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4
需用时 03:19
肥胖者:体重维稳更健康

在大家的印象中,胖总是与不健康联系在一起,因为较胖的人更容易得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等。不过,新近同时发表在美国《应用生理学、营养与代谢》(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与《加拿大医学协会期刊》(CMAJ,Canada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上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胖子也可以健康长寿。

你是胖子吗?

按照目前使用较广泛的BMI(Body Mass Index,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的标准,18.5-24.9 千克/平方米是正常体重,25.0-29.9 千克/平方米是超重,而30 千克/平方米以上就算是肥胖了[1]

BMI最初即是为公众健康研究的统计工具而设计的(通过统计某种病人的BMI值,看肥胖与该疾病的发病率是否存在联系)。而以往针对大量病例的研究也确实显示,当BMI值超过25 千克/平方米时,每增长5个单位,被研究人群中整体死亡率就会上升29%,其中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上升41%,而糖尿病及相关的原因造成的死亡率上升210%[2]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比如有些人虽然体重很重,但身材健美,脂肪很少而肌肉偏多,他们的BMI值不低但可能比很多BMI较低的人更健康。由此一来,同一BMI值范围内的人群,个体间的实际肥胖程度跟健康程度可能相差很远。BMI值另一大局限性在于,它不能直接反应肥胖带来的并发症情况或生活质量的下降程度等,而这些信息对肥胖病人的临床诊断至关重要。除了BMI值以外,另一常用指标腰围(可以表征向心性肥胖程度)也有着类似的局限性。

因此一群来自加拿大的科学家尝试着建立一个更科学的系统,希望能为肥胖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新标准找到健康的超重者

加拿大研究者们建立的这套系统叫做埃德蒙顿肥胖分级系统(EOSS,Edmonton Obesity Staging System)。EOSS按肥胖者(BMI大于30千克/平方米)的健康情况将他们分成5级(0-4):0代表没有明显健康问题,无论是血压血脂还是血糖都在正常范围内,也没有其他身体上的不适;1则是有轻微的问题,比如血压血脂等标准达到健康标准的上限,身体偶尔会有疼痛症状,但都没有达到需要就医的程度;之后的2-4都表示有高血压、II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症,等级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3][4]

研究者们在将大量病例分级统计之后发现,等级2和3的病人(由于等级4程度很严重,在病例中较少见,故没有包括在统计结果内)较正常体重者而言,整体死亡率、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都明显高出很多,但是等级0和1的病人较正常体重者死亡率却没有明显差异[3]

这些等级为0和1的受试者,他们的BMI都在30千克/平方米以上,但健康状况良好,与正常体重的人并无明显差异。这与人们印象中“肥胖就是不健康”的概念大相径庭。

吃得健康多运动,保持体重不得病

为什么有些人胖的健康,有些人却胖的病痛缠身?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等级0/1和等级2/3的肥胖者之间的差异。由于造成差异的因素较多,这次研究中科学家们主要关注的是不同等级肥胖者在减肥史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

等级2/3的肥胖者与等级0/1的相比,运动量更小,摄入的蔬菜跟水果也不太充足,而等级0/1的肥胖者的日常食谱则包含更多瓜果蔬菜,也会进行一定的运动。看来无论胖瘦,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保持身体健康都挺重要。

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健康的肥胖者们体重在多年来倾向于保持在更稳定的水平,而等级2/3的肥胖者们减肥史要丰富得多,他们尝试减肥的次数更多次,而他们的体重也经历了更多降低升高的循环:瘦下去,胖起来,再瘦下去,又胖起来……这种减肥经历也被称作“悠悠球式”减肥。

“悠悠球式”减肥可能有害健康

曾有研究表明这种“悠悠球式”的减肥循环可能提高各种疾病造成的死亡率[5],尤其是心血管类疾病的风险[6][7][8],而此次关于EOSS的统计研究也表明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体重反复升降会造成一种叫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物质在人体内水平下降[6]。高密度脂蛋白在体内负责运送胆固醇,它们可以将动脉硬块中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使其被再次利用,因此具有抑制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功能。如果“悠悠球式”减肥造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那么有这种减肥经历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也就不足为奇了。

体重维稳更健康

参与研究的库克(Kuk)博士表示,通过EOSS系统医生可以更容易分辨哪些人需要减肥,而哪些人现在这样就挺好,对所有人不分青红皂白的统一要求减重是不科学的。研究者认为在肥胖人群中约有20%的人是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的。

对处于等级0/1没有健康问题的肥胖者们而言,保持稳定体重,注重饮食健康,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比一味的减轻体重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

虽然研究本身也有一些局限性,但BMI值作为衡量肥胖的标准,确实已经不能满足研究所需的精确性。在更全面研究结果出来前,如果你体重超标但没有疾病困扰,那与其各种减肥,搞得体重起起伏伏,既让人觉得挫败又可能毁了健康,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多吃水果蔬菜,坚持运动,“维持体重保健康”。
[1]Lau, D.C., et al., 2006 Canadia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obesity in adults and children [summary]. CMAJ, 2007. 176(8): p. S1-13.
[2]Prospective Studies, C.,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900 000 adults: collaborative analyses of 57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2009. 373(9669): p. 1083-96.
[3](1, 2) Kuk, J.L., et al., Edmonton Obesity Staging System: association with weight history and mortality risk. Appl Physiol Nutr Metab, 2011.
[4]Padwal, R.S., et al., Using the Edmonton obesity staging system to predict mortality in a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cohort of people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CMAJ, 2011.
[5]Blair, S.N., et al., Body weight change,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 Ann Intern Med, 1993. 119(7 Pt 2): p. 749-57.
[6](1, 2) Olson, M.B., et al., Weight cycling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women: evidence of an adverse effect: a report from the NHLBI-sponsored WISE study. Women's Ischemia Syndrome Evaluation Study Group. J Am Coll Cardiol, 2000. 36(5): p. 1565-71.
[7]Hamm, P., R.B. Shekelle, and J. Stamler, Large fluctuations in body weight during young adulthood and twenty-five-year risk of coronary death in men. Am J Epidemiol, 1989. 129(2): p. 312-8.
[8]Lissner, L., et al., Variability of body weight and health outcomes in the Framingham population. N Engl J Med, 1991. 324(26): p. 1839-44.
The End

发布于2011-09-0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绵羊c

细胞生物学硕士,果壳译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