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1
需用时 04:20
英国:垃圾多到没地方丢,干脆让大家别再制造垃圾?

|· 本文来自“我是科学家”·|

看过情景喜剧《30 Rock》的人或许会对《Greenzo》留下一种宣传环保的印象,因为那一集的剧情中传递了一种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垃圾丢放的信息。那么,为什么国外如此看重垃圾存放和回收,他们为什么要大力宣传和推行呢?

《30 Rock》海报。

先让我们看一看英国垃圾回收的现状。

2013年英国环境部门曾公布了一份文件,在这份文件中英国官员承认,每年有1200万吨的分类垃圾出口到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中,运往中国每年约为200万吨)。尽管英国法律规定,分类垃圾一旦运往国外必须用于回收利用,但英国官员承认这些垃圾的命运很大程度上不受英国政府的控制:某些国家只是简单的填埋。

当英国失去“亚洲垃圾场”

而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相信,垃圾在自己国家被妥善处理了。但现在的情况是,往来于中英两国间的船只,来的时候装着货物,回去的时候却满载着英国人的分类垃圾。事实上,从家庭回收来的垃圾,一直都是英国头疼的问题之一。有数据表明,英国家庭每日倾倒的垃圾量要高于其他任何一个欧盟国家,英国也因此获得了“欧洲垃圾桶”的称号。

英国环境部门曾宣称,收集来的家庭垃圾有43%得到了回收利用。但最终英国环保部门承认,43%的数据其实是夸大了,大量垃圾最后被倾倒在发展中国家的土地上。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扮演着发达国家“垃圾填埋场”的角色。

中国关于塑料垃圾进口的政策发生改变之后,一切都变了。

几年前开始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图片来源:gov.cn

近几年中国开始禁止进口许多低端塑料制品,去年更是明令禁止进口包含塑料袋内的24种“洋垃圾”,因此垃圾开始在英国的回收公司堆积成山。之前,全世界的垃圾都被运送到中国进行加工处理,这也形成了一条有利可图的产业链,让英国等国家将通常会带来污染的分类和回收过程外包出去,并且享受一种环保的假象。

但是当中国决定致力于改善国内环境状况,这个产业链就开始崩塌,这意味着西方国家回收的成本会急剧增长。英国回收联盟等组织督促人们对这一现状做出反应,比如说更努力的减少对塑料等非降解材料的使用,而且不能再认为它们能够回收而继续放肆使用。人们对此也感到震惊,之前他们总是无知的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并且认为他们正做着有道德的事情。

英国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

在《30 Rock》首播的同一年,英国有数十个地方政府放弃了每周一次的垃圾收集工作,改为每隔一周有计划的收集。这一举动是为了推动资源回收并且迫使人们更多的意识到他们扔掉的是什么东西。部分地区的居民对于这一变化颇具争议,但是未过多久这种资源回收方式就成为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日常生活。

图片来源:Pixabay

应聘代为照看房子的群体或许感受最为明显。比如说,即将离开的主人们会向他们展示这一区域的垃圾分类方法,这一行为就像房主向他们展示宠物食物储存位置一样快速变成一种常态。人们也逐渐适应了这种集中处理的垃圾回收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英国可以算垃圾分类制度最为严格的国家之一,而其严格程度甚至能够做到城市与农村并无明显差别。在各个城市的居民区,每家房屋门口基本上都会摆放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盛放可回收垃圾、食品垃圾、其他生活垃圾,只是不同市区的垃圾桶形状和大小会略有不同。有花园的住户,还会收到市政府配发的花园垃圾收集袋,用于盛放树枝落叶等。

减少垃圾,推行零浪费生活

YouTube网站也出现了许多“零浪费运动”的视频。年轻的视频博主们兴高采烈地展示着一个个玻璃瓦罐,里面装着他们过去几年里制造的所有垃圾。零浪费这种思想意识已经存在了数十年,事实上它的理念可以归结为我们应当避免使用任何不可重复使用或者不可制造成化肥的产品,尽可能的降低它们对环境的影响。这个值得赞誉的目标除了被企业或者政府采用之外,完全也可以成为个人的生活目标。

“零浪费运动”先驱Bea Johnson,她手中拿的玻璃瓶是2017年一家人的所有垃圾。图片来源:yoopay.cn

但是随着YouTube网站呈现越来越多类似的视频内容,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在最流行的视频中,这种所谓的“零浪费”生活方式被炒作成一种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而无法作为生活中不会产生垃圾的日常目标。

这些拥有数百万粉丝博主们推荐视频观看者像他们那样生活,比如说购买竹制餐具或者昂贵的隔热水杯等。其中一些被这些博主们推荐的零浪费生活方式是有用的,比如说带着自己的袋子去超市购买散装食品。但是人们对于这种零浪费生活方式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几乎不会优先选择这些方式。

完全自己亲自下厨而且从不接触任何塑料的生活方式不仅耗时而且昂贵。如果你始终坚持拍摄自己准备食物或者采购某些物品的生活视频,并且因此通过YouTube等视频网站广告或者附属链接得到报酬时,你或许就能够实现这种生活方式。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现实。

完全自己亲自下厨而且从不接触任何塑料的生活方式不仅耗时而且昂贵。图片来源:Pixabay

即使是网络上偶尔才会出现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视频为人们提供可取的零浪费建议。比如说,如果你必须购买一个塑料水瓶,那么就做到反复利用直到它破碎,这样你就能够做到让它的用途得到最大化。但是这种类型的建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它不会出现在经过完美筛选的照片墙世界中,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的。即使是出于好心,网上许多看似成功的零浪费践行者们提出的都是可有可无的建议,似乎都是不太值得改变的事情。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也有相当多的人只是为了试图推销他们的产品。人们不得不仔细做着筛选以免陷入购物陷阱。因为即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塑料使用的不良习惯,他们当然也不需要花费数百英镑来够买那些带有可回收标识的昂贵容器。厨房里那些洗刷干净的果酱瓶和用过的冰激凌桶都可以利用起来。

人们无需购买带有可回收标志的昂贵容器。图片来源:Pixabay

或许人们需要一个提醒,让他们清楚后资本主义时代是如何与这类担忧纠缠不清的。事实上,为了减少浪费我们正努力地相互推销。这绝对是一个我们需要永远摆脱的想法。(译者:Mr.Qiu;编辑:大庆;审核:Yuki)

原文链接:

  1. https://howwegettonext.com/zero-waste-shouldnt-be-a-privilege-d560fc28e310?gi=8294e785525(本文由storythings供稿)
The End

发布于2019-07-04,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Caroline Crampton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