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4
需用时 05:23
攻击与复仇,自然之道?
 

正午,猫从睡梦中疼醒,

发觉自己正被一群褐家鼠奋力撕咬。

痛下杀手前,老鼠敢死队一哥窜上前喊话:

“为昨夜我们的父亲!”

 

看到这里你兴许会撇嘴:“嚓,猫吃老鼠,老鼠怕猫是天经地义,把‘汤姆和杰瑞’升级成‘教父’有什么科学依据?”

食物链中的演化战争

可你有没想过,从人类最初为家猫家鼠设置战场至今,几万年过去了,老鼠们真不曾记得去“讨个公道”么?猫们是否曾对此表示过忧虑?再往远里看,几亿年过去,捕食动物与被捕食者,食草动物与植物,嘴一张一合,生命就消失了。世仇口口相递,代代相传,谁,在复仇?

被鸡骨卡在食道的国王,为什么会归罪于女儿诅咒,而不曾考虑那是小公鸡同归于尽的壮举?被捕食动物豢养各类寄生虫作门徒,是不是为有朝一日讨个说法?珊瑚礁鱼类吞吃微生物,在体内累积雪卡毒素,是为报复食客么?夏日里皮肤上片片日光过敏的红疹,难道不是吃绿叶菜后的报应?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但自然界却没那么复杂。

危机重重的自然界黑道中,食物链就是运行法则。食草动物大肆啃食植物,食肉动物捕杀这些贪婪的消费者;食腐生物分解其它生物的粪便或肉身,回归给植物作肥料。为了尽可能多吃多占,捕食者们从不怜香惜玉,吝惜猎杀本领。为降低被捕食风险,被捕食的动物植物们演化出各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快跑,钻洞是惯常做法,下毒,扎刺也无不可,增强自己的逃避能力,或者提高捕食者的生存风险。

演化的军备竞赛中招数繁多,无所不用其极。生物并不需要复仇来维护物种间的公平,它们没心没肺的生长,全赖生态系统暗自记着小账,有足够长的演化史等它们相互偿还。

动物的社群冲突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按说食草动物应该相亲相爱,可自然界又没那么简单。

除去蚂蚁蜜蜂这样的社会性生物,生活在群体中对动物个体来说有很多潜在好处。挤在一起可以降低被捕杀的风险,凑成大群可以共同保护食物资源,或集体照应后代。但生活在群体中又不免面临各种冲突,尤其在食物资源有限,或竞争配偶时,个体间的关系更是紧张。

和人类社会相似,在动物社群中,战争也是严重的反社会行径,不仅会伤害个体,对群体利益也是一大损失。所以动物们总会设法减缓社群紧张,尽量避免冲突发生。为缓和社群关系,社会关系复杂的动物还演化出各种行为技巧。鲸豚相互亲昵,灵长类互相修饰整理毛发。和人们见面时握手,拥抱,亲吻或碰鼻子相似,在久违重逢这种很容易发生冲突的时候,斑鬣狗也会通过快速轻微的身体接触来舒缓紧张。

毕竟耗神费力,即便表达攻击行为,动物们也通常会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发情季节,有蹄动物群主把偷情的单身汉们赶开,到远避母兽群为止;面对领地入侵者,动物领主也就摆个恐吓的姿态吼走对方罢了。在冲突发生时,动物不像人类有那么多复杂的策略,它们不会记仇,更不懂得卧薪尝胆。对它们来说,战斗就是攻击或逃跑,结果只有胜利或败落。在冲突过程中,以及战斗后,动物们会展示一些和解行为尽释前嫌。蜘蛛猴,黑猩猩或倭黑猩猩可能相互拥抱,甚至致以亲吻。

大家都是讨生活的,还是尽量不要穷追不舍,赶尽杀绝吧。毕竟在群体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才是生存要义。

暴力和复仇

为了生存,动物们会尽量避免相互攻击。但作为演化的产物,一种力道反常,伤害升级甚至有点病态的攻击行为——暴力也并非人类独有。和普通的攻击行为相以区分的,是暴力不接受和解或投降,只以杀死对方为目的。火蚁群,黑猩猩或狐獴会对“外来者”展开致命攻击。在熊,鼠和灵长类等很多动物中,如果碰到的雌性抚育的不是自己后代的幼崽,成年雄性为了获得交配机会,会杀死那些柔弱无力的小生命。

但作为社群冲突的特殊形式,好战和复仇,无疑是人类独有且最擅长的攻击行为。和我们的日常经验相一致:复仇是甜蜜的,但很难得到什么实在好处。神经生物学实验发现,在被背叛时,志愿者会感到很不爽,而惩罚对方时,复仇行为刺激了志愿者大脑皮层中有关“感觉不错”的脑区神经[1]。委内瑞拉的亚诺马莫人极端好战,三成的男人死于部落间的复仇征战。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项人类学研究发现,那些活着的亚诺马莫“战神”比部落里的“缩头乌龟”们拥有更多妻子和孩子。 换句话说,虽然可能遭到伤害,但好战可以通过拥有更多妻子,增加子嗣数量来提高自身价值,也就是个体适合度。不过这个解释被新近的另一项研究推翻。在厄瓜多尔更加崇尚暴力的沃然尼人中,有四成男女死于部落征战。研究者把活着和死去的人们都统计起来,发现人们并没有因为牢记血海深仇,在繁衍上获得更多好处,因为很多战神的妻儿们也通常一起惨遭不幸了[2]

可见“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行为策略只在人类社会中的出现,是复杂的神经和心理活动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演化优势。复仇不会给动物们带来任何进化益处,也因此不会出现在非人生物中。也许你会问,那我们所看到或听说过的那些动物报复人类恶行的故事,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动物和人的冲突

攻击甚至暴力都并非人类独有,究竟是什么引发了动物的这类行为却可能有各种原因。有人说,愤怒的大象攻击驯象师,圈养的虎鲸杀害驯养员是为了报复驯兽师之前的恐吓和控制[4]。其实那不过这些动物偶发的暴力行为,而对象恰好是离它们最近,甚至被它们当作社群成员的那个人而已。对于绝大多数动物而言,它们在何种情况下采取何种行为“策略”,早已由演化在该物种的基因组中事先编制好了。保护食物资源,占有交配对象以及保护幼崽是最常引发攻击行为的因素。 如果环境不改变,威胁反复出现,这类攻击行为甚至可能固化为条件反射。比如前一阵流传的,一个山民掏了金雕的雏鸟,遭到金雕屡次袭击[5]

和自然界的物种间冲突一样,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冲突由来已久。但与其它物种间冲突不同,人类活动不只捕食与被捕食的食物链关系这么简单。伴随着人口增长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现代社会在野生动物保护上的成就和意识,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发生的冲突。

在印度尼西亚,叶猴,野猪,长尾猴和红毛猩猩会冲进农田毁坏庄稼[3];在印度的老虎保护区,村民们一成多的牲口被老虎吃掉,一成多的作物被亚洲象破坏[6]。虽然很多灵长类恐惧人类,但有些动物却有着攻击人类的癖好。藏酋猴在峨眉山几乎占山为王,乌干达的狒狒也成了当地一霸。几内亚的黑猩猩最喜欢攻击恐吓无辜的儿童,甚至把人类婴儿从母亲怀中抢走,然后吃掉[7]

如果不负责任的围观,我们大可以幸灾乐祸的说,那些人是因为侵害动物活动空间活该受罪。但换位思考一下,这些辛苦耕耘的农民,又真的会比我们这些坐在城市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占用耕地,耗费能源的人更加恶贯满盈到需要遭受报应么?从动物角度出发,野生动物破坏农田偷吃牲畜甚至袭击儿童不过是偶发的捕食行为。非洲象为了吃到嫩芽会不计后果去推倒稀树草原上最后一棵大树,扫荡一下村庄又怎么可能是蓄谋已久的报复呢?

更多时候,因果报应之说掩盖了人与动物间的冲突真相。曾有个非洲部落的儿童屡受黑猩猩袭击,村民们认定原因是他们听从了自然保护主义者的劝说减少耕种,而因此遭到来这里找不到玉米吃的黑猩猩的报复。研究者考察了当地植被条件,建议砍去一部分村子外围的木瓜树。而那以后,黑猩猩在村子外出现的频率就下降了[7]

我们人类,总带着傲慢自负的有色眼镜去观察,自以为是的把人类感情带入别的生物,让它们演绎爱恨情仇。其实无论是猫和老鼠,还是冰河世纪,讲的都只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和自然没啥关系。

参考资料:

[1] Knutson, B., Behavior. Sweet revenge? Science , 2004. 305(5688): p. 1246-7.
[2] Beckerman, S., et al., Life histories, blood revenge, and reproductive success among the Waorani of Ecuador.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 2009. 106(20): p. 8134-9.
[3] Campbell-Smith, G., et al., Local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toward crop-raiding by orangutans (Pongo abelii) and other nonhuman primates in northern Sumatra, Indonesia. Am J Primatol , 2010. 72(10): p. 866-76.
[4] The Killer-Whale Attack at SeaWorld: How It Happened
[5] 男子沾网捕走金雕幼子 母雕半年三袭仇人
[6] Madhusudan, M.D., Living amidst large wildlife: livestock and crop depredation by large mammals in the interior villages of Bhadra Tiger Reserve, South India. Environ Manage , 2003. 31(4): p. 466-75.
[7] (1, 2) Hockings, K.J., et al., Attacks on local persons by chimpanzees in Bossou, Republic of Guinea: long-term perspectives. Am J Primatol , 2010. 72(10): p. 887-96.
The End

发布于2011-05-0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Greenan

生态学博士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