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
需用时 01:36
人的非理性选择

考虑这样一个情景:两个古董专家利用公款在国外买了一个珍贵的古董,但是他们回国的时候因为飞机的托运,把古董给摔坏了。航空公司决定赔偿,但是古董这种东西,价钱可不好衡量,万一他们漫天要价航空公司也不好辨别,于是他们就想出了一个招:把这两个专家隔离开来,分别问他们这个古董的价格,然后按照两个价格中较低的那个进行赔偿,当然这个赔偿只付给报低价的人(如果两人报价相同就只照价赔偿而不另外付钱)。

这一招可够狠的,如果这个古董的价格在两位专家心里都是1万美元,他们会如何报价呢?A会想,如果B如实报了1万美元,那我报9999美元,就可以净赚很多。可是,转念一想,如果B想到了我会报9999元,而报9998元怎么办?那么我的对策就是,我说9997元..可是,如果B连这一步也想到了怎么办…如此下去,想的越深,报价就会越低,如果按照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的话,如此分析下去,两个人只有都报0元才能最终达到纳什均衡,而这个结果却正是最坏的结果。

那么在实际中遇到类似情况大家会怎么报价呢?

这让我想起了在 学而时嘻之 看到的一个案例。《金融时报》刊登了一个很诡异的广告,说你可以随便写一个0~100之间的整数寄回编辑部,然后如果你写的这个数最接近所有寄来的数的平均数的2/3,你就可以获得一张伦敦到纽约的头等舱往返机票。

如果是你你会写几呢?如果大家都随机写的话,平均数会是50,于是最接近50的2/3的数是33。但是,聪明的你是肯定不会写33的,因为你早已经想到大家都已经想到这一点了,于是假设大家都写了33,那么你就应该写33的2/3即22。但是,聪明的你又想到大家都会想到这一点,于是你又应该写15……

如此下去,你会发现,如果你假定大家都是极为理性的话,只有写0才最合适。可是,你会写0吗?

当时《金融时报》得到的结果是,平均数是18.9,写了13的人将获胜。

在此有个疑问,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预测结果是0,这到底是理性还是不理性呢?如果我们足够理性,是不是也应该意识到别人的不理性?理性和感性如此纠缠,如同一个无限死循环的程序,让这个世界如此复杂。

一个理性人能做的,似乎是了解这种不理性行为,并把这种不理性行为也纳入自己的计算之中。所以近年行为经济学发展如此之快,大概是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理性人假设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吧。

The End

发布于2010-11-1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physixfan

数学物理控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