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0
需用时 10:51
【年度榜单】2016年度十大科学传播话题

回顾往昔已经成为许多人不自觉的岁末仪式。作为关注科学传播的媒体,果壳网也重温了自己见证过的2016。这一年,引力波的大新闻到对撞机的大辩论,不少科技事件走出了科学圈的范畴,在公众中引发了热切关注和讨论。

延续往年的传统,果壳网评选出了今年的十大科学传播话题。过去一年来与科学传播有关的种种回忆,我们这就一同来唤醒。

倾听:LIGO两次探测到引力波

2016年刚开始,一个已被追逐百年的梦想就成为了现实。不足半年,惊喜又翻了倍:

人们探测到了引力波。两次。

描绘两个黑洞并合产生引力波的艺术作品。图片来源:LIGO/T. Pyle

一百年前,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和广义相对论密切相关的猜想:容纳我们所有人的这个“时空”,并不仅仅是万事万物的容器和背景。时空也是演员,也参与了这个世界的一切,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在时空中激起涟漪。只不过,这涟漪太过微小,从未有人察觉到。

人们用了40年,才确认引力波是一个物理效应而不是数学游戏。又用了20年,才找到了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接下来的20多年里,研究者设计并建造了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又经过了14年的运行和调试升级,才终于在2015年的9月14日捕获了一个“显著性极高的候选对象”。

2016年2月11日,LIGO确认这个候选对象真的是一个引力波的信号;而在6月15日,他们又宣布确认了第二个信号。

这不但意味着我们最终用直接观测证实了百年的预测,更意味着我们能用这一信号倾听到遥远深空的天体事件。在望远镜帮助人睁开眼睛凝视夜空四百年之后,人又第一次张开了耳朵。

果壳网科学人相关报道:

对弈:AlphaGo击败围棋顶尖棋手

我们知道这一天终将到来,但没人想到会来得这么快。2016年3月,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在五番棋以4:1战胜了世界顶尖高手、曾长期排名第一的韩国棋手李世乭。围棋,这项在不太久之前还曾被认为计算机无法攻克、时常在科幻作品中成为AI局限性象征的智力运动,在深度神经网络面前倒下了。

AlphaGo与李世乭的“人机大战”引起了广泛关注。图片来源:Google

相比于其他著名的棋类运动,围棋对人工智能而言的最大难点在于其天文数字的可能性。下棋的人不需要穷举,就能够判断出有些局面明显是糟糕的,有些棋步明显是不好的;但是棋手自己也无法准确地描述出,这些判断是如何达成的,更无法简单地将判断力传授给他人。但AlphaGo利用两个不同的深度神经网络合作,分别减少搜索的深度和宽度,得以成功地进行了“局面”和“棋步”这两个判断。虽然神经网络的结果依然不完美,但显然,这已经足以打败人类了。

但是这不是人的失败。相反,这是人的胜利。现在它只是一个围棋软件,很快这一思路将沿用在医疗等其他人工智能的热门领域。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通过它的运行方式,理解人类棋手和人类大脑的思考进程;但同样可能的是,我们会发现它的运作和人截然不同,从而得以与一种全新的智慧对话。

果壳网科学人相关报道:

震惊: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疫苗的预防接种已经成为人类抵御各类疾病侵扰的常规手段之一。然而,“常规”之处出起问题来更显骇人听闻。

从生产到使用,疫苗都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保存和运输。这套系统被称为“冷链”。图片来源:Utpal Sharma

2016年3月,“数亿元未冷藏疫苗流入18省份”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五年多来,被非法购进的25种二类疫苗在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的情况下流入市场,影响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未按要求保存的疫苗并不直接带来毒害,但就像假药一样,“接种无效”是它们带来的最大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事件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疫苗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信任。借着新闻的热度,一些原本不应该与此事挂钩的事件,比如疫苗不良反应的案例和纯粹的耦合事件,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这无疑又加重了公众的恐慌情绪。

目前,疫苗依然是人类预防传染病最可靠的武器之一,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接种也关乎亿万民众的健康。这不仅需要政府机构的严格监管,也同样需要科学传播的介入。在疫苗问题上,真实、客观的科学事实才能帮助人们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果壳网科学人相关报道:

发声:科学共同体正名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这一话题一直备受公众关注。误解和谣传从未消失,传达事实的努力也一直持续。这一年,科学共同体频繁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2016年5月1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以及美国国家医学院共同发布了一份名为《基因工程作物:经验与展望》(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s)的报告,独立、客观地分析了基因工程作物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月,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们也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对18个关于基因工程作物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回答。在最受公众关注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上,报告与小册子的结论是一致的:食用基因工程作物并不会比食用传统作物带来更高的人体健康风险。 

长达420页的报告《基因工程作物:经验与展望》回顾分析了过去20年有关基因工程作物的研究数据。图片来源:nap.edu

6月29日,超过10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署公开信对基因工程作物表示支持,并且强烈要求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停止进行反对基因工程作物(尤其是“黄金大米”)的运动。公开信最终获得了12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署。这一举动也引发了公众对基因工程作物话题的又一轮热议。

诚然,科学家密集的共同发声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部分公众对基因工程作物的疑虑。但一旦公众想要参考科学共同体的建议,他们能看到足够明确的态度和足够坚实的证据。

果壳网科学人相关报道:

质疑:韩春雨论文陷可重复性危机

韩春雨恐怕是今年最受公众关注的中国研究者之一。2016年5月,他的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宣称新发现了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这一论文结果和韩春雨“一鸣惊人”的故事很快被媒体争相报道。给韩春雨的荣誉与支持纷至沓来,而像“基因编辑”这样较少见于公众讨论的话题,一时间也成了街谈巷议的焦点。

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图片来源:Nature News

但随后几个月,全球多个实验小组试图重复韩春雨的论文结果都遭遇失败。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危机让舆论也开始发生转变,一度受媒体追捧的韩春雨开始引来质疑。呼吁韩春雨提供证据乃至指控韩春雨学术造假的声音持续了半年之久。 

期间,韩春雨一直坚持自己的结果是真实的,但并未给出原始论文之外的任何证明。他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则一直没有对韩春雨的研究结果展开调查。到11月底,已有三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反映韩春雨的论文结果不能得到重复,却没有一个团队公开表示自己做出了与韩春雨论文一致的实验结果。 

11月29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明,称将为韩春雨团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调查。这起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至少要到明年才可能水落石出。

果壳网科学人相关报道:

功成:罗塞塔号长眠彗星

9月30日,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探测器主动坠落到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表面,与此前着陆在这里的“菲莱”探测器一起长眠于此,完成了对这颗彗星长达786天的近距离探测任务。

罗塞塔和菲莱结束彗星探测任务,最终一同长眠在了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上。图片来源:Calo

罗塞塔和菲莱的故事,早在2014年它们共同抵达67P彗星时就多次登上过新闻头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菲莱误打误撞“多次”着陆在彗星表面,最终卡在一处阴暗缝隙之中,用剩余电量坚持工作64个小时后陷入沉睡。欧洲空间局官方网站上持续连载的卡通视频,更是让这对探测器的拟人形象深入人心。

进入2016年,随着已经经过近日点的67P彗星逐渐远离太阳,坚守在彗星身边的罗塞塔能够接收到的太阳光照也日渐微弱,无法再负载探测器上所有设备的正常运行。7月27日,罗塞塔不得不关闭与菲莱的唯一通讯方式,令诸多关注这对探测器的网友感慨不已,纷纷向菲莱道别。罗塞塔的这一举措,也只是为坠向彗星这项最终任务节省最后一点能量。

就在长眠于67P彗星表面前不久,9月2日,罗塞塔在彗星表面拍到了原本认为已经不太可能见到的菲莱的照片。一波三折的意外剧情再次牵动人心,让人们对随后罗塞塔的最终谢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把这一结局更多地看成是罗塞塔和菲莱在某种意义上的团聚。虽然使命已经完结,它们留下的遗产却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彗星、地球乃至生命的起源。

果壳网科学人相关报道:

飞天:空间探索项目百花齐放

每一年,空间探索项目都牵动着全球无数人的神经。2016年,中国的航天发射次数超过其他任何国家,首次位列全球第一。这其中,除了有推力更大的“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火箭成功首飞,还有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升空。包括果壳在内的各路媒体对这些航天活动的连番报道,令这些火箭和航天器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向发射塔转运途中的“长征五号火箭”首飞箭。图片来源:航空航天港 BH.Skywalker

在国外,NASA的“朱诺号”探测器在经过5年的太空航行之后终于抵达木星,已经着手剖析太阳系这颗行星之王的内部结构;“冥王号”探测器也已经从地球启程,正前往遥远的贝努小行星“吃土”,打算把样本带回地球。欧洲航天局今年则出师不利,“斯基亚帕雷利号”没有挺过最终的考验,在着陆火星的最后时刻失联坠毁。这又一次提醒人们,空间探索是一项风险极高的事业。好在,一同前往的火星微量气体卫星入轨还算顺利。

同样吸引人们目光的,还有人类探索太空的雄心壮志。SpaceX公司的伊隆·马斯克提出了宏大的火星殖民计划,将开发一套“行星际运输系统”,把人类往返火星的成本降低到人均20万美元。他希望在2030年前后将人类送上火星——不只是匆匆访客,还要扎下根来——让我们成为不止在一颗行星上繁衍的物种。

英国科学家霍金则为俄罗斯富豪尤里•米尔纳站台,宣布启动“突破摄星”计划。他开通微博发布了这个消息,随即引起中国公众的热切关注。“突破摄星”计划旨在推动能够达到光速1/5的星际“纳米飞行器”的预先研究,想要在一代人的有生之年里抵达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并从那里发回实地探测的数据。巧合的是,欧洲南方天文台今年宣布在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周围发现了一颗可能宜居的类地行星。当“突破摄星”计划有朝一日实施之时,这颗行星无疑会成为最优先的探测目标之一。

任道路如何坎坷,我们终将抵达群星。

果壳网科学人相关报道:

激辩:超大对撞机该不该建?

2016年9月4日,“知识分子”微信公众账号刊发杨振宁先生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的文章。第二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公开发文回应《中国今天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两位顶级科学家针锋相对的观点,引发了诸多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讨论和关注。

丘成桐、杨振宁、王贻芳等科学家先后就“大型对撞机是否当建”的问题发表观点。图片来源:CERN

9月14日,针对“中国是否应该在当前建设大型对撞机项目”这一话题,果壳网科学人邀请多位的科学家,在“科学人线上沙龙”中进行了公开辩论。四位持有不同观点的科学家从项目的科学目标到经费预算,再到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直至可能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进行了讨论。这场特别的辩论长达3小时,吸引了近千人业内人士围观,共引发近2000条留言讨论。

此后,随着其他大众媒体的不断介入,“大型对撞机是否该建”的话题逐渐进入公众视线。在这场由顶级科学家参与其中的大论战中,普通公众不仅得以一窥前沿科学的最新进展,还借助网络直接参与讨论。高能物理和对撞机领域的相关科学知识,由此得到了大规模的传播。

果壳网科学人相关报道:

担忧:科学家集体就美国大选表态

2016年11月8日,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川普(Donald Trump)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科学界对此忧心忡忡,行星科学家、卡西尼号探测器成像小组组长卡罗琳·波尔科(Carolyn Porco)发推求新西兰收留,北大生物学家饶毅公开邀请优秀科学家来中国工作生活,美国物理学会公共事务主任迈克尔·卢贝尔称川普为“第一个反科学的(美国)总统”,同时表示川普当选将造成严重后果。

川普的当选让众多科学家大失所望,并忧虑重重。图片来源:businessinsider.com

科学界如此反应的原因在于,川普在竞选期间发表了诸多与科学界共识背道而驰的言论。首先,川普否定气候变化。他的推特称全球变暖为“大骗局”、“收高额税的借口”,还说“全球变暖的概念是被中国人而且为中国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美国的制造业失去竞争力。”川普还公开表示过如下观点:接种疫苗导致了自闭症,风电农场会危害人体健康应取缔,环境友好灯泡会致癌,美国应拒绝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回国治疗,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很糟糕等等。

科学界担忧,川普上任后将废除《清洁电力计划》,停止支持气候变化研究,全面削减联邦拨款的科研经费。同时,由于川普可能会采取更严苛的移民政策,许多目前在美工作的外国科研工作者可能必须离开美国。

果壳网科学人相关报道:

争议:陈天桥捐过亿美金助力脑科学

 2016年12月,慈善家陈天桥和雒芊芊夫妇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捐赠了一笔高达1.15亿美元的资金。加州理工学院将利用这笔资金新建含有五个研究中心的“陈天桥雒芊芊神经科学研究所”,推进脑机界面、脑成像等多个神经科学方向的研究。

雒芊芊和陈天桥给加州理工学院捐赠的资金超过1亿美元,在中国引起轰动。图片来源:Chrissy Luo and Tianqiao Chen/ caltech.edu

尽管许多中国研究者赞赏了陈天桥夫妇的这次捐赠,认为企业家出资支持科学研究将很难得,但捐赠给国外机构的做法却也引起了争论: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陈天桥夫妇应该优先考虑中国的研究机构。另一种观点则主张陈天桥夫妇对美国高校的青睐其实反映了国内捐赠制度的相对落后。 

就“陈天桥应不应该把钱捐到国外”的讨论首先在研究者群体中形成规模,经媒体报道后也发展成了公众热议的话题。从中国科研机构对私人捐助的需求到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从中美科研实力的差异到中国脑科学的研究进展,这场捐款争议最终演变成了关于多项科学和社会问题的公共讨论。

点击这里,观看年度十大科学传播话题的视频总结!

(编辑:Ent,Calo,Mo)

文章题图:123rf.com.cn正版图片

The End

发布于2016-12-3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果壳科技评论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