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等于“吃下”???(奇怪的问题)
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会扩散。假设一个食物是由分子构成,它的分子一直在扩散,那么我们闻到了它的味道(原理也是分子扩散),相当于吸入了它扩散出的一点分子。吸入的分子进入肺,从肺泡进入到毛细血管,参与血液循环。而我们吃下这个食物,进入消化道,也是进入毛细血管,参与血液循环……那么问题来了,吸入……等于“吃下”?(我想是我想得太少了,或者说是所学的知识不够……)
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会扩散。假设一个食物是由分子构成,它的分子一直在扩散,那么我们闻到了它的味道(原理也是分子扩散),相当于吸入了它扩散出的一点分子。吸入的分子进入肺,从肺泡进入到毛细血管,参与血液循环。而我们吃下这个食物,进入消化道,也是进入毛细血管,参与血液循环……那么问题来了,吸入……等于“吃下”?(我想是我想得太少了,或者说是所学的知识不够……)
吃下(经口途径)一般是肠胃道吸收,其机制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滤过、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
吸入(吸入途径)即呼吸道吸收,其机制主要为单纯扩散和膜动转运。
所以两种途径能够吸收的物质是有区别的,对于肠胃道吸收而言,如果某化学物有5个以上的氢键供体,10个氢键受体、相对分子量大于500,lgP大于5,那么它就不大可能通过简单扩散穿过生物膜;而对于呼吸道吸收,大颗粒物基本会被呼吸道纤毛黏液阻止,由痰咳出或咽入肠胃道,1μm以下的颗粒有可能进入肺泡,气体的话水溶性气体在上呼吸道即被吸收,水溶性差的会进入肺泡被吸收。
就算某种物质可以通过肠胃道吸收也可以通过呼吸道吸收,其代谢途径也会有差别,肺本身可以在化学物进入人体循环之前对其进行生物转化或清除,我们称之为首过效应,但肠和肝的首过效应作用比肺强的多,所以相同物质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其代谢是有可能完全不同的。
PS:除了经口和吸入,还有一种常见的途径是经皮。
首先我想说,我们闻到的味道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食物中易于挥发的那部分分子,不易挥发的极大部分理论上你是很难“闻到”的,因为他们扩散到空气中的比例实在太小。而吃进去的则是这个食物的全部分子。所以首先,你“吃”和“吸”所接触到的分子的数量和种类,根本就没法比。
第二,吸入一般经过气管和肺部的黏膜就入血了(当然不是这么简单,还有好多复杂机制,但这里只是为了和吃相比),而吃的话,要经过消化再才是吸收。泛泛的说,包括有胃的蠕动啦,胃酸的所用啦,胆汁胰酶的作用啦之类之类的,将你经过咀嚼但依然很大块的食物进一步碾碎分解成食糜,里面的各种营养物质再经各种酶作用之后变为更加简单的分子,从而被小肠吸收。其实我想说的是,“吃”比“吸”多了需要消化分解这一步,所以实际上你“吃”进去的分子是经过身体自动处理后得到的,它原本可能是由非常非常大的大分子分解而来的。形象点来说就是,你大快朵颐红烧肉,胃肠道自动把红烧肉分解成可吸收的分子然后再吸收,这样就赋予了我们吸收(删除)红烧肉(删除)大分子蛋白的能力,而你总不能指望你“吸”进一大块红烧肉吧…………
第三,就算对于单个分子来说,从呼吸道和胃肠道进入血液循环所经过的途径也是不一样的,正如@托伯列南国 所说。
最后,如果吸入=吃下,那让我们吃货怎么活?简直不能忍!
要相等,无非就是,质同,量等。
从分子的量上来看,吸入不可能等同于吃入。这点可以同理于气体分子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的数量级差异。
好吧,你其实是想说那个果壳梗:每当我想起闻到大便的味道就是吸入了一大堆便便的分子就....
从质上说,吸入便便分子挥发性分子似乎没错。但便便中有很多无法挥发到空气里的分子。吃入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全部的分子通通接受。
所以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吸入都没法说是吃入。
但要极端一点,假设是纯酒精挥发性气体,和纯酒精固体,那么是不是吸入足够量的酒精就等于吃了一快酒精固体呢?那得相对于什么说。
如果单纯从人这个整体看,应该可以等价。但如果从能进入到你的身体,或者说从吸收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肺部的吸收和肠胃吸收的酒精的能力不一样,固体和气体进入身体的留存率也不一样。在抛开中毒问题的前提下,两者也许会数学上相等,但过程上应该完全不同。这里的细节我不会,但显然他们是不等的。
©果壳网 京ICP证100430号 京网文[2018] 6282-492号 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71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okr.com 举报电话:18612934101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