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汉字古时在写的时候会少写一笔?
如题,昨天是中元节,看到一些碑上刻的“流芳百世”的“流”字右边少写一个点;还有就是西安碑林的“碑”字右上边少一撇,还有“鬼”字也少一撇。
提问前我自己也想过,认为是为了好看,百度了一下,好像也有这种说法,但是还是不清楚真正原因是什么,求解,谢谢。
如题,昨天是中元节,看到一些碑上刻的“流芳百世”的“流”字右边少写一个点;还有就是西安碑林的“碑”字右上边少一撇,还有“鬼”字也少一撇。
提问前我自己也想过,认为是为了好看,百度了一下,好像也有这种说法,但是还是不清楚真正原因是什么,求解,谢谢。
说说我知道的吧
有些本来是少的, 比如太平天国的国字
有些是避讳, 比如黛玉写敏字, 龙女写杨字
还有就是一些文人情趣了
趵突泉南门的匾上的“突”字头上少了一“点”;而大明湖正门牌坊上“大明湖”的“明”字的“日”字边中多了一“点”,成了“目月”“明”字, 有两种传说: 传说一:“突”宝盖上那一点很像一顶帽子,把帽子拿掉,寓意着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 传说二:当年刻写后的石碑竖立泉眼旁时,因那时泉水喷涌势头非常猛,上蹿出四五米高,几下子就把“突”字的点给冲掉了。这个点掉到水里后顺水漂到了大明湖,于是,大明湖的“明”字中,“日”字旁多了一笔变成了“目”。
又如曲阜孔府的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意为“富贵无头”;下联的“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
好奇查了下。应该基本都是隶变导致的异体字。感觉跟魏碑字体在后世流行也有关系。
倒是今天看见维摩精舍一位老前辈李自申先生写的书信,里面许多末笔缺省,令人疑窦。不太了解他的具体背景,不知是否是避讳。
哈哈曾经在泰山见一碑上写着这两个字,百思不得其解,后请教高人方知叫做“风月无边”,瞬间觉得古文化无比高大上起来~~~~
©果壳网 京ICP证100430号 京网文[2018] 6282-492号 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71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okr.com 举报电话:18612934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