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需用时 01:26
Winamp是如何被毁掉的?
/gkimage/jy/a0/s7/jya0s7.png

1997年4月21日,Nullsoft公司发布了一款名为Winamp的播放器,至今已经走过了15年的春夏秋冬。15年的时间见证了Winamp经历的风吹雨打,它是曾经的装机必备软件,几乎每个音乐爱好者都认识它,但现在却成为难觅影踪的非主流。它的陨落究竟是科技的淘汰还是人为的失误?

在Winamp问世之前,市面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播放器就是Windows Media Player和RealPlayer。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那个年头,这些播放器的基础功能较之如今都有很大的不足点。比如没有播放列表,缺乏丰富的自定义皮肤,界面不够直观简洁等等。在这种背景下,Winamp以自身的诸多优点博得了用户的亲睐。甚至在今天,Mac上的Winamp播放器安装包也只有4.2MB大小,而iTunes却有170MB。

市场的积极反应让Nullsoft公司在次年将Winamp定义为一款收费软件,向每个用户收取10美元的使用费。虽说变成了收费软件,用户们还是坚决做Winamp的拥趸。“如果用户不付钱,他们依然可以毫无差别地使用Winamp,”Winamp第一任总经理罗伯·劳德(Rob Lord)告诉Ars technica网站记者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月都还可以收到100000美元来自用户的付费支票。”

Winamp的成功与它便捷的功能息息相关。事实上,是Winamp推动了mp3格式成为主流。通过该软件,用户可以轻易地分割、存储或管理自己计算机内的mp3音乐文件。1999年6月,美国在线(AOL)以8000万到1亿美元之间的价格收购了Winamp。

此番收购并没有带来期望中的业绩增长,Winamp反而一去不回头地走上了下坡路。“Winamp本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它完全可以成为今天的iTunes,” 罗伯·劳德说:“都是因为美国在线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决策使它走向没落,是管理的不善毁了它。”

Winamp最初的开发者贾斯丁·佛朗科(Justin Frankel)在接受BetaNews的一次采访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我多么希望他们哪天能够清醒过来看看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是他们毁了Winamp。美国在线公司内部的矛盾纠葛让他们只能一事无成。”

在Winamp没落的今天,iTunes成为了市场上最大的赢家。经过数次裁员的Winamp连研究部门都不复拥有,他们的用户也只是极为少量的怀旧者。一代天骄的崛起和陨落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对细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Ars Technica网站的特稿: Winamp's woes: how the greatest MP3 player undid itself

不愿看英文的读者可以看小组贴:

AOL究竟是怎么搞死Winamp的

 

 
文章编译自Gizmodo网站: How Winamp Disappeared Into Obscurity
作者: JAMIE CONDLIFFE
The End

发布于2012-06-27,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果壳包果核

果壳译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