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繁体字的“杀”看起来更有杀气?
我自己早就发现了这问题,一直觉得是自己的感觉。直到一个同学无意中提了一句,“为什么繁体字看起来更有杀气呢”,我才知道不是我个人感觉。我又拿着两个字问了一些人,他们也有同感。可这就很奇怪,无论简体还是繁体,都只是一个符号,和他表达的意思没有什么关系。就算造字时有关系,经过几千年的演化,我们也早就看不出来了,所以这种现象是为什么?而且不光这一个字,有很多字都是繁体更“有味道”,令我疑惑万分。求解答。
我自己早就发现了这问题,一直觉得是自己的感觉。直到一个同学无意中提了一句,“为什么繁体字看起来更有杀气呢”,我才知道不是我个人感觉。我又拿着两个字问了一些人,他们也有同感。可这就很奇怪,无论简体还是繁体,都只是一个符号,和他表达的意思没有什么关系。就算造字时有关系,经过几千年的演化,我们也早就看不出来了,所以这种现象是为什么?而且不光这一个字,有很多字都是繁体更“有味道”,令我疑惑万分。求解答。
(先上挡箭牌,俺是被@拇姬 唆使来回答的。 )
首先,我认为,在回答问题之前,应该先审视这个问题本身有没有问题,而不是习惯性地顺势给出看似合理的某种解释。试想,如果这个问题换成是“为什么神农架会有野人?”之类的坏问题,应答者必然不会去迎合,但我们不能只在一个发问明显看着有问题时,才激起批判性思维,而在貌似合理时,就放松了紧绷的弦,从坏问题得到的,往往是坏答案。
正过来看,这个提问就有如在问“为什么地球要围绕太阳转?”一样,把个人的主观感受径直当作了公认的客观现象。当然,从lz的描述中可知,他是经过一定的调查而做出的推论。但很显然的是,仅仅小范围的调研所能做出的有限推论也只能是“为什么我身边有些人都觉得繁体字的‘杀’看起来更有杀气?”没有相适应的调研程序和统计方法的支持,谁都不能把局部发现的心理现象上升为宇宙真理。
更何况,lz的小调查也是经不起太多推敲的。他不是随机抽样,而是用了身边的一些方便样本。即便他是随机抽样,他是怎么向被调查对象发问的也未向我们告知,而发问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
如果他的发问与这里的提问类似:“为什么殺比杀看起来更有杀气呢?”这个不中立的问法本身就容易勾起人的思维偏向,就像这里许多应答者纷纷给出正面回答一样(具体可参阅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改进一下:“你觉得杀和殺哪个更有杀气?”这就有点像在问“你觉得南京和北京哪个更偏北?”或者直接拿繁简字的例子“你觉得兇和凶哪个更有凶气?”“你觉得厭和厌哪个更讨厌?”问题的落点和起点有重合,问题已经提示了答案(对比“你觉得杀和殺哪个更有戾气?”)而且人们不可能在比较这两个字的时候只把它当成无意义的符号。虽然你不知道“杀”这个字如何从字形上能够解读出它的含义,可是你从小就不是通过它的字形来习得它的含义的呀,不然你如何能体会“杀气”这种感受?“𣪆”“𣪖”这俩字你不知道它们的含义吧?其实它们是“杀”的异体字,你会觉得它们比“杀”更有杀气吗?
如果换成一种中立的问法,大致应该是:“杀和殺这两个字带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差别吗?”我想,如果lz真要是这么提问的,大约是不会得到什么一致性回答的。
回到正题。即便调研是合乎要求的,“为什么我身边有些人都觉得繁体字的‘杀’看起来更有杀气?”也仍然不是一个好问题,既然有人觉得繁体字的‘杀’看起来更有杀气,那反过来我还可以觉得简体字的“杀”看起来更冷峻,似乎也都可以给出一些解释嘛。推而广之,每一个(或一些)人对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提出一种感受,如果这样的上亿条问题都回答一遍,有意义吗?用比万事万物还要多的信息来解释万事万物,这可一点意思都没有。而且如此一来,便与算命占星无异,只要迎合着发问者的心思来回答,再大的结都能解得开啊。
如果仅仅把这个提问看作一个非常懵懂的好奇心的展现,我在想,有没有可能把这个好奇心提炼为一个可以实证研究的真问题,从无数碎片里发现一点儿规律?思考如下:
从前面我说觉得简体字的“杀”看起来更冷峻可知,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繁简体的区别,而可以进一步提炼为字形本身的区别( 这一范畴涵盖了繁简区别)。lz认为的与字义无关的、有很多字都是繁体更“有味道”这个观点显然也不成立,很多汉字之所以对某些人而言觉得繁体更“有味道”,恐怕恰恰是因为简化时正好去掉了繁体字中表义的若干结构,比如“寧”比“宁”要更宁静吧?前者多了一颗心呢;“婦”比“妇”要更有妇人气吧?前者多了一条巾呢。lz得出这个结论很大程度上是证实偏见,想到了几个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就把反例全给忽略了,甚至压根没去想。那么,结合前面的论述,有没有可能是,对字义的理解会影响到对字形的感受呢?
于是我找来一堆含有“殳”的汉字:设没投役殴股殁殶段殷殺般殹殸殻殽殾毁彀毂嗀殿毃毄毅毇觳。对于普通人(以我为参照),这堆汉字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类,既认识左半部分也认识整字,比如设殁
二类,不认识左半部分但认识整字,比如殿毅
三类,认识左半部分但不认识整字,比如殶殾
四类,不认识左半部分也不认识整字,比如毇觳
依此分类,在平衡笔画字频等干扰因素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再选一些其他的部首来找出一堆字构成实验材料。由此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人对三四类字字形的(具有共性的某种)主观感受与一二类存在显著差异。且一类和三类存在显著差异,二类和四类存在显著差异,一类和二类没有显著差异,三类和四类存在显著差异。
由此得出,当人认识整字时,字义影响字形感受,当人不认识整字时,对偏旁部首的初始含义的理解影响字形感受。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不同人对同一个字的字义的理解,也会受到个人先前经验教养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因此那个所谓的“共性”感受能共多少就很难说啦。
以上实验设计存在很不成熟之处,最严重的一点我认为是它忽视了另外一个潜在影响因素,就如同有应答者用联想到“殁”来解释杀气一样,人很有可能会联想到一些形近字,而由形近字的字义间接影响了人对本字的理解,进而影响其对字形的感受。比如“毃”,我会联想到“敲”,由敲带来的打击声我又联想到有金属质感的“镐”,再然后联想到“镐京”,似乎一下这个感受就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了。这个联想很可能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而不同人的联想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还是个人先前经验教养的影响。
再一点呢,个人先前经验教养不仅影响对字义的理解,影响对形近字的联想方式,它还会影响人对字的感情色彩。什么意思呢?一个刀斧手、一个医生、一个法官和一个老师看到“杀”字时,就如同看到一把真实的枪一样,会有不同的态度。再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不认识“殹”,他很有可能通过“医”来感受这个字,而不同人先前对医生、医院、医保等等可能持有完全相反的看法。甚至,一个人在大病初愈时和刚刚住院时看到这个字,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为了排除该死的个人先前经验教养,似乎唯一的办法就是造一些伪字来作为实验材料了。什么样的伪字呢?不仅得是字典里不存在的汉字,而且它的那个非公有的部首也不要让人认识。这样一来,好了,那就拿韩文来做实验材料嘛。
한어가쓰이고있다한국어사용인구는전세계를통틀어한자어와의경쟁에서밀려나단어의위상이하락한경우도있다음운적으로는소리로……
谁给我说说,当逐一看到这每一个字的时候,你分别感受到了哪儿飘来的神马气?!!!!!!
好吧,lz揍是一个随口一问的问题,每个人的脑子里每天都会蹦出来无数个的那种,往小了说找不着特异性的切实原因,往大了说发展不成科学课题,大家给他一些“有道理”的解释挺好的,我较真个甚呀。
先支持一下人气回答,再来给个正经一点的可能的解释~
On average, 繁体字在人脑处理起来比简体字更加繁复(废话 -_-#),心理学上叫disfluent. 而这种disfluency在人面对不熟悉的东西的时候更会得到加强,例如我们阅读繁体字的时候(相对简体字而言)。许多研究发现,当一样东西处理起来disfluent的时候,人们会觉得它更难,更危险,更没让人没有好感。例如,如果食品添加剂用很复杂的单词命名会让人觉得危害更大,而过山车用复杂的单词命名会让人觉得更刺激(Song and Schwarz 2009)。而这种效果也存在于抽象的“危险”概念。例如,研究人员发现股票市场上刚刚上市的股票代码如果简单易读,那么人们认为买进的风险就低,因此它们在刚刚开始交易的几个月内价格增长更快(Alter and Oppenheimer 2006)。
所以,如果繁体字的“杀”真的让人觉得杀气更重的话,可能是因为总体上繁体字更加让人觉得危险(given the meaning applies),而非“更有味道”。
Alter, A. L., & Oppenheimer, D. M. (2006). Predicting short-term stock fluctuations by using processing fluenc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3(24), 9369-72.
Song, H., & Schwarz, N. (2009). If it’s difficult-to-pronounce, it must be risky: Fluency, familiarity, and risk percep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 135-138.
我的观点很简单,首先,博主提出这个问题八成就是看见三国杀上面这个设计的很有杀气的艺术字是繁体的才感觉到繁体杀字更有杀气;其次,可能是很多人觉得繁体字不老常见,一有人引导说繁体字有杀气就都感觉有杀气;再次,上面很多人的解释根本就是在接受了“繁体字更有杀气”这个概念之后提出的解释。
所谓“杀气”这个东西非常主观,根本没法量化也没法证伪,而且有没有“杀气”完全是个人感受,很容易受到各种引导的影响。从汉字的演化上来看,繁体字并不比简体字古老,更谈不上正宗什么的,只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而已。
总之,“繁体字的“杀”看起来更有杀气“这个观点从根本上就靠不住。
“杀”整体来看结构比较简单,如果最后的两点伸出很长或写为撇捺会使整体结构不匀称,有头轻脚重之感。故最后的两点要收束,收束了就没有那么豪放的大气感觉。
“殺”整体笔画较多,“杀”的撇和又的“捺”可伸长,并可同时在字形上产生一些变换,以至不会有头轻脚重之感。而且上半部分可分为左右结构,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下端的伸长产生呼应,使字形要匀称的多。比如三国杀上的“殺”在下半部的撇捺伸长后上半部“乂”的撇也伸长了,构成一个三角形,故显得匀称。而简体的“杀”就不行了
(我是说繁体变化多,容易写好看。简体变化少不容易写出彩。而不是绝对的繁体比简体出彩)
---------------------------------------胡诌分界线----------------------------------
还有……“殺”比“杀”笔画多,给人一种繁杂的感觉,好像杀了人还要再捅几刀,不分尸不过瘾似的……
本人觉得,因为这个字是“杀”字,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就会在意识里面形成对“杀”的印象,而繁体字“殺”看起来更有印象中瞬间击杀的快感,比如说卡牌:因为你看到了卡牌上面的“殺”,紧接着下面是一副相应的画面,击杀的感觉便更加强烈,所以你会觉得繁体的杀更加有杀气,如果把简体的杀,印象化,配上一副更加猛烈的击杀画面,你也许会问“为什么简体的“杀”看起来更有杀气”?
我觉得可以参考:http://www.guokr.com/post/483330/
基本同理
是因为有“殳”在这里吧。“殳”原意的一种指的是一种兵器,现在还作为部首来使用,带有这种意味的词汇,如今日常还使用的有很多词,比如“殴”(殴打),有时候读文章还会读到“殁”这个字(指死亡)。杀的繁体字带有“殳”,有时看着会让人立即联想到这里包含有做某种动作的感觉,或者浮想到这个字好像还陈列出来一具尸体。
我觉得……lz认为这个字比简体来得更杀气腾腾,是因为lz的通感很强、代入感很强,这说不定也是因为阅读量比较多的缘故。
我觉得杀气的主要来源都是那把叉带来的,给人一种被砍了两刀的感觉。
汉语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
不少汉字是从象形、会意的古汉字演化而来,因此这一部分的文字在观感上会给人更多的观感上的影响
如笑,这个字看起来更像是在smile,但是回帖中也有人提到,认知会影响观感。假如完全不认识这个字,那么对方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没有做过实验,而且这种实验估计也要找老外来做才行,但是找老外来做,也会因为认知上的问题(不认识这个字)而导致对这个字产生观感上的错觉,因为不认识,所以无法感知他的内在含义。或者因为认识,所以才能感知它的内在含义。所以这个实验很难做
但是从汉字的象形、会意的角度来讲,既然是象形,必然是看上去像。既然是会意,那么必然是先认知了其中的部首含义,才能会意出这个字的内在含义。同样对于殺、兇、笑等字,我们不妨还从其字的演变过程中去进一步了解。
©果壳网 京ICP证100430号 京网文[2018] 6282-492号 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71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okr.com 举报电话:18612934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