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5
需用时 03:23
未来人造树,让我们榨干阳光吧!
/gkimage/94/fk/je/94fkje.png

世界各处再也看不到标志着工业化进步的工厂和烟筒,看到的只是一片一片广袤的森林,满眼的绿色,所有建筑物的顶端也都覆盖着树叶,道路旁,河流边是一株株枝叶繁茂的大树,大街上的行人,全都身披树叶。

……

难道这是经历了2012浩劫之后的人类回到了原始社会?仔细观察,你会逐渐发现端倪——所有的“叶子”四季常青,并且会调整自己的姿态,一直以最大的面积朝着太阳,“树”下面是错综复杂的管道网络,有的“树”在源源不断地生产氢气,有的“树”则源源不断地发电;人身上的“树叶”,也是连接着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氢能汽车穿梭在街道,当需要补充燃料时,只要连接到树上,就能得到补充。

原来,这是——“光”着的未来。“森林”就是我们未来的发电厂和化工厂,利用太阳能生产我们需要的一切。

这只是我们幻想的未来的美丽图景,但是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进行太阳能利用的研究,加快我们到达未来的速度。

自然界中利用太阳能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光能,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酶促生物化学反应,产生氧气和有机物。人们则从中获得启发,利用太阳能催化水的光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最初水的光解,并不是对树叶的模拟,而是1967年发现的“本多•藤岛效应”(Honda-Fujishima Effect)[1]——TiO2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能够催化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而起到催化作用的TiO2,叫做光触媒(Photocatalysis)。在随后的三十多年的实践中,科学家们不断地改进分子组成和结构,使光触媒的性能持续提高,由最初简单的TiO2晶体到现在复杂的具有共角的 TaO6 八面体结构钽酸盐晶体,量子效率也提高到了56%[2],MIT的研究人员更是利用廉价的钴和镍制作出了“人造树叶”[3],但是这些无机光触媒的研究,却始终不得植物光合作用的“真传”。

而我国的女科学家,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吴骊珠研究员,则进行了树叶中叶绿体光合作用功能的仿生研究。她利用氢化酶等一系列有机催化剂,实现了从水中制备氢气的反应[4]。不仅如此,她还构建了搭载酶的高分子催化体系,相当于建造了一个“微型工厂”,把散兵游勇般存在的催化剂以高效的方式集合起来,仿佛搭建起一个催化水产氢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反应的效率。

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还能够帮我们进行化工生产。16-DPA(双烯醇酮醋酸酯)是调节糖代谢,抗炎,抗过敏等药品的中间体,传统的热化学制作工艺使用三氧化铬作为氧化剂,能耗高,并且会产生大量的含铬废水,所以邪恶的西方发达国家在2006年就禁止该产品生产,一律采用进口的方式,企图以高额的利润诱惑我们在生产的同时破坏环境。而我们则利用太阳能的光催化技术,使用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生产16-DPA[5]。这是现在已经实现的一个例子,也许在未来只要有适当的催化体系,是人造的“光合作用”不仅能够生产有机物,还能生产药品、日用品、甚至能够提供组装重工业产品,采用“种树”的方式几乎能够代替现在所有的化工厂。

为了达到需求,我们要求“森林化工厂”不放过几乎所有的太阳能,这就需要科学家在太阳能利用光谱上做文章。能够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光的波长范围是290nm ~ 4000 nm之间,紫外光占约3%,可见光44%,红外光53%[6]。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光吸收峰是在680 nm 和700 nm,早期的光催化反应的吸收范围集中在紫外光区,这显然是浪费掉了大量的太阳能。森里工厂能够利用几乎所有的太阳能的奥秘在于——染料敏化技术。在所有的“树叶”表面涂有一层染料,但并不是为了使“树叶”更加漂亮光鲜,而是为了吸收更广泛的太阳能光谱,进而将这些能量传递给真正的生产过程,就好比是“树叶生产车间”的预处理工厂。香港大学的任詠华教授就在进行这样的研究,并取得了杰出的进展。她创造性地在大有机分子中间添加金属核构造出有机金属,通过使用不同的金属核以及周围的有机分子的性质,能够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拓宽光敏材料的相应光谱范围。在她的研究中,可以使用铂、金等贵金属,更先进的是可以使用铜、银的配合物,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她还研究出的新型发光材料,应用于白OLED灯管,降低了电能向热能的转化,更高效地转化为光能,大大节省了用电量,相当于以另一种形式,“产生”了能源。正是因为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2011年她获得了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4]。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口号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7]。相信太阳能的未来能够被“有用的化学”修饰的更加绚烂。

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Photocatalysis

[2] 温福宇,杨金辉,宗旭等 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研究进展 化学进展 2009,21(11):2285-2302

[3] http://www.guokr.com/article/18164/

[4]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官方网站,http://www.forwomeninscience.com

吴骊珠,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获得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任詠华,香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2011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5] http://www.21zt.net/lunwen/show-5.html

[6] http://almashriq.hiof.no/lebanon/600/610/614/solar-water/idrc/01-09.html

[7] http://www.iyc2011.cn/

The End

发布于2011-04-2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arkark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