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8
需用时 05:41
冥王星重回行星行列?后果你可能不会喜欢……

目前,天文学家将太阳系内的4颗岩石星球和4颗气体星球称为“行星”,而行星的定义会发生改变吗?图片来源:NASA

Tisney 编译)自1930年被发现以来,冥王星就被认为是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它是人类在海王星外发现的第一个“新大陆”,也是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海王星外人类所知的唯一一颗太阳系天体。冥王星与其他8颗行星一起,并称为太阳系九大行星,几乎已经成为了常识。因为排名末位,又那么孤独,冥王星得到了很多人的偏爱。

然而,被发现76年之后,天文学家把冥王星降级成了矮行星,与谷神星这颗最大的小行星,以及柯伊伯带中的其他一些天体并列。太阳系的行星数量从此减少到了8颗。2017年,一组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行星定义,或许能让冥王星重新回到行星行列。这一定义得到了阿兰·斯特恩(Alan Stern)和戴维·格林斯彭(David Grinspoon)的支持,他们刚出版了一本新书,讲述了新视野号探测任务和“行星”冥王星的故事。

正是通过对比这两张照片,天文学家发现了冥王星(箭头处)。图片来源:洛厄尔天文台

定义“行星”,冥王星降级

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对“行星”这个天文学最古老的术语之一,进行了科学上的定义。随着人类在太阳系外围发现越来越多的天体,从前那种“心照不宣”的定义因为种种原因受到了冲击。海王星外的许多天体都是圆球形的,有足够的引力使自身保持流体静力学平衡,有些甚至比冥王星还重。此外,在许多其他恒星周围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世界。那些天体全都是行星吗?一部分是?抑或全都不是?新的定义一经提出,不仅立刻引发了巨大争议,而且事实证明,这个定义也不够充分。

冥王星(上排左一)与一些海王星外天体的体积对比。图片来源:Eurocommuter, Chesnok and Lasunncty

IAU对行星的定义如下:

  1. 一颗行星必须有足够大的质量,它的重力能够让自身保持流体静力学平衡:如果它不旋转,则为圆球形;如果旋转,则为椭球形。
  2. 一颗行星必须围绕太阳而非其他天体运行:所以,地球是行星,而月球不是。
  3. 一颗行星必须能够清空它的轨道,意味着在相同的轨道距离内不存在其他质量相对较大的天体:于是,火星是行星,但小行星和柯伊伯带天体不是。

按照这个定义,太阳系的行星数量被正式降为8颗。

太阳系行星数量被降为8颗,而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图片来源:NASA

对于研究太阳系的天文学家来说,这样很好。从天文学上看,这8颗行星拥有的特性与太阳系内其他天体截然不同。它们有着相似的形成过程;对太阳和其他天体的运行影响更大;反射的阳光比其他天体更多;在太阳系内拥有自己的引力范围。从许多角度来讲,8颗行星刚刚好。

不过,有3个群体反对这个定义:系外行星天文学家、星系天文学家和行星科学家。

反对“行星”定义的种种理由

系外行星科学家提出的论点非常具有说服力。为什么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可以被归类为行星,而围绕其他恒星的就不行?这在2006年似乎是一个巨大的疏忽,因为那一年距离人类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

事后,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解释,认为无法从这么远的距离确定一颗系外行星能否清空轨道。这个理由在2006年或许能够成立,但9年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让-吕克·马戈特(Jean-Luc Margot)教授已经把它给推翻了。马戈特设计了一个通用的行星测试,不需要派遣探测器,只要掌握以下3个参数:

  • 行星的质量
  • 距恒星的轨道距离或公转周期
  • 该行星系统的形成时间

你就可以确定一个天体是否满足IAU的定义,精确度超过99%。

马戈特提出的通用行星测试,水星、金星等行星都满足条件,而冥王星及冥卫一并不能满足。图片来源:Margot (2015), via http://arxiv.org/abs/1507.06300

很明显,太阳系的8颗行星都能通过这项测试,而小行星和柯伊伯带天体出局了。有趣的是,如果地球轨道上只剩下月球,那么它恰好介于行星和非行星之间。

星系天文学家反对行星定义的理由则是,流浪行星该如何定义?它们没有可以环绕的母恒星,可能是天生如此,也可能是从一个行星系统中被“踢”出来的。这样的天体,又有哪一点不像行星呢?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在天文学中,位置几乎意味着一切,就像房地产一样。如果把水星换到木星的轨道上,因为引力太小,它永远也无法清空轨道,也就无法获得行星的地位。一颗比水星小得多的天体,如果位于一颗红矮星附近,却有可能成为行星。而我们的地球,如果位于太阳系外围的奥尔特云附近,也会被排除出行星的队伍。

我们把太多这样的非行星天体称为“行星”,只不过带有前缀,比如矮行星、流浪行星和系外行星。在太阳系的早期阶段,还有原行星和星子。但是,某种程度上,所有这些乃至更多的天体,不还是行星吗?

流浪行星可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但这样的天体算是行星吗?图片来源:Christine Pulliam / David Aguilar / CfA

一些行星科学家将这个论点极端化了。他们认为,应该忽略“行星处于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天体有足够大的重力,能够保持流体静力学平衡状态,那么恭喜,它就成为了一颗行星。

这意味着,太阳系中直径不到10000千米的天体中,行星并非只有两颗(水星和火星),而是有109颗。太阳系内的行星总数将上升到115颗,目前的19颗卫星、1颗小行星和海王星外的87颗天体都将加入这一行列。未来,随着我们在柯伊伯带、弥散盘以及奥尔特云中发现更多天体,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上升,也许可以达到成千上万。

按照一些行星科学家的观点,太阳系里直径不到10000公里的天体,有109颗都可以进入行星行列,大部分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图片来源:NASA

一方面,他们提出的观点不无道理。当我们讨论天体的地质、大气和星球物理特性时,我们确实都把它们称为行星,并将研究这些天体的领域称为行星科学。在讨论一颗天体上的氧气含量、地壳、化学构成及可居住性时,我们把这些这些物理量称为“行星性质”也没有感到过不安。就拿冥王星来说,我们知道它有云,有雪,有天气过程,有山脉和峡谷,有地层,甚至可能有地下海洋。它有5颗卫星;沿着一个轴自转;它有白天黑夜,也有季节变换。如果忽略它的天文位置,你当然会称它为一颗行星。

新视野号探测器所拍摄的冥王星大气层。图片来源:NASA

但另一方面,要把冥王星当作一颗行星,你就必须忽略所有的天文学因素。你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一颗天体到底是不是行星,应该由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决定,还是应该由它的内在属性决定?我们是否应该完全忽略行星与太阳系、与恒星之间的关联,完全忽略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彼此间的引力互动?要知道,一直以来,正是这些关联增进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并让我们对它们充满了好奇。

不是行星,就不爱冥王星了?

仅仅因为不能称之为“行星”,就假定我们不会对冥王星(或者小行星、彗星、卫星和太阳系外围的其他天体)再有这么大的兴趣,这个说法实在让我愤愤不平。就算只用地球物理学性质来定义行星,也跟天文学的行星定义一样,存在许多含混之处。如果土星的气体被突然剥夺,只剩下一个球形的核心,依然可以成为一颗行星吗?灶神星(Vesta)这颗小行星,具有地壳、地幔和一个金属核,只是不算太圆,要不要考虑一下?由冰构成的更小天体(半径约200千米)可以是行星,因为它够圆,而由岩石构成的更大天体(半径约250千米)反倒却不是行星了?

事实很简单,在首次发现冥王星的时候,它被错误地归类了。它和其他8颗行星从来就没什么相似之处。IAU在2006年的决议是对这一错误的修正,只不过这次尝试并不完善。目前,行星科学家科尔比·鲁尼恩(Kirby Runyon)、阿兰·斯特恩及其他一些人,正在朝相反的方向努力,这将导致更大、更混乱的错误,让“行星”这个定义对大多数使用它的人来说变得毫无意义。

为了让冥王星重回行星行列,有些人不顾一切,甚至愿意降低门槛,让每一颗质量大到足够圆的卫星、小行星甚至冰球都成为行星。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只要有足够的重量,任何天体都可以被称为行星。但是,对于我们剩下的人来说,一个天体属于哪一类,与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脱不了干系。宇宙里没有什么东西独立存在于真空中,无论是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带天体还是奥尔特云天体,它们的位置决定了其大部分属性。

如果你想忽略所有这些,宣称“圆球形的天体就是行星”,那你就加油吧。但是在行星科学领域中,和大多数情况一样,完整的科学故事远比武断的定义要有意思得多。(编辑:Steed

The End

发布于2018-05-22,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Ethan Siegel

天文科普作者,《福布斯》专栏作家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