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5
需用时 06:25
用科学方法在泰国当“捉妖人”是种什么体验?

(作者/廖俊棋)

新年贺岁强档《捉妖记2》上映了,其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有人拿着小妖图画到处去找它。这我回想起2015年夏天进行田野调查时,挨家挨户询问是否听闻过妖怪出没的过程。

我想,在五花八门的众多科学领域中,若有哪一门可以专职“捉妖”的话,大概非社会科学中的“文化人类学”莫属了吧!

捉妖缘由

我是一名古生物学的研究生,主要研究恐龙化石,但在本科期间曾赴日本交换留学,修习了“文化人类学”并参加该年度暑假的海外实习。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所有与人类相关学问的学科,从生物学上探讨人类起源、考古遗迹的调查、语言符号的应用和形成等,都在其研究范畴之中,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其分支,研究各个区域、民族间不同文化的形成起源与差异。“文化”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从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生活周遭的一切都与文化脱不了关系,也因此这一学科中所研究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而我当时的导师津村文彦主要研究领域就是“东南亚地区的民俗学”。

那一年暑假我跟着导师飞到泰国东北部的坤敬府周边进行考察。导师因为研究的关系,已经对该地的一些村落进行多次的访查,主要内容是对泰国东北部的泛灵信仰(即相信万物皆有灵)和咒术师等进行研究。泰国东北部又被称为依善地区(Isan),面积及人口占泰国总体约三分之一,当地除了泰国文化外,还兼有老挝的文化特色及住民。

在泰文中,灵的概念称作“phi”,发音接近“皮”,除了可以指已死之人的鬼、幽灵外,村落的守护灵或是栖息于自然环境中的灵也都能做此称呼,而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专指作祟的恶灵。phi的信仰广布于整个泰国,而随着各地文化的差异,每个地区也有该地特有的phi,而我们捉(考)妖(察)的目标也是当地的特有种,一种称为phi pop的恶灵。

1999年,当时还在东京大学的导师第一次到泰国依善地区开展对phi的考察,在当地一边学习语言一边调查时,听到学校扫地阿姨的村落因为phi pop作祟,几个月内已有许多人死亡,当下就决定以该村落作为田野调查的地点,踏上他的捉妖之路。

phi pop据信是一种会附身在人身上的恶灵,被附身的人会呈现精神恍惚、头晕目眩、大哭大闹等歇斯底里的状态,最严重的情况下,被附身者的肝脏会被这种恶灵吞噬而死。这种恶灵透过两种方式产生,一种叫做pop suea,即“家系的pop”会通过唾液传染等方式由快要过世的长辈传给下一代;第二种是“普通的pop”(pop thammada),当法师、咒术师等宗教人士触犯禁忌导自自身的修行功力变质而发生,类似武侠片中的走火入魔。

捉妖方法

所谓的“捉妖”自然不是拿着笼子或宝贝球到处寻找,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即要到乡野间对特定文化现象进行调查、访问及纪录。

捉妖的第一步要先做足功课,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相关先行文献的阅读、地方志的调阅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近代化之后许多妖怪随着影视娱乐的进步而被赋予形象,因此为了学术而钻研漫画、电影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有关phi pop的电影从1989截至2009年就有27部,果然学术之路是很艰辛的。

而背景资料、文献都整理过后,才开始进入实践的环节,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挨家挨户与当地居民询问:“你有没有听说过phi pop?”,然后将各种目击、经历的故事记录下来,故事从很简单的例如“以前在驱逐phi pop的仪式上能听到很大声的奇怪声响”短短一句话,复杂到需要走访很多人和地方才拼凑出全貌的事件皆有。

在搜集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恶灵在村民心目中是什么形象、会引发什么现象、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等相关情报,通过对这些情报的整理,我们可以推断这种恶灵的存在的社会意义是什么。简单来说,我们研究的重点并不是这种恶灵存不存在,并带着仪器试着捕捉它到世人面前,我们真正想知道并研究的,是这种信仰出现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为何愿意相信它的存在

在一连串的调查和整理过后,我们发现有关phi pop较完整、复杂的故事中,背后都蕴含传统价值观受到威胁的情况。

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泰国经济迅速发展,整体的消费主义和物质文化也在提升,货币的流入对农村等乡下地区整体的社会情况也发生巨大的变革。然而社会变化的背景下,形成的不是一般近代化将封建迷信“合理化”或是“去迷信化”的过程,反而是踏上将超自然力量与消费文化结合,甚至出现许多声称能靠加持、诵经让人发财致富的僧侣。这种新兴文化究竟是跟随时代不可避免的变化或是应该舍去的扭曲价值观,这在人们内心产生极大的矛盾与犹疑,并将此现象托付给phi pop这种恶灵。

我们田野调查村落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有个外来的僧侣可以准确预测彩票号码,而与当地原先的传统保守派僧侣发生矛盾,在双方恶意中伤下,村民开始相信其中某个僧侣走火入魔被phi pop附身,并将村落发生一连串意外死亡事件(例如吃汤圆噎死)归咎给恶灵作祟,这一连串事件最后是经由当地的咒术师进行驱魔仪式,才将恶灵封印。

从这个案例来看,phi pop的发生是基于传统价值观受到外来货币、经济文化威胁后将其表象化而产生,而驱魔仪式则能理解为重新整顿村落共同体的秩序的手段,亦即phi pop信仰担纲的是一种维持并强化传统村落价值观及道德意识的功能。

恶灵退散

妖怪看不到也摸不着,法师想要村民相信已经“捉到”并封印它的话,就必须凭借一些手段、道具来让其可视化。

在村落中,负责驱魔的咒术师称为“mo tham”,“mo”指的是带有特定知识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或专家,而“tham”则是佛法的意思,也就是这类人士在佛法的背景下使用法力,以此来进行施咒、驱魔、治病或是婚丧喜庆习俗的专家。

一般来说,咒术师通过拜师、背诵经文以及遵守戒律来让神圣的力量寄宿于体内,而这股力量则能透过唱诵经文的吐息间发出。但村民感受不到这股能量的话,依然难以信服其功效,因此咒术师则要运用仪式及道具,让看不到的灵体可视化,以此方式具体表现其超凡的能力来建构在村落社会中该能力的真实性。

例如在收服phi pop的仪式中,可以看到某些mo tham会运用铁笔来指被附身之人的特定部位,并将笔尖逐渐引导至脚指尖并放血,并用竹筒封印,这个笔尖所指之处、放出的血和竹筒,就是让phi pop转为可以感知的手段,村民通过这些仪式感受并相信phi pop以及咒术师法力存在。而phi pop真正长什么模样,在村落的信仰中则不是那么重要,因此这种恶灵在当地信仰中并没有特定的形象,主要以附身为主。

附身于大众文化的phi pop

前面说过,以phi pop为主题的电影有27部,在面向大众时,phi pop这种妖怪又是什么形象,以及蕴含了什么意义呢?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研究心得。

在90年代的电影中,phi pop大多以老太太的形象出现,会吃生肉、喝生血,会提起特定手势攻击村民,这些电影有各种追赶、躲藏的逗趣场面,属于惊悚喜剧的类型。剧情的套路也非常一致,会有个医生、协助村落开发或是外国人一类的外部人口从先进的大都市进入农村并听闻有phi pop作祟,起初外部的人一定坚决不信然后到正面遭遇,其后是一连串追赶跑跳然后终于死里逃生并离开该村落。

在这类电影中,恶灵仅存在于乡下,对应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这个故事类型可以解读为中央和地方的隔离。在这类电影中phi pop相对于大都市进来的外来者来说是一个异类的文化,并对其有所鄙视,而反过来对依善地区的观众而言,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再熟悉不过的文化,真正异类的反而是闯入村落的外来者。这样的背景反映出当视中央与地方发展阶段不一,并且相互有隔阂的时代背景。

到2000年之后,这类电影开始出现转型,如2001年的电影中,就能看到phi pop进入曼谷,这次的形象是秃头且丑恶的怪物形象,经过一番大战后被科学家封印到VCD之中。这部电影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在于phi pop作祟范围不再止于村落,而是进入了中央的曼谷,象征中央与地方的藩篱已逐渐消减,而最后被科学家收服的清奇剧情,在某种程度也是近代化科学破除旧制封建迷信的象征。

Phi pop 2001年的版本,即Phi pop进入曼谷并被科学家收服的版本。

而2000年以后的phi pop电影还有另一个发展方向,一改90年代的搞笑风格,比如2003年所拍摄的电影是作为纯粹的恐怖片,由在中央都市投宿旅馆的旅人,以正经的口吻讲述在遥远乡野间发生的奇谈。这类电影出现的源头可以追溯到90年代后半,当时的泰国开始注重地方特色及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依善地区的人也在此时期开始有身分认同,从觉得自己是老挝人到认同自己是泰国依善人。伴随这种风气的出现,电影的走向也开始往忠实还原乡野奇谈的方向前进,更关注传统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留。

但到了2008年,90年代类型的phi pop又开始复活,而这类型电影复活背后,其实也蕴含了农村人口大量迁往都市、乡村经济型态改变以及城乡发展差异扩大等社会问题的出现,重新造成中央与地方的隔阂,而这类的矛盾则在人们心中化为名为phi pop的恶灵,希冀能藉由驱魔来重新建构正在崩坏边缘的价值观。

Phi pop的传统形象,是2008年版本的电影海报,图中老太太的手是这一系列Phi pop恶灵的经典手势。

以上就是我对于phi pop这种恶灵的捉妖经验总结了。如果要问我在捉妖的旅途上有没有经历过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只能微笑地说:那又是别的故事了。(编辑:婉珺)

参考文献:

  1. 津村 文彦. (2015). 東北タイにおける精霊と呪術師の人類学.
  2. 津村,文彦. (2001). ナーン・ナークの語るもの : タイ近代国家形成期の仏教と精霊信仰. アジア経済, 43, 25-43.
The End

发布于2018-02-2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恐龙杂志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