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3
需用时 05:19
如何从数学上证明微信群不是一个群?

群里发送违法消息,群主也要连坐?过去几个月里的几条法律新闻引发了许多微信群的焦虑。不说具体判决,这原则本身似乎有问题:群主不一定真的担负了管理职责,似乎也没有担负这一职责的法律义务,倘若真是无条件连坐,那显然不合情也不合理。于是很多群里立刻开发出了如何规避这一责任的脑洞。

但其实有一招釜底抽薪的办法:我们可以从数学上证明,这个所谓的微信群,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群,自然也谈不上什么群成员和群主了。

什么是群(Group)?

虽然群看起来好像只是个人畜无害的汉字,但是——surprise!——它拥有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还有一个很大的来头。

怎样的来头?它的发明人是埃瓦里斯特·伽罗瓦,对,就是那个伽罗瓦。12岁前在家自学,14岁开始厌倦其他学科、只对数学感兴趣,15岁开始读拉格朗日的论文,17岁发布第一篇论文,同年试图考取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并被拒(传说他在面试时跳过太多的推理步骤而令考官困惑,最后他无法忍受考官的慢节奏,一怒之下抓起擦黑板的抹布掷向考官并直接命中),18岁因发表批评校长的公开信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除,19岁因参与政治活动而被多次逮捕,20岁参加决斗(可能是因为恋爱)并被击中腹部丧命。

那个伽罗瓦的画像。图片来源:wikipedia

怎样的定义呢?要严格表述起来会很烦,但基本原理倒是简单:首先你要有一堆东西(集合),然后你把其中的任意两个按照某种方式放在一起(运算),都能得到一个结果。一个集合,加上一个二元的运算,就这些了。

举个例子。我们天天都和一种特别常见的群打交道,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整数加法群”:整数,就是我们有的那堆东西(集合);加法,就是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的方式(运算)。试一下,随便找两个整数,都一定可以做加法,都一定有一个结果。

那么……

如果微信群是真的群(1)

微信群的“集合”,看起来就是群成员的集合了;一个个的元素就是一个个的人。它需要一个二元运算,不妨称这个二元运算为“互动”。按照刚才的命名法,这就是一个“微信成员互动群”,任意两个群成员放在一起都必须能够互动(请勿过度联想)。

到此为此还好,但是:

群的运算有讲究

虽说只要有了集合和运算就能建群,但是这个运算也不是随便什么运算都能胜任的。具体地说,这个运算要满足四大“群公理”:封闭性、结合律、单位元和逆元。

封闭性:不管你拿出群里的哪两个成员,运算过后得到的一定还是群成员,不可能跑出群外面去。比如,随便两个整数相加,获得的必定还是整数。

结合律:如果你要对三个成员进行运算,那么先算哪两个都无所谓,结果一样。比如,(1+2)+3 = 1+(2+3)。

单位元:一定有一个成员,它在和另一个成员运算之后不改变后者。比如整数加法群的0:0+5=5+0=5。

逆元:任何成员都一定有自己的“逆”——它和它的逆元运算之后能够变回单位元。比如整数加法群里,对于7有-7:7+(-7)=(-7)+7 = 0。

所以:

如果微信群是真的群(2)

将四大群公理套用在微信群上,会获得如下结果:

封闭性:任意两个群成员进行互动,得到的结果一定还是一个群成员。

结合律:三个成员互动时,哪二者先是无关紧要的。(互动是一个二元运算,所以三个不能同时互动。)

单位元:一定有一个群成员,不妨称之为群主,当群主和任何成员互动时结果依然是那个成员。(可以证明,一个微信群有且仅有一个群主。)

逆元:对任何一个群成员,都一定有另外一个成员,二者互动的结果是群主。

在这里,不妨设定每一次两个成员“互动”的结局都一定是@到了某一个确定的群成员。如果没有@,或者同样两人@的结果不是每次都一样,那就不是我们关心的这种互动。

就像这样。

群内还可以再有结构

在一个群里,有些元素自己会组成一个小圈子。它们并非不与外界交流,但无疑它们喜欢抱团:小圈子内的元素经过运算得到的结果仍然在这个小圈子里,而它们的逆元也在小圈子里。简而言之,这个小圈子对于原来的运算也组成一个群。这样的小圈子,叫做群的子群。

有些子群比别的子群更特别,它们不仅自己是一个群,如果“除”原来的群,得到的也是一个群。这样的子群叫做正规子群,而它们对原来的群作“除法”得到的群叫商群。这种除法和数字运算中的除法并不完全一样,可以看作划分小圈子的一种方式。

如果微信群是真的群(3)

微信群不一定都有子群。但是假如它有,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群里有一小圈成员,他们可以和其他人互动,但圈内人的互动总是最终会@到一个圈内人。

既然这个小圈子满足群的定义,那么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出来另立一个新群。事实上他们也许已经这样做了而你作为圈外人还不知道!哈哈哈。

一个微信群还会加人和踢人。但是因为群的两大要素之一就是给定的集合,所以每一次加人和踢人,这个群实际上都变成了一个新的群。在这个意义上,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个微信群。

为什么弄个群都要有这么多讲究?

作为一个数学概念,“群”是被发明出来的,并没有任何外界强制。数学家也不傻,发明并如此定义它的目的,一定是因为它有用。

确实如此,群是现代数学中最有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伽罗瓦当时取下“群”(groupe)这个名词时,主要考虑的是五次以上方程解法的问题,但是今天它的用场远远超越了那一个领域,因为后来我们意识到,群论的最大用途是关于“对称性”的研究;所有具有对称性的东西,群论都能派上用场。

而对称在这里的含义甚至比日常语言更广。对数学家而言,只要在发生了变换之后有什么东西还维持不变,那它就是对称的。几何体当然可以是对称的:一个圆左右翻转后还是圆,旋转180度后还是圆,所以它在这两种变换下是对称的。但对称性也适用于非几何体的抽象概念:比如f(x,y,z)=x^2+y^2+z^2这个函数,无论怎么调换x、y、z的位置,都是不变的;或者sin(t),用t+2π代替t,也是不变的。它们也都具有相应的对称性。

而对称性最为神奇的一点是,它竟然和物理世界中的守恒一一对应。比如物理学定律是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换言之它在时间变换下对称;而这个对称性可以直接推导出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物理学定律又不随着空间的位置而改变,这个对称性又能推出另一条同样关键的定律:动量守恒。每一个物理上的守恒量必然伴随着数学上的对称性,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艾米·诺特(Emmy Noether)女士发现的。

艾米·诺特是抽象代数领域的大师;她提出的诺特定理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之一。图片来源:huffingtonpost.com

更进一步说,现代粒子物理学是完全依赖于群论而存在的。种类繁多的新粒子之所以能够被整齐归入标准模型,都是因为对称性研究的功劳;事实上,相当多的新粒子是先被群论预测出来,再被实验发现的。

化学和生物学也是离不开群论的——分子和晶体里有太多的对称性了,没有群论就没法处理它们的结构和行为。

就连魔方也是一个群:魔方中的小方块可以看作群众的元素,转动魔方相当于运算,魔方公式也可以由群论得出。图片来源:Wikipedia

如果微信群是真的群(总结)

可以说,每一个具体的群都一直存在于世界中,只等人们发现它。所以,你所在的这个微信群也许已经是群了!快对照一下要求列表吧:

·它要有一堆给定的成员;

·它要有一个给定的二元运算(比如最终以@一个确定成员为结局的两人聊天)

·它要有封闭性(不能@到群外的人)

·它要有结合律(互动顺序无所谓)

·它要有单位元(群主和任何人互动一定以@此人为结局)

·它要有逆元(对于任何人,都有一个成员,两人互动一定会吵起来(雾)并@群主进行裁决)

如果满足这些条件,恭喜你,一个隐藏而不为人知的群被你发现了!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同样恭喜你,我们已经在数学上证明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群了,还能怎样?(编辑:Ent,Stellasun)

编者注:本文作者、编辑和发布方对由此文产生的任何微信群相关法律责任概不负责。

The End

发布于2016-05-3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魏郎尔

游离在物理和化学之间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