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内蒙古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南开大学、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了世界首例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和解析工作,成果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同时国际知名生物数据库GenBank将骆驼基因组数据向全球首次公开释放。11月10日,项目主要负责人就相关研究成果接受了《Nature》杂志记者的电话采访,相关内容将在《Nature》网站“Nature News”栏目中在线发布。

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L.)属哺乳动物偶蹄目(Artiodactyla)、胼足亚目(Tylopoda)、骆驼科(Camelidae)、骆驼属(Camelus L.)。中国和蒙古国是世界上双峰骆驼主要栖息地。野生双峰驼是世界上仅存的骆驼属野生种,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野骆驼数量急剧减少,目前仅存880峰左右比大熊猫要少得多。近年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野生双峰驼作为濒危物种列入红皮书,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列为Ⅰ级濒危物种,我国也把野骆驼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尽管如此,野生双峰驼仍然面临着濒于灭绝的危险境地。
由于骆驼长期生活在干旱的荒漠地区,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具有许多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生理特性。骆驼具有极强的耐渴和耐高温能力、对植被具有超强的适应力以及特殊的免疫系统。尽管我们观察到了骆驼这些优良特性,但对其形成和作用机理了解的很少,许多问题都悬而未决。作为荒漠戈壁地区人民的生产资料,主要能够为人类驼毛、驼绒和驼乳。近年来我国骆驼主产区应运而生了许多以生产驼产品为主的企业,一定程度促进了农牧民养驼积极性。但由于原料、市场、运输、加工等多方面原因,驼产品生产企业步履艰难,处于停滞不前的尴尬状态。
此次,中国科学家同时对一个八岁的野生雄性双峰驼及一个六岁的阿拉善双峰驼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系统分析。基因图谱分析显示,双峰驼全基因组大小为2.38 Gb, 共编码20,821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双峰驼同牛遗传关系最近,并在5500–6000万年前有最近的共同祖先;同时能量存储和自我保护相关代谢通路中的基因处于加速进化状态,特别胰岛素通路相关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可以解释骆驼高胰岛素抗性及在高血压状态下没有产生糖尿病并发症;课题组同时解析了双峰驼嗅觉基因、解毒基因和免疫球蛋白的遗传分子特征。
双峰驼全基因组图谱的成功绘制和解析,为了解骆驼特殊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解释骆驼在极端环境下生存能力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对野生骆驼保护,家养骆驼品种改良起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