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也是技术活
1568
需用时 03:08
“照骗”骗了谁:活得再久你也不会变成滤镜里的亚子

“照骗”骗了谁:活得再久你也不会变成滤镜里的亚子

医学博士 拓江 美丽也是技术活

(这将是一篇得罪人的文章)


火上了BBC的某殿下事件,在被“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分会”(太长了喘口气)正式纳入直播行业全网黑名单后,落下帷幕。炒作也罢,事故也罢,还是她真的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亚子,至少有一点令人叹服——因车祸半侧脸面瘫的超酷北野武,都被她逗笑了……



21世纪最大的发明本人殿下觉得应该是照片滤镜了。无论是早餐、棕榈树还是脸,凡所能滤,无所不滤。不过也不能苛责,毕竟在照相机发明之前,人物肖像画也都是画家美化过的。比如我们都知道,慈禧老佛爷让画师改掉皱纹的轶事。


而且不仅是女性,男性也有虚荣心,比如高大的拿破仑油画。




到了胶片时代,摄影师也会修改底片上人物面部的斑点什么的,所以很多人秀的自家爸妈年轻的靓照,实际也有摄影师的功劳。


我个人也认为照片本身就是“虚假”的艺术加工,但不能真的当真,不然产生痛苦和折磨那就成了心理疾病了。



今天跨界说说心理疾病是因为很多病人因为外貌问题,会首诊皮肤科或医美整形科,结果是自己备受折磨也折磨了接诊大夫。我依稀记得,曾经有一个面部只有很轻微痘疤的年轻女士在诊室痛哭流涕,声泪俱下地描述自己不敢出门见人,看了很多医生也没看好。我眯着眼睛凑近看了很久,建议她可以去心理科咨询咨询。


 

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是指身体外表并不存在缺陷或仅仅是轻微缺陷,而想像自己有缺陷或是将轻微的缺陷夸大,并由此产生心理痛苦的心理病症。


BDD的诊断性定义共有四条:


第一条:专注于一处或多处自感外表缺陷或瑕疵,而他人未观察到或者认为轻微;

第二条:在病程中,个体会执行重复行为(例如,照镜检查,过度整饰,挖皮,反复求证)或心理活动(与他人的外表进行比较)来应对外表担心;

第三条:对外表的专注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伤;

第四条:对外表的专注不能用进食障碍对身体脂肪或体重的担心来解释。


总结一下哈:瑕疵轻微、强迫行为、社交受损、不是体重的原因


注:以上定义仅做参考,诊断需由专业医生进行。




BDD患者非常在意自己体貌的某些方面,甚至会夸大其轻微的外貌缺陷,认为自己的体貌是丑陋的、畸形的。这种体貌的关注可能是面部的任何部位,皮肤(73%)、头发(56%)和鼻子(37%)等是患者经常关注的地方。并且患者也会对某个身体部位进行过度关注,如臀部、手臂、大腿等。




BDD 患者每天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在自己所关注的外貌上,并且这种观念和行为很难控制。患者常做一些不必要的仪式性动作,比如不断照镜子、过度打扮或者不断同其他人比较,并且影响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研究发现,约有40%的BDD患者每天花3~8小时去关注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而有25%的患者每天会花超过 8小时的时间去关注自己的身体部位。




几乎所有的BDD患者会掩盖或修饰他们所感知的缺陷部位,例如用帽子、化妆品、衣服等来遮掩身体部位。BDD导致个体较低的人际关系质量以及较低自尊,并导致较高的社交回避倾向。


尽管很多研究标明,适当的医美对于改善焦虑、抑郁、自尊和生活质量等有积极帮助,但BDD患者则会显著降低医美术后满意度



我本人有一个学整形外科的同学,本人做了很多“手脚”在脸上。有一次见他朋友圈发文“原图哦”,配图是自己十几岁时的青葱样子。确实底子已经蛮好了,但赫然出现的是背景楼梯的奇异弯曲。然后我默默屏蔽了她,因为我觉得连自己十几岁拍摄的胶片相片都要翻拍以后P图的人,真的活得还挺累的。


p图功能强大的自拍app。


不过呢,看过一句话:“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有些朋友圈实在不必拆穿”。


有时候真的感慨,科技生活真的越活越不容易。胶片相机的年代最大的开心是冲印一周的等待和期盼,谁考虑把脸推小这种事情哦。虽然没有一个女生会觉得自己够白够瘦,但审美的多元总是更加轻松和有趣,祝各位小仙女也能更加自由和快乐。


活儿姐

如果真的怀疑自己有心理障碍,一定要及时就医。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The End

发布于2019-09-1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美丽也是技术活

美丽也是技术活官方帐号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