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为什么放弃了毒液?
好像鸟类也没有自身分泌毒液的。是因为毒液的成本太高吗?
以后出现的哺乳动物还会捡起毒液这个武器吗?
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哺乳动物有毒。(只说内源性的)
根据维基百科,有毒的哺乳动物有:
懒猴(Nycticebus sp.),皮肤分泌有毒物质,主动涂到毛皮上。
沟齿鼩(Solenodon cubanus和Solenodon paradoxus),杂食,可以靠毒液猎杀小动物。
若干种水鼩(例如Neomys fodiens和Blarina brevicauda)。
若干北美短尾鼩(例如Blarina carolinensis和Blarina hylophaga)。
欧鼹(Talpa europaea),唾液有毒,猎杀蚯蚓。
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成年后只有雄性才有毒刺,靠此打败竞争者甚至防御。
维基百科上的有毒哺乳动物词条下,还提到了吸血蝙蝠,这种动物唾液里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我不太认同可以把这当做”毒“。至少这不是用来捕猎或是防御的毒。
好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家伙的共性吧:
1 原始,看起来最高端的就是懒猴了,但是懒猴在灵长类里根本就是原始的。
2 个头都不大,最大的就是大懒猴和鸭嘴兽了。
毒液有个缺点:耗能。
毒液要不就是用来攻击的(用攻击来防御也算攻击),要不就是用来防御的。如果是用来防御的,那就得保证身上大部分地方都得有,要不没用。对于比较大号的动物来说,这太划不来了。
毒液有个特性:杀死猎物的效率比较低,即使是最牛逼的毒液,也不可能像扯断脊椎那样那么快的杀死猎物。
对于大型的食肉类来说,它们的捕猎对象一直是大型食草类哺乳动物,后者要不跑得快(马等),要不就个头大(大象),要不就是防御性强(现生的各种牛,化石种类中的雕齿兽),要对付它们,你得靠策略,要不就得靠伏击,要不集群合作,最次也得跑得更快。这是需要一个强悍的大脑才能完成的,于是比较笨的古食肉目就这么灭绝了。都有这么高效的武器了,干嘛还要一个低效的毒液呢?再说,对付大型的猎物,毒液的量必须大,毒性必须强,得马上杀死,对于大型猎物来说,捕猎者要搞出满足这种条件的毒液太困难了;如果毒液起效慢猎物死得慢,根本不能保证猎物最后就是你的,这太划不来了。(想想布须曼人的箭毒,起效慢,于是他们得跟踪中箭的猎物好多天)
综合这些原因,对于大型哺乳类,无论猎食性还是草食性,毒液对它们来说都划不来。
再者,哺乳类,无论大小,都不太可能像很多鱼类、两栖类那样,拥有防御性的毒液。
像鸭嘴兽那样,靠毒刺来防御,实际上效果不太好,因为有破解的方法——你看,即使防御完善如豪猪,也可能被捕猎不是——所以,这样的毒刺,拿来种内斗争更靠谱。
像河豚这样的鱼,除非遇到人类,否则其它动物吃了它必须死,这才是高效的毒液防御。关键点在哪呢?全身有毒(至少是你丫吃我我一定能让你中毒),毒性强。但对于哺乳类(以及鸟类)这样新陈代谢快得要命的温血动物来说,这无疑是一笔无法承受的负担。
以上推论仅仅是逻辑推导。
实际上,“哺乳动物为什么放弃了毒液”还是个“某某能力为什么没有演化出来”的问题。
这种问题,参考这个吧:
http://www.guokr.com/blog/181377/
关于【大型掠食哺乳动物为什么没有毒液】我补充一点。
在一个开阔的有很多竞争者的地方,捕猎得要有效率,像科莫多巨蜥那样咬一口等几天的事只能在岛上面发生,要竞争者多,你搞伤一个跑了,很可能就会被其它掠食者给抢走。
因此,唾液毒是不太可能在大型掠食哺乳动物身上出现。这玩意第一毒性不可能太烈,第二缺乏控制进入猎物体内剂量的手段。
所以,必须要有毒牙或毒刺。
但是,毒牙和毒刺要不就得是中空的,要不就得有沟槽。对付小型猎物还好,像蛇那样的掠食策略用毒牙正好。但是如果安在大型掠食哺乳动物身上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猎物太大了,制服过程中猎物必然会激烈反抗,为了刺穿猎物的皮毒牙、毒刺还不能短,为了能注射毒液在强度上必然会打折扣,这么一来,容易断。而大部分哺乳类又缺乏多次换牙的机制。
想想看,你最牛逼的武器是个一次性的玩意儿,能有用吗?
我的想法是(重复的就不说了):
1.在进攻一端,哺乳动物和鸟类拥有较快的新陈代谢,由此带来更强大的持久力量和机动性,而非像很多有毒动物那样的爆发力。而且哺乳动物和鸟类的食物要么比自己小很多,要么己方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在捕猎过程中它们用肉体力量就足以制服猎物,所以不需要毒液。
2.在防御一端,毒液是很不经济的,分泌毒液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复杂的化学合成),对于昆虫这样的小生物来说还可以承受,对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来说太麻烦了。这也是哺乳动物和鸟类大多采用外源毒素而非内源毒素的原因之一。再说,哺乳动物和鸟类有远胜于冷血动物的力量和机动性,有那功夫琢磨毒素,不如跑得再快些,或者长得更大些,让别人抓不到自己。
差不多这样。其他的想法别人都说过了,就不说了。
有些鸟类是有毒的,比如 Pitohui dichrous 。而且毒性看起来在鸟类中起源了很多次。所以如果环境需要,大概不是太难。
鸭嘴兽是有毒的。北美短尾鼩鼱也有毒。
要说哺乳动物放弃了毒液,那就得先证明它们一开始有毒液……虽然毒液自己成不了化石,但有相关联的骨骼结构。 http://www.app.pan.pl/archive/published/app51/app51-001.pdf 这篇文章指出,最早的哺乳动物十有八九是拥有这种结构的,后来的鸭嘴兽正是用的这种结构来释放毒液。所以……最早的哺乳类有可能有毒。
至于哺乳类为啥丢掉了毒液……这个我没有查阅到解释。回去我先试着想想。
瓦拉米尔、花落成蚀等的技术性分析讲得很好了。个人的理解来补充一下吧。
从达尔文的进化角度说,适者生存。所谓适应,生物学理解是适合环境;理解起来,就是吃、逃和繁衍,要不就灭绝了。按照生物进化论的说法,哺乳动物是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也有说是鱼类进化的),依据继承性的推导,早期哺乳动物有毒液的可能性比较大。
那么,现在按照进化的优劣来分析一下。
吃——毒攻,牙或者爪的注入方式,爪不能再生,牙不能再生,是现在砍到的不是以前的。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哺乳动物是温血的,捕猎的能量消耗多,输出力量也更有效率的,血性着呢!毒明显不如加强颚骨的力量直接,力量还能靠多摄取蛋白质来后天加强。再者,毒的准备慢生效慢,需要化学合成以及储备,用一次歇半天;咬完了还得继续追,按照能量的取损算很不经济,再说还有抢夺猎物的竞争者;反正是要跑,那就加强腿部肌肉力量了。这样看来,哺乳动物的五毒教基本是饥民。如鼩、鼹一类的,个人不认为在未来的进化中它们还会有毒性的增强。
逃——毒防,要么先天继承,要么后天获得。继承的话就是母乳吧,母体的供养不仅仅要能保证幼崽存活,还得传一身高效防毒,需要多少能量储备啊?!还不如多生几个,像鼠、兔。后天获得的毒防,可以食物摄取后再分泌,也可以直接涂抹动植物浆液;不过,在防御准备好之前真是脆弱。还不如多跑跑步爬爬树,活下来的几率高点儿。
繁衍——温血的好处,就是吃得多长得快,幼崽的存活率高。不像鱼类爬行类能生不擅管,生存率那么低,生育是要耗费能量的。那么,就多生吧,说不定有一只能吃你这些五毒教的种。
温血的优势,否决了哺乳动物的毒液进化路线。
能耗大应该不是一个原因,一条蛇的能量开销无论如何比不上一只象,只是无毒哺乳动物是目前的四肢足以应对自身的天敌和食物了,所以还没进化到那一步(压力不够大,不爆发),到将来如果快跟不上生物界总体进化速度了估计有毒物种就会大量出现。而且一个物种进化的太过超前而食性不够广泛的话反而容易灭绝(棒打出头鸟)
©果壳网 京ICP证100430号 京网文[2018] 6282-492号 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71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okr.com 举报电话:18612934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