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结构为什么要有名字或者形状?
你一定见过膳食宝塔、膳食金字塔之类的饮食指南图示,也许也听过“迈阿密饮食瘦身法”。为什么官方推荐的饮食结构都只有低调的标题,而各种“饮食法”却有着各式各样的名头?这些问题,还得从我们的脑中寻找答案。
你记得你吃了什么吗?(下篇)
我们很容易记得哪些食物让人讨厌,而在服务员定时清理骨碟的餐厅,我们也许会吃得更多——记忆与食物之间有着微妙而密切的关系。如果记忆出了问题,我们的进食模式会受到什么影响?
你记得你吃了什么吗?(上篇)
对于动物而言,记住自己吃了啥也许并不是一个有用的能力。人类的这种回忆能力,却在饮食与健康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然而,我们对进食的回忆是否靠谱?你真的记得的自己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吗?
进食成瘾:填饱肚子还是填饱精神?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一旦饿了,就渴求食物。而随着饮食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人已经不常体验到食物短缺的滋味。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食物依然被渴求着——虽然进食动机已经发生了变化。“进食成瘾”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又能够怎样改正呢?
食欲调节:从肠胃到大脑
随着物种的高级认知处理能力的增强,影响饮食控制的因素也在增多。为了调控食欲和进食行为,我们演化出复杂的垂直整合机制,上至脑部、下至肠胃,都得为想不想吃、要不要吃、怎么吃而负起责任。
痛并快乐着:我们为什么吃辣椒
辣椒作为独具特色的食材,已经在餐座上存在数千年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无辣不欢”?让科学家向我们揭示吃辣这一痛并快乐着的奇妙过程。
有7000多种语言,就有7000多个“平行世界”
是语言影响思维,还是思维影响语言?斯坦福大学教授Lera Boroditsky认为,语言可以通过某些机制影响思维,在一定情况下如此,另一些时候却不是,其中原因尚有待解释。在本文中,Boroditsky介绍了语言对人们的时空观、因果观以及性别认知的重要影响。
“大数据”时代,什么是数据分析做不了的?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决策最为重要的参考之一。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David Brooks 认为:数据不懂社交、不懂背景,会制造出更多的噪音,遗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大数据无法解决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