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需用时 03:53
4种你最不愿看到的消息

经验说:面对纷扰的信息,人类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实验说: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会被人们接受,有时我们会刻意地回避某些信息。

每次公司体检总有一些同事主动放弃一些项目;你也一定见过查视力前突击背视力表的吧?我们宁可冒着拖延病情的风险讳疾忌医也不愿早日面对现实。对于果壳网的读者,最经常碰到的情况则是:“这个谣言粉碎机粉碎过啊,跟你说过,你为什么不看呢?”

有些信息明明就在那,我们却掩耳盗铃地回避它们。尽管对信息的管理和传播已经发展出支撑一个庞大产业的技术,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人脑对它的选择吸收。即使对于信息饥渴症患者而言,下面四种信息也是他们避之不及的。

让人感到缺乏掌控感的信息

面对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事件,比如疾病与灾难,与其徒增烦恼,不如选择不闻不问逍遥自在。来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亚尼夫(Ilan Yaniv)教授通过实验发现当人们对信息缺乏控制力时,便会选择回避。实验中,参与者们得知有一种X疾病会在35~50岁时发作,它会令患者的大脑衰退,继而影响机体和心智,逐渐在其后的10年~20年间痛苦地死亡,但是这个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测试检测。

通常我们都认为,面对疾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然而实验的参与者并没有这样做。实验发现当得知有希望得到治愈时,87%的参与者选择做该基因测试;而倘若该疾病是不治之症,仅有42%的参与者表示愿意做基因测试。许多人不愿意被这些无法控制的事件所左右,回避则可以免去不少烦恼。

让人不得不面对现实困境的信息

讳疾忌医的主人公,不仅仅是曾经语文课本中的那个蔡桓公,生活中也有太多人明明得病了却不愿去医院看病。

肯塔基大学传播与信息研究学院院长大卫•约翰逊(David Johnson)教授在《寻找和癌症有关的信息》(Cancer-related Information Seeking)一书中提出,癌症所带来的生理上的病痛以及昂贵的经济支出,令人们对其心生畏惧。不少癌症患者都因为自己无法承担这些压力而选择回避去做相关检查,拒绝有关癌症的信息。

暂时的回避可能令自己的心理得到宽慰,但倘若始终不直面问题,或许就会成为第二个蔡桓公了。

让人难以获得与理解的信息

看果壳网的文章时,是不是时而冒出想要仔细研读参考文献的冲动?而当发现百度和谷歌始终搜不到想要的文献,需要潜入数据库大海捞针时,便果断放弃了。当然,也不乏挖地三尺坚持到底的读者,只是看着那些漫天飞舞的英文字母以及各种专业术语,一定又会有一大拨退缩的。

约翰逊教授提到,人们在寻求信息时会考虑“是否容易获得”这一因素,而当信息获得难度较大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回避。另外,当信息来源不可信或太过苦涩难懂时,同样会遭到回避。在得知某个所谓专家原来是个江湖骗子以后,在电视中再次看到他侃侃而谈时,便会不禁拿起手中的遥控器换台。

令人有感到不祥的信息

知道股票跌了,便不愿打开电视对着那绿油油的屏幕;工作做得乱七八糟时,便不愿去公司见到老板那张面无表情的脸。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瓦利德•阿菲菲(Walid Afifi)教授的实验发现当预感到某些消极的事情即将发生时,我们就会刻意地避免接触它。相反,若知道一件好事即将发生,便会满心期待地等待其降临。

实验中,参与者首先要写出那个令自己心心念念的人,回忆那个TA曾经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并期待了解哪些关于TA的信息。三周后,他们会得到一个信封,里面写着自己之前所回忆的和所期待了解的信息。随后,实验者会问他们是否愿意与那个人共同分享这些信息。然而实验者发现,在回忆中流露着伤感、沮丧的参与者不愿知道那个人得知这些信息后会作何反应并认为让TA知道这些会带来更多负面的情感,而那些处于甜蜜状态中的参与者则更愿意与TA分享信息,并认为这会令这段感情发展得更为积极。

当害怕得到一个糟糕的回馈时,人们便会为自己设置一个屏障,仿佛一切依旧是美好的样子,于是纵使心中有着各种疑虑,也都将它们吞进了肚子里。

我们为何回避信息?

① 捍卫自己的形象

我们往往在心中将自己的形象塑造为一个正面角色,当一些信息对这个正面的形象造成威胁时,就会被我们自动屏蔽。被说过无数次“你怎么那么懒啊!”不过也只是耳旁风罢了。

除了那些威胁自我的信息会被抵触,对于身边比较重要的人,诸如朋友、家人、偶像,我们同样会抵触关于他们不好的言辞,捍卫他们在自己心中高大正面的形象。

② 不想做出改变

“你胖了”意味着你该减肥了,“你真懒”意味着你该好好打扫房间了,“你业绩下滑了”意味着你该发奋工作了。这些讯息意味着我们必须为之做出改变,而这些改变往往伴随着困难和痛苦,不想经历痛苦改变的我们,就会选择回避这些信息而后保持现状。

③ 想要拥有好心情

研究发现那些会带来沮丧、失望、伤心等负面情绪的信息,同样会被人们刻意回避。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的飞利浦•伯恩(Filip Boen)教授搜集了18个比利时和荷兰的球队的官方网站,关注每一次球队比赛过后网站的浏览量,结果发现,当足球迷们所支持的球队比赛输了之后,他们会避免浏览球队的官网,这是因为浏览网页会重新唤起输球时他们失落的心情。可见,当我们知道这个消息会令自己心情变糟时,那还是别去听了,何必影响自己的心情呢。

虽然常说遇事不可逃避,但适当的信息回避能令我们更加有效率、快乐的生活,对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忽视或许是好的,既然无法改变,便不需要让它打乱自己的生活。然而,如果一些事,在我们得知时明明可以做出及时的补救,一味地逃避则可能会令我们错过机会。


参考文献

Afifi, W. A., Dillow, M. R., & Morse, C. (2004). Examining predictors and consequence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1, 429–449.

Boen, F., Vanbeselaere, & Feys, J. (2002).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fluctuating group success: An internet study of soccer-team fan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2, 769–781.

Kate Sweeny, Darya Melnyk, Wendi Miller,& James A. Shepperd(2010). Information Avoidance: Who, What, When, and Why.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4, 340–353

Johnson, J. D. (1997). Cancer-related information seeking.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Yaniv, I., Benador, D., Sagi, M. (2004). On not wanting to know and not wanting to inform others: Choices regarding predictive genetic testing, Risk, Decision & Policy, 9, 317–336.


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

The End

发布于2011-08-19,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范小趴sarita

心理学专业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