会互用螯针决斗,最后终有一方会死去。我们都知道蜜蜂的腹部末端有螯针,可以蜇人。工蜂的螯针是失去产卵功能的产卵器特化而成,连接毒囊,失去螯针的工蜂不久便会死亡。雄蜂没有螯针,也不需要战斗。蜂王也有螯针,但不如工蜂发达,只有与其他蜂王打斗或者破坏王台时才使用。

蜜蜂的巢是用蜡板来造的,数张板状物从蜂箱上部垂到下面,其两面排列着整齐的六角形蜂房,称之为巢脾。

花都开好了,蜜蜂开始采蜜了

蜜源植物开花分泌蜜的时候,正是养蜂的大好时机。蜜蜂飞行最高时速可达四十公里,勤劳的工蜂长着粗大的后足,上面有一条凹槽,周边密布着毛刷,形成一个天然的“花篮”,可以携带花粉和花蜜。工蜂完成一次采蜜任务要光顾成百上千朵鲜花才能将“花篮”装满,真是不容易。

采完蜜以后,工蜂就飞回了巢,是不是就直接酿蜜了呢?并没有,蜜蜂的世界分工非常明确,采蜜的工蜂回来后将花蜜交给专门负责酿蜜的“内勤蜂”就继续出去采蜜了。接到花蜜的内勤蜂,会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酿蜜工作。它们用口器将花蜜与唾液拌匀,进行转化加工,最终将酿好的蜜放入巢室内。

蜜蜂携带花粉回巢,采蜜的工蜂将花粉转交给蜂巢内酿蜜的工蜂后,就要马不停蹄的再次出门。

工蜂忙碌,养蜂人也在忙碌着

养蜂人每隔15天就要收割一次蜂蜜。老刘说,今天刚好是他收蜂蜜的日子。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征求了老刘的同意之后就跟上他的脚步去参观割蜜的过程。

收割蜂蜜期间,养蜂人会在山上搭建简易的工作棚,在这里完成工作。

老刘捡起一些半干的野草,用草茎捆好,随后拿着扎好的野草,点燃上端再吹灭,红色的火星亮了,随后一缕青烟冉冉升起。

老刘将蜂房打开,将带着烟味的草小心的凑过去,用嘴轻轻吹气,让烟雾更大,蜜蜂闻到了这刺鼻的烟味,纷纷逃散。在收割蜂蜜时,通过点燃野草来驱赶蜂巢上的蜜蜂。

蜂箱里装着一层层的木格子,每格上面都是满满的蜂巢,里面满是蜂蜜

随后,他抽出了一格巢脾,将上面多余的蜜蜂赶跑清空。

蜜蜂跑了,剩下的就是蜂巢和蜜了。老刘拿出长长的割蜜刀,将巢脾从基部开始切出一条放在接蜂蜜的盆里。

老刘说,最上层的蜜是最好的蜜。他掰了一小块给我们尝尝,只是我们对蜂蜜并无鉴赏能力,除了甜也就是甜了。随后一条又一条,最上层的蜜就这样全部收割完毕。

看完方形科学养蜂蜂巢的收割,我们又围观了一下圆形旧式蜂巢的收割。圆形蜂巢的内部并不像方形蜂巢那般的规则。

如果一个蜂房内的工蜂少了,老刘还会用这个罩子收集其他的工蜂,放进蜂房用以补充工蜂的数量。

从每个巢脾到每个蜂箱,养蜂人每15天就会重复一次蜂蜜的收割工作。每个蜂房有好几层,收完一个蜂房,还有好多个蜂房,养蜂也是个体力活啊。收割完蜂蜜,工蜂会继续筑巢,搭建王台饲育未来的蜂后,新建一个家族。

一开始老刘对养蜂不太熟练,收成并不好。前一年蜜蜂得了病互相传染,死了很多很多,损失惨重。小小的蜜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它们也有生老病死,有时候非常脆弱,不堪一击。就老刘饲养的中华蜜蜂来说,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由于意大利蜜蜂的引进,时至今日,在中国,只有少数山区还保留有中蜂的野生蜂群,多数地区的中华蜜蜂都处于易危和濒临灭绝的状态,甚至在某些地区已经灭绝。在这场争夺蜜源植物和蜂蜜的战争中,东方蜜蜂惨败给了体型更大数量更多的西方蜜蜂,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了这一惨剧。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国家级的中华蜜蜂保护区来保护本土的蜜蜂,来弥补曾经的无知带来的过失。

老刘自豪的说,今年是收成最好的一年,他用养蜂的钱供着两个孩子念书。在这样的云南山区,用蜂蜜创造财富真是一件环保又经济的事业,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也能改善居民的生活。这都要感谢老刘说的那些在当地推广养蜂技术的教授,他们用科学为大山里的居民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编辑:Sol_阳阳)

为了表示感谢,我们又买了一些老刘的蜂蜜,价格不算便宜,权当留个纪念。

文章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拍摄。

The End

发布于2016-01-30,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三蝶纪

昆虫生态学硕士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