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9
需用时 04:43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人类最初是怎么进入美洲的?

|· 本文来自“我是科学家”·|

电影版《X档案》开头有这样一个场景:二十万年前,美洲某处地下洞穴中,几个远古人类正举着火把探险。然而,在考古学家眼里,这一幕实在是匪夷所思。

何出此言?因为美洲不仅文明史短暂,有人类居住的历史也很短,最长也不过2万年左右。在此之前,美洲人还在他们的亚洲老家住着呢!

美剧《X档案》自1993年连载至今,恐怖的外星人故事和片头音乐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小朋友的睡前恐怖故事。图片来源:nothingbutgeek

美洲大陆在数万年前本是座四海环绕的“无人孤岛”要想进入美洲,唯一的途径就是跨过宽阔的白令海峡。可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并没有航海技术,就算一身是胆想游泳过去,估计也得累死在半路上。除非能让沧海变陆地,不然在人类学会航海之前,都别想通过这湾“浅浅的海峡”,进入美洲大门。

可偏偏,这种“沧海变大陆”的奇迹还真就发生了!

冰河时期,白令海峡水位下降、海水结冰,为人类东进美洲铺平了道路(图片来源:wikimedia)

在距今7.5~1 万年前,地球进入了“冰河世纪”,致使海水大量结冰,海平面骤降。结果,许多地方海水褪去,海床直接暴露在了空气中,曾经的白令海峡”变成了“白令陆桥”对居住在亚洲最东端的史前人类而言,不再需要航海技能,仅凭一双脚就能实现洲际旅行。

不过,如果要搬家到美洲扎根常驻,还必须解决另一个重大问题——“吃饭”。冰河时期的北美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最冷的时候北美有一半的土地都被压在了冰盖之下。别说大鱼大肉了,想吃草都困难。因此,早期的人类需要找到一条能“管饱”的迁徙路线,否则搬家计划就会失败。而就是这条迁徙路线,让考古学家们争吵了好几十年,甚至分裂成了两大理论派别:沿海派、内陆派。

过去十多年里,学术界占据上风的一度是沿海派。这一观点认为,早期人类是从白令海峡亚洲一侧出发,沿着阿拉斯加南部和加拿大西海岸一路东迁,进入美洲腹地。这条路线的特点,就是“环太平洋”。

冰河时期,内陆会因为恶劣的气候缺衣少食,太平洋沿岸却很可能是另一番情景。陆地上的植物受冰川影响难以生长,但是海水降温幅度有限,仍然有大量的海藻生存。有了海藻就会有各类浮游生物、小鱼小虾,甚至可能有丰富的鱼群出没(比如我们喜爱的三文鱼)。再加上当时的人类应当已经学会了捕鱼,所以靠吃鱼维持生活没有太大问题。

想象一下:当时的人类出了亚洲,一路吃着海鲜唱着歌,忽忽悠悠就到了美洲,岂不美哉?

因此,不少考古学家与海洋生态学家联合提出了一种海藻高速公路”的假说。从阿拉斯加到美国西海岸,野蛮生长的海藻贯穿南北,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庇护,同时也为人类的迁徙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换句话说,连绵的海藻森林,就是人类迁徙的高速公路[1]

直至今日,海藻森林依旧是美国西海岸奇观,并被绘制在了邮票上。图片来源:grapeandwinestamps

然而,这种沿海迁徙观点并没有说服所有人,许多内陆派学者挑出了不少问题——首先,冰期的海藻生长可能不稳定,不一定能给当时的人类带来稳定的补给;其次,沿岸考古工作也没有找到最早一批移民吃鱼的证据;另外,这一假说当前面对的最致命挑战,是年代学数据不符。

按照沿海派的说法,人类是先到了美洲的海边,再逐步进入内陆。那么沿海地区考古遗址的历史年代理应更老,而内陆的年代应当更年轻才对。于是乎,有学者对北美地区以及白令海峡西侧诸多考古遗址的年代进行了汇总,结果发现了刚好相反的现象[2]

在内陆地区(比如塔纳诺河流域),最早的人类遗址可以追溯到14000年前。在靠近太平洋一点的流域,最早的人类遗址却比内陆遗址晚,大约追溯到12000年前。而真到了最关键的阿拉斯加沿海地区,大部分遗址的年代是距今多少年呢?答案是8000年前

这就很尴尬了,明明说是人类先到了海边再到内陆,怎么内陆遗址的年龄反而更古老?并且人类DNA分析结果也说明,美洲原住民更可能是在距今16000年后从亚洲人群中分离出来的。沿岸考古遗址的年代离这个年代差得有点大,反而是内陆遗址的年代更符合。所以从年代数据来看,内陆派的说法目前似乎更有道理。

白令海峡西岸考古遗址的分布:红圈年代最老,黄圈年代次之,紫色遗址年代最年轻,NPC代表沿海迁移路线,IFC是内陆迁徙路线

不仅如此,史前人群的文化面貌也站给内陆迁徙派投了一票。怎样从文化面貌推断呢?比方说,没有人会觉得住蒙古包的民族会生活在海边,也没有人会觉得擅长出帆弄潮的潮汕人会生活在内陆。同样的道理,考古学家们在分析了出土文物后认为,美洲各个早期遗址的文化面貌都是内陆型,当时的人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而不是天天打鱼。

可如果想狩猎,那也得有野物可打呀。冰河时期的北美内陆荒凉得寸草不生,上哪儿找猎物去?

内陆派学者提出,你别看整个北美冻成了大冰砖,里面有不少小地方自成气候,连成了没有被冰封的通道。古代美洲人可以从这些水草尚佳的通道上一路繁衍,一路东迁。

为此,古环境学者们找了植物化石、同位素等古环境指标证据,证明在冰河时期确实有地方比较温暖,有树有动物生存(比如杨树、野牛等等)。在此基础上,他们甚至描绘出了两条可能的迁徙路线:一条沿着麦肯齐山脉向东南进入今天的加拿大和平河流域;另一条则途径育空高原、佩里河、利亚德河,再进入和平河流域。在此之后,这些史前居民才迁徙到海边,以及南迁到今天的美国本土、中美、南美,并发展成印第安人、玛雅人、印加人等等闻名遐迩的族群。

美洲原住民各族群众生相。图片来源:wikimedia

看上去,内陆迁徙的说法似乎占了上风,但其实现在的局面依旧是陆说陆有理,海说海有理”因为考古工作不充分,一些关键性遗址的测年结果还没出来,所以沿海地区仍然可能出现更为古老的遗址,或是发掘出一些早期渔猎生活的证据。

更重要的是,沿海线或内陆线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也可能并不是一道“单选题”,没准儿他们也可以“海路通吃”呢!有些学者就坚信,史前居民的迁徙路线可能是复杂而多元的,两种路线很可能同时存在。

沿线一处考古发掘工作现场

史前的美洲人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的搬家路线能让后世的人们困惑好几十年。而他们的后代,也最终成功征服了美洲,成为了“美洲原住民”。而今,随着近代文明的入侵,美洲原住民创造的辉煌文明已经衰落。在遭受了欧洲的刀枪屠杀与新型病毒的感染之后,他们的人口已所剩无几。曾几何时,美国各地都是他们的家园,而20世纪以来,整个族群也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5%。

这些勇敢的“探路者”们昔日纵横大陆,现在却偏居一隅。美洲现代文明的崛起与科技进步,建立在牺牲美洲原住民家园的基础之上。如今,众多学者用现代科技手段去解读这段“人类迁移进入美洲的光辉历史”,大概也可算作是对他们应有的补偿和追忆了吧!(编辑:小柒)

参考文献:

  1. J. M. Erlandson, M. H. Graham, B. J. Bourque, et al.The kelp highway hypothesis: Marine ecology, the coastal migration theory, and the peopling of the Americas. J. Isl. Coastal Archaeol. 2, 161–174 (2007).
  2. B. A. Potter, J. F. Baichtal, A. B. Beaudoin, et al. Current evidence allows multiple models for the peopling of the Americas. Sci. Adv. 4, eaat5473 2018(2018).

作者名片

The End

发布于2018-09-08,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惠家明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生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