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
需用时 04:12
既然人会喜欢上自己做的东西,为什么我的娃还不吃亲手做的蔬菜?

(Amaranth/译,vicko238、Ent/校)几年前,在我的孩子们最不爱吃蔬菜的时候,我决定做一个实验。

一个下午,孩子们从托儿所回来,我已经切好一大堆五颜六色的蔬菜了:脆脆的彩椒、成朵的西兰花,还有番茄、蘑菇和橄榄。我给了他们每人一个芝士披萨,让他们来“装饰”晚餐,他们高兴地同意了。我的大女儿做了一张脸:用橄榄当眼睛,用西兰花当头发,还用鲜红的辣椒当嘴巴。我的小女儿则抓了一大把蔬菜堆在披萨上。

图片来源:pixabay

感觉是一次育儿的胜利!当披萨在烤箱中烤的时候,当我们呼吸着烤披萨的香味的时候,当我们坐下来吃披萨的时候,我都一直在心里得意洋洋地夸奖自己——直到新鲜出炉的披萨回到了它们的创造者手中的那一刻。她们两人毫不犹豫地将所有蔬菜全部挑走,开心地吃起了剩下的“全芝士披萨”。

作为一次让她们吃更多蔬菜的尝试,我的实验并不成功。但是,让我做这次尝试的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观念:我们更重视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

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把这一现象叫做“宜家效应”:成功完成任务(如组装宜家盒子或者折纸)的成年人对他们自己完成的产品的评价更高——相比于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同样产品。随后的研究显示,在其他环境中,宜家效应同样适用,如产品定制、组装乐高,甚至准备食物。所以,为什么我用心良苦的蔬菜实验却失败得如此彻底?

一篇近期发表在《认知》期刊(Cognition)上的论文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这个答案与心理发育有关:与我们基本的社交、情感、认知能力一样,最终在成年人身上表现出“宜家效应”的因素也需要整个童年时期来发展。所以,不(仅仅)是因为我的两个女儿(真的)不想吃这些蔬菜,而是因为她们太小了,还不能表现出宜家效应。

由实验心理学家劳伦·马什(Lauren Marsh)、帕特丽夏·康吉塞尔(Patricia Kanngiesser)布鲁斯·胡德(Bruce Hood)写的这篇论文中的第一个实验里,他们给了64名3至6岁的儿童两组泡沫怪物玩具,一组是由他们按照说明组装的,另一组只是拿着怪物玩耍。所以,孩子们对两组玩具都很熟悉,唯一的区别是第一组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在创造怪物或拿着怪物之前,实验者让孩子们对每个怪物的喜爱程度打分:要么是一个与他们即将创造的怪物一模一样的怪物,要么是一个与他们即将要拿着玩耍的怪物一模一样的玩具。在创造怪物或拿着怪物玩耍后,研究人员会让孩子们再打一次分,好让他们评估互动对怪物所获价值的影响。如果孩子们只是因为他们自己创造了玩具而对它评价更高——话句话说,如果孩子们表现出了宜家效应——那么比起他们只是拿着玩了一会儿的怪物,他们给自己创造的怪物打的分会增高更多。这正是研究人员所发现的,但是这一结果仅限于5到6岁的儿童。3到4岁的儿童还没有表现出宜家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小孩在4、5岁的时候才会表现出与成年人类似的宜家效应。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导致宜家效应的原因有多种解释。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宜家效应来源于创造所需的付出:我们为某件物品投入的努力越多,就会越重视它。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我们感到对物品的所有权时,会更重视这个物品。或者是我们认为创造物品表现出了我们拥有某种技巧或能力。所以,可能是在4-5岁时,孩子们开始领会努力、所有权或有能力的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实验的一些内容来验证这些解释,包括:创造怪物需要更多的精力或是更少的精力,创造出来的怪物是否归孩子所有,创造出来的怪物是否会放在公共场所展示。这些因素没有对5-6岁的被试给怪物的打分造成可靠的影响,尽管平均来看,这些孩子都表现出了宜家效应。至少在幼童中,实验结果不支持这些因素会导致宜家效应。

那么,导致这些孩子表现出宜家效应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当然,也有可能努力、所有权或炫耀真的有影响,但是实验没有有效地控制或测量这些因素的影响。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现在对宜家效应的描述并不准确或者并不完整。马什与她的同事们有另一个提议,基于儿童在这个年龄发展出的自我意识:大约从5岁开始,儿童开始重视自己创造的东西,因为它们“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是自我的有形体现”。换言之,我们重视我们创作的东西,因为它们是我们的自我和身份的延伸。

如果马什和她的同事们是对的,宜家效应要到5岁才开始表现出来,那么我的披萨实验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的孩子们还太小。但是也可能是蔬菜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也许和其他更有价值的商品相比(如家具、或泡沫怪物),我们更难让蔬菜成为“自我的有形体现”。

实际上,2017年的一篇论文报告了一个与我的实验非常相似的实验,不过样本量“稍微”大一些——实验变量也“稍微”控制得好一些。实验中,实验者给了86名4至6岁儿童看了一只用蔬菜做成羽毛的“孔雀”。一半的孩子有机会自己做蔬菜孔雀,另一半用串珠做了一只类似的孔雀。接着,研究者给了每个孩子一只蔬菜孔雀(他们自己做的那只或是已有的孔雀)和一些额外的蔬菜,然后他们测量了两组孩子吃下的蔬菜量。

坏消息是,创造蔬菜孔雀对蔬菜的消耗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好消息是,蔬菜的消耗量不算太小:无论蔬菜孔雀是不是他们自己做的,每个小孩平均吃下了17小块蔬菜。可能蔬菜孔雀本身就诱导他们吃下蔬菜,所以DIY没有额外的效果,因为这些孩子还太小了。也有可能,宜家效应会在更高级或者更受欢迎的物品上表现出来——比如一杯奶昔——而不是一条黄瓜。

但是,我还不打算就这么放弃蔬菜。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一项实验结果,实验对象是47名6至10岁的儿童:孩子们参与食物准备时,他们会吃掉更多的沙拉。几项其他研究也显示了参与食物准备(栽培或烹饪)与食物消耗量的正相关。但是也有一些研究显示根本没有影响。

显然,关于宜家效应还存在许多疑问:它是如何发展的?如何在食品上表现?以及那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吃更多的蔬菜?希望新的研究能带来明确而有用的答案。但是现在,我们的孩子们长大了一些,我准备再尝试一次蔬菜披萨实验,配菜则是蔬菜孔雀。(编辑:vicko238)

题图来源:pixabay

The End

发布于2018-02-2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Tania Lombrozo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副教授。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