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问答
- 除了操作系统以外,离开哪两个软件你会死?578回答
- 为什么女生的字一般都比男孩子的好看?493回答
- 父母给儿子取复杂名字,他们居心何在呢?383回答
- 你有哪些无聊的技能?351回答
- 如果,可以由你决定删除一项人类发明,回归原来的样子,你选哪样?289回答
热门问答
- 学生党想要周末做兼职,去哪里找?求推荐!!!0回答
- 男女在一起,牵一牵手就会怀孕吗?160回答
- 霸王龙超短的两只前爪是做什么的?55回答
- 酒后吐真言能信么?13回答
- 全角字符有什么用?9回答
在知网上搜到北京语言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奚俊《动词“打”的研究》(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32-2006136886.htm),我总结完善一下这篇文章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打”本来是一个实义动词,出现的时间也很早,东汉就有记载了。“打”的本义是“(一个人)用手撞击(物体)”,因此字形从手;而且“打”本来读“德冷切”或“都挺切”(折合成普通话发音其实是děng或dǐng),所以以“丁”为声,至今在吴语区还保留了这个读音[后来受西北方言影响,“打”逐渐从阳声字(鼻音节字)转为阴声字(开音节字),最终演化出普通话的dǎ]。
随着时间的推移,“打”的意义不断扩张。六朝时期“打”就比较多见于口语了,究其语义,施事者不再只是一个人,可以是多个人;在做出撞击这个行为时使用的工具可以不是手,而是别的东西;受事者也不再只是物体,也可以是人了。
隋唐五代,“打”的意义进一步扩张,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引申方向。第一,由“撞击”引申出“以不断撞击的方式制造”之意(如“打棺材”),第二,“打”开始和另一动词构成复合动词(如“打击”“打劫”)。但是,到这时为止“打”仍然不失“撞击”的本意,仍然是实义动词。
宋元时期,“打”字迈出了从实义动词到虚化动词的一步,大概是从“(以撞击的方式)制造”这个引申义开始,进一步引申为一般的“制造”(打草鞋),再引申为“产生(某个动作)”(打眼色,打寒噤)以至“使(某种状态、性质)得以实现”(打紧)。在最后一个引申义中,“打”甚至可以和形容词结合了。另一方面,“打”又可以和更多的动词构成复合动词(打坐、打量),这时候“打”的本义也虚化了,只剩下构成双音词、完善韵律感,以及强调后一动词的进行的意义。当这样的复合动词又可以带宾语(打点行李,打磨铜镜)时,“打”就完全成了词缀了。可以认为,在元代,“打”达到了它意义最广、最虚化的程度。
但是,明清以降,“打”的语用出现了萎缩;上述引申义构成的词,很多在口语中都不在使用了,只留下了少数固定搭配。用术语来说,就是“打”这个词失去了能产性。尽管进入现代社会,“打”字又继续发挥泛化作用,构造了一系列新搭配,但是在这些新搭配中,“打”一般仍然明显体现出“撞击”的色彩(打球、打牌、打针、打井、打馅、打水),而且几乎都成了固定搭配。以“打游戏”为例,它只能是指玩电子、电脑游戏(而不像“做游戏”,外延更为广泛),这里的“打”字显然是由其行为过程中击打游戏机或电脑上的按键的动作引申而来(所以又有“打电脑”“打键盘”之类说法),同时又受了“打球”“打牌”等同样以手作为进行击打动作所需的工具的游戏的类比。也就是说,“打”字作为一个不充分虚化的动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能产性并不特别高,远远比不上“做,干,搞,弄”等真正的虚义动词。
事实上,“打”字之所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那么多的义项,恰恰不能说明它的使用多么万能,而只能说明它的使用被分割化、零散化了,所以只能逐一给出具体解释;如果是“做,干,搞,弄”之类真正的万能动词,反而可以只用一两个义项就概括出它的各种用法,而不需要那么繁琐地逐一解释了。
汉语里的万能动词“打”跟英语里的万能动词“do”在很多情况下差不多,同样,汉语里还有这样的万能动词“搞”,“干”等等
貌似我是不是性情了
©果壳网 京ICP证100430号 京网文[2018] 6282-492号 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71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okr.com 举报电话:18612934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