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1
需用时 05:27
如何延续种族,应对危机?
电影《人类之子》的剧照。影片描述了 20 年后的人类社会,所有的人类都丧失了生育能力,人人都为世界末日的到来而焦躁狂暴。而这时,在英国境内的一名非洲女孩,她非法移民到这个国家,但腹中竟然怀有孩子,这成了人类最后的希望。

电影《人类之子》的剧照。影片描述了 20 年后的人类社会,所有的人类都丧失了生育能力,人人都为世界末日的到来而焦躁狂暴。而这时,在英国境内的一名非洲女孩,她非法移民到这个国家,但腹中竟然怀有孩子,这成了人类最后的希望。

(文 / 罗斯·安德森)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的院长、哲学教授,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认为,人类科技发展带来的危险,很有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在之前的讨论中 ,博斯特罗姆谈到了 人类灭绝的风险 。但他并不主张放慢技术发展的速度,相反,博斯特罗姆认为, 人类应当谨慎小心地通过技术这座桥 ,以到达更好、更利于生存的彼岸。


您所做的工作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叫《人类之子》,电影描述了一种生存危机:波及全种族的不育症。您怎么看待主流文化中给出的,一些非常新颖的解决生存危机的方案呢?

博: 怎么说呢,好莱坞对于生存危机场景的演绎通常都很糟糕。比方说,人工智能危机,通常都由一大群机器人军队的入侵来表现,结果最后是一个大胸肌肉男,拿着把机关枪或者什么东西,拯救了全人类成为了英雄。如果我们最后因为人工智能而毁灭,绝不是因为什么人类和激光眼机器人的大战三百回合。你们在小说或者电影中看到的许多故事,都是为了具有故事性而编写的剧情,毕竟想要写出好看的故事,需要一些特定的限制和元素。通常要有个主人公,主人公还要有个大坏蛋敌人,然后他们之间还要起起伏伏波波折折,但最终还是人类取得了胜利。你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东西,大多符合相似的套路。

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就非常有趣,书中生动描述了人类从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上,都被改造成适合在反乌托邦社会中生存的物种,充分展现了这种情况是多么糟糕。不过整体来看,我想说就生存危机的题材而言,好的文学影视作品并不多,而且仅仅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来思考这个问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抽象的概念。


上周我就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1] 的事宜采访了卡里·福勒 [2] 。他所执行的那些项目,可以说是从技术上降低生存危机带来的危险。您认为,在这个领域还有没有其他技术上的(区别于社会学的或政治上的)解决方案?

[1]挪威政府在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建造的,一个保存全世界农作物种子的仓库,此工程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支持,被称为全球农业的 “诺亚方舟”。
[2]全球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的执行秘书,该基金致力于保存全球农作物的多样性。

博: 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有些针对性较强,有些则可能适用于更广范围的生存危机。比如说,对某些特定的危机,你可以做一些技术投资,这样科学家就能更快的给出新方案、研制出新疫苗,即使不考虑生存危机,这也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如果是由人工智能造成的生存危机,我们正在尝试和思考怎么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控制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创造出了比人类更聪明的智能机械,该如何控制它,如何确保它对人类持友好态度不会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个领域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至于小行星方面的危机,我们有个 “太空警卫” 项目,标示定位了不同的小行星和它们的轨道,这个项目的建立主要就是为了生存危机做准备,每年只需要几百万美元的资金,主要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

另外还有一些更广范畴上的事情可以做。比如你可以设想一下如何建造避难所,坚实的碉堡储存着大量的食物,使人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能够在碉堡中生存 10 年,甚至几十年。有些人曾提议建造太空栖居地,但在地球上建造避难所其实更便宜也更简单。

不过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继续做更多的分析,尤其是为了确认最严重的生存危机是什么,以及什么干预措施能够减缓这些危机的分析。


英国的“空间护卫中心”(Spaceguard Centre)用来追踪小行星的天文望远镜。(图片:thealtalantic.com)

英国的“空间护卫中心”(Spaceguard Centre)用来追踪小行星的天文望远镜。(图片:thealtalantic.com)


我注意到您把生存危机定义为,“有可能使地球起源的智慧生物过早灭绝的危机”。我很想知道 “过早” 的定义是什么,什么又是 “不早” 的灭绝呢?

博: 这个,你可以认为,如果人类在宇宙发生 “热寂” [3] 时灭绝,这种灭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不是 “过早” 的了。宇宙能够处理信息的时长,可能存在物理基础上的极限,如果我们到达了这个极限,则必然会灭绝,但这算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情况了。我不认为这种情况算是一场生存灾难,如果撑到那一天来临甚至可以算作一种胜利。所以,没有必要把无限长远的种族延续,来当做成功避开生存危机的标准,毕竟这种情况从物理上来说也不可能。

[3]关于宇宙终极命运的一种猜想,当宇宙的熵值达到最大时所有物质的温度达到热平衡,这样的宇宙中没有任何可以维持运动或生命的能量存在。

考虑到人类文明这么久的发展史,您觉得像 “卡尔达肖夫指数” 这样的分级系统可靠么?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卡尔达肖夫指数用一个文明可控制的能量多少,来衡量这个文明的发达程度,尤其是这个文明所处的行星、行星的恒星以及整个星系。除了不断增加的掌控能量的能力,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没有其他东西了么?

博: 人类文明的发展当然包括更多的东西。其实我觉得那些能量等级并不是很有用。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在自己星球上发掘使用大量能量,和将来我们能够从更广范围的宇宙空间(比如星系中)获取能量的阶段,中间有很大的差距。但这不说明我们一定会有某个中间阶段,比如一个从我们的恒星——太阳——那里获得能量的阶段(卡尔达肖夫指数按照对能量的驾驭能力,把文明分为 3 型:I 型以驾驭行星为主,II 型可以驾驭恒星能量,III 型则可以驾驭星系级别的能量)。到我们可以获取太阳的能量的时候,说不定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大规模的太空移民,把我们的种族分布扩展到银河系、甚至更广阔的地方。所以,我不觉得单纯从恒星获取能量是发展中必经的步骤。

如果让我来设计一个系统,列出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那么把发展过程分为 “前超级机械智能时代” 和 “后超级机械智能时代” 可能更合适一些。当你对文明的不同阶段中,有价值或有趣的事物进行取舍时,应该侧重于这些未来的资源和技术可以做到什么,而不是这些资源和技术本身。如果人类文明有幸延续下去,在遥远的未来,可能我们的文明从外部看来非常简单。

那时的情形可能是以地球为中心,高科技设施在地球周围不断向各个方向扩张,以比光速慢不了多少的速度,迅速占领着越来越大的宇宙空间——先是银河系,然后更远,一直达到物理学上的极限距离。人类的后代就这样不断占据更大的宇宙空间,球状的人造结构持续扩张,就像一个越来越大的泡泡。那时候一切都会由这个球状结构内部的情况决定,人们用怎样的方式生活,体验着怎样的经历等等。你不可能从那个大型球状结构的外表知道这些信息,一定要缩小范围深入观察,才能知道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种情景真的很难想象,因为目前人类的经验也许只是所有可能性中的零星一点。如果你想一下各种不同生物的状态,不同的感受与经历,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联系事物关系的方式,可能是人类的天性把我们禁锢在了广阔可能性的一角里。如果把整个宇宙中所有生物可能的生存方式比作一个大教堂,那么人类目前的阶段就像是蜷缩在教堂角落里的婴孩,对这个世界的可能性几乎一无所知。



人类灭绝,被低估的风险



文章来源:We're Underestimating the Risk of Human Extinction
原文信息:
原文刊于《大西洋月刊》网站科技频道 2012 年 3 月 6 日
作者罗斯·安德森(Ross Andersen)
文章题图:shutterstock.com
内文图片:thealtalantic.com

The End

发布于2012-04-2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绵羊c

细胞生物学硕士,果壳译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