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7
需用时 02:05
长一定好吗?鸟儿遭遇“公路杀手”学到的智慧

在美国,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鸟类死于公路交通事故。如果把公路交通这种人类社会的特有物当作大自然的一种选择压力,那么更有能力趋利避害的生命个体就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并把其生存优势作为一种遗传性状传递下去。如此一来,其后代的交通意外死亡率应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

在今天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一篇论文中,美国塔尔萨大学的查尔斯•布朗(Charles R. Brown)等人用30多年的研究数据为以上假说提供了例证,他指出,演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道路、汽车等等都以其独特方式构成“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施加选择压力的方式,通常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城市环境正在成为新的演化热点。果壳网就此对布朗进行了采访。

自1982年起,布朗团队对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崖燕(Petrochelidon pyrrhonota)进行了30多年的社会行为学研究。布朗向果壳网介绍,“崖燕曾经生活在天然的峭壁上,一般在水平的岩石下筑巢”。在过去50多年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扩张,越来越多的桥梁、立交桥、隧道等进入了它们的生活区域,“大量崖燕逐渐飞下悬崖,在这些人为建筑物上筑巢、生活”。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境内一座高速公路立交桥下面的崖燕栖息地。来源:Current Biology, Brown et al.


崖燕的筑巢地。供图:Charles R. Brown


布朗团队每年都会于同一时期在同一区域的相同路段重复收集死于交通事故的鸟类的数据,并将其与死于其他意外的鸟类进行对比。他们发现,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崖燕因交通意外致死的几率已急剧下降,而这种下降趋势很可能是得益于崖燕变短的翼展。公路调查显示,近年来死于因交通事故的崖燕翼展普遍较长。布朗解释道,长翼展的崖燕在公路上活动时,很可能难以像短翼展的崖燕一样快速起飞并有效地控制方向和获得安全高度,因此更容易与迎面而来的车辆发生碰撞。更短的翼展可能帮助崖燕在面对行驶中的车辆时,更灵活快速地起飞、转向和获得高度,从而降低其死于“路劫”的概率。

当然,也不能够忽略其他因素对鸟类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影响。崖燕也可能通过观察其他个体在公路交通事故中的遇害或逃生方式,从而逐渐习得躲避路劫的经验。不论根本原因是什么,这项研究的结果明确指出,即使交通量并未减少,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生物死亡率也能够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下降。

布朗还指出,由于人造栖息地的出现,“崖燕得以生存的地点和环境增加了,因此其在北美的分布范围也向东扩张了不少”。同时,自从崖燕逐渐在这些人造栖息地、筑巢地生活以来,它们遭遇交通事故的概率便逐年下降。当人造环境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所带来的新的环境改变和选择压力也渐渐地影响到了某些物种的演化,崖燕便是能够快速适应的一个例子。不过,布朗也指出,“不同物种的环境适应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很多物种并不如崖燕幸运,面对人类社会的入侵,它们的命运可能要凄惨许多。如果其他饱受交通事故摧残的物种(如龟、蛇)也能如此快速适应,那么它们的命运或许会得到改变。

 

相关文献:Current Biology, Brown et al.: "Where has all the road kill gone?."
信息来源:EurekAlert!

The End

发布于2013-05-17,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无知旅人

果壳译者,生态学与保育生物学硕士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