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4
需用时 09:06
我们和那位诺奖得主、8位物理学家聊了聊凡伟……这种水准的民科很常见,但骗术这么高明的不常见

(编辑/水白羊 雷天宇 吴欧)刚刚过去的周末,朋友圈又惊现一篇可以“改变世界”的文章,文章的名字也是格外提神:《重磅,中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说实话,想要改写教科书那是多难的一件事啊!这个中国科学家是谁?电荷不存在又是什么?相信一时间很多人都跟科学人一样被惊呆了。仔细阅读之后,发现这个号称能改写教科书的研究,指的是发布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上的一篇“神文”:《论电荷、电流、电场和磁场内在机制》(Study on Internal Mechanisms of Charge, Current, Electric Field and Magnetic Field)。截至成稿时为止,这篇论文的点击量已达7500余次,下载量超过3700次。

ChinaXiv上这篇论文详情的截图。图片来源:ChinaXiv。

根据《重磅》一文里所说,这名“科学家”是来自云南大学的凡博士,其实验细节经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赖恩·约瑟夫森教授的审核,其论文已发表于中科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上。

很快,打脸的新闻相继出现:云南大学发表声明称查无此人;论文作者特别鸣谢的浙大教授在短信里表示自己好冤;中科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被发现并无同行评审机制,平台上的论文只能算发布,不能算发表。

果壳网科学人还特意给凡伟提到的诺件得主、剑桥大学理论凝聚态物理系教授布赖恩·约瑟夫森(Brian D. Josephson)发邮件询问此事,很快就收到了教授的回信:

可以看出,教授给的回复跟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回复真的是……一样一样的。看来约瑟夫森教授也是被询问了不少次啊,抱歉打扰到他老人家了。

有趣的是,很快,科学人又收到一封约瑟夫森教授的邮件,这次干脆是群发给了向他询问了此事的人:

看到教授的这个回信,科学人开始意识到,教授也许并没有掌握所有关于此事的信息。于是,科学人再次给约瑟夫森教授发邮件,告知教授一些他可能不知道的情况,并附上了凡伟昨天下午发的个人声明。

从回信上看,约瑟夫森教授对凡伟的举动持包容的态度。在教授看来,凡伟的声明中并没有指出教授认同了他(关于电荷不存在)的观点,所以教授认为这应该是媒体过份解读的。

随后科学人再次向约瑟夫森教授发邮件,明确指出最初的媒体报道中,凡伟声称自己的“实验细节都经受了约瑟夫森教授的审核”。同时也将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凡伟可能与最初发声的媒体“青年传媒”有关系的信息告知了约瑟夫森教授。由于科学人无法查证关于“凡伟本人是青年传媒CEO”这个消息的准确性,我们只是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如实反映给教授,并告诉了教授信息来源。这次教授连续回复了两封邮件:

在回信中,教授并没有回应关于“凡伟有可能是在自我炒作”的看法,也许是教授没有意识到,这名“没有经验的记者”,可能就是凡伟本人。

不得不说,事件的主角凡伟很懂得说话的艺术,之前浙大的教授就中招了,现在约瑟夫森教授也被他蒙蔽:他一边跟约瑟夫森教授说“媒体”断章取义,以至于给教授造成了困扰;一边在媒体上说什么论文通过了教授的评审。然而那个所谓的“媒体”——青年传媒的头条号,跟凡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排除那就是他自己开的头条号。科学人仍然将继续关注此事。

到这个时候,这个惊天大发现到底是怎么回事,想必大家心里也有数了:民科的炒作,媒体的乌龙,科学界的又一个无奈。

只不过,民科不少见,但这么恶意骗人,还玩得这么高明、弄得动静这么大的民科,少见。这么走向国际的民科,也很少见!

正如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果壳科学人的科学顾问张双南教授所说:

这样水平的民科非常多,但是这么会骗人的民科不太多。

关于论文内容的探讨到这里已经可以结束了,但是关于这件事背后隐藏的问题、关于“民科”、关于媒体态度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物理学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中科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为什么会发布这样一篇有悖于物理学基础的文章?

物理学为什么是民科的重灾区?

物理学家们都遇到过什么样的民科?他们都是如何处理的?

带着这些问题,果壳科学人对话了不同的物理学家们,让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如何回答的吧!

物理学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王青(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一派胡言。

陆杰(上海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民科,这很正常。现在有一些人也很会利用网络平台来宣传自己。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当然他们的理论,包括这个所谓电荷不存在,从科学上都是站不住脚的。所谓的‘民科’中,绝大多数没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能力。所以大多数严肃的科学家都不愿意跟他们接触,但也有一些可能不小心被他们‘利用’。

张文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我完全反对这种“民科”。“首先,民科都不具备基础的物理学知识,其次,他们是在非常低层面的错误理解上,任意发挥,完全是在妄想。而这位民科更过分的是,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行骗手段,包括伪造自己的身份,以及通过骚扰他人通信的邮件,伪造成他人对他的支持。很多受过他骚扰的物理学家都已经发出了声明。

中科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为什么会发布这样一篇有悖于物理学基础的文章?

王青(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平台如果缺少了审查的环节,当然就会出现民科的文章。相对而言,ArXiv要求有相关人士推荐才能进行发表,因此可以滤掉不少民科论文。

巩华荣(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教授):中科院科技论文平台ChinaXiv与ArXiv(收录科学文献预印本的在线数据库,创立于1991年)类似,是收录论文预印本的平台。也就是说,在撰文投稿正式期刊或会议投稿阶段,等待期刊邀请的同行评审同时,将论文放在这个平台,主要目的是确定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物理学家在ArXiv发表文章较多。所以说,这篇文章虽然在ChinaXiv上进行了发布,但并不算是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这个平台确实会给民科创造发声的机会。

物理学为什么是民科的重灾区?

王青(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物理学之所以会成为民科的重灾区,是因为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探寻物质与质量的起源、时间与空间的演化,物理学不只有哲学和数学的理性与基础,更有其现实性。从这个角度讲,物理学对“民科”的吸引力更大。

陆杰(上海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也许是因为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最基本规律,能满足人最深处的好奇心。另外,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明星物理学家比其他学科的科学家更加家喻户晓,因此有些“民科”以此为人生乐趣和名利目标,以至于走到了歧途上。另外,一些经典的物理概念比较容易用通俗的语言表达,造成了很多有意无意的误解,因此就成了很好的“标靶”。相对而言,量子物理就比较少受到“民科”攻击,因为他们没法用自己的逻辑去理解,攻击时也无处下嘴。

巩华荣(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教授):物理学一直是民科的重灾区。物理学是解释世界最直接、最广泛的科学,很多物理学论断简洁、清晰 (牛顿定律、光速不变、基本粒子组成),或违反直觉(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并富有哲学上的趣味(亚里斯多德、马赫、笛卡尔等都是哲学家兼物理学家),引人入胜。于是,很多人就被物理吸引,觉得简单,又违反他们的直觉,所以大量的人涌入这个领域,企图采用简单的思辨方式而不是逻辑与实证的方法研究物理,探索解释世界的新方法,成为了民科。除此以外,民科在数学 (哥德巴赫猜想除外)、化学、生物、计算机、工程、天文、地理等领域并不普遍存在,这些领域的问题背景过于专业,论述繁琐、与直觉联系不紧,缺少思辨,让人觉得枯燥,于是就没有民科玩了。

物理学家们都遇到过什么样的民科?他们都是如何处理的?

吴飚(北京大学物理学学院教授):我对民科的政策是,不理不睬。如果找到办公室,我立刻说,‘你太高深,我不懂’。

王青(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尽量避开,不与之纠缠。

张双南(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曾经有一位民科给我写信,要求我推荐他的论文发表,并且邀请我作为论文第二作者,承诺我分享给我一半的诺奖奖金。在被我拒绝之后,发信痛骂我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说他的理论远远超过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足以让中华民族完成伟大的复兴,再一次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由于我拒绝推荐他的论文发表,使得中华民族丧失了这个千古难逢的机会,我当然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巩华荣(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教授):大多数民科只认自己的道理。我曾与民科在网上讨论过,但发现对方完全听不进去别人说什么,只顾自己说。其实民科谁也惹不起,也不想惹,大家都淡化处理,不与他们争辩。民科不是坏人,所作所为也不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多大危害,给他们一个发声的渠道也不错。据说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专门给他们开了一个专场,让他们做报告、讨论,偶尔也会有真正的物理学家去听,当放松。

张文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年轻的时候还愿意跟民科吵一吵,想扭转他们的想法。结果发现完全无济于事,根本就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后来逐渐的也不去理他们了。最后总结出的一句经验就是,宁可跟XX吵架,也别跟民科说话。

关于“民科”,科学网博主吴宝俊是这么描述的

所谓提出了颠覆已有理论的学说的人,我们姑且把他们叫做民科吧,不用民科,叫科学爱好者也行。这样的人在科学院的院子里是,经常容易见到的。每年都有。

他们当中有的是做物理的,有的是做数学的,主要集中在这两大块儿。这些人有的是来找专家去理论的;有的是来打擂的;有的就是挂个条幅来静坐的。这些年里我都见过。他们的这个共同点,是都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科研的训练,但同时又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推翻了其他所有人的已有理论。

其中,没有接受过正统的这个科研训练是这些人共同的硬伤。早年的民科基础比较差。这是由于受文革影响有很多人没有上过学,但是他们又爱好科学,所以造就了一批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民科。最近几年开始有高中文化程度,甚至有上过大学的民科。也有人声称自己学完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是自学的。但是他学到什么程度呢,这没人知道。

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总是把自己没有接受良好的这个科研训练归究于一些其他的因素。其实都是托词。

从学术的角度讲,物理学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现代的物理学已经不再是十八、十九世纪的物理学了。因为在那个时候,还没有真正职业的科学家。大家都是花自己的钱,用业余时间去做科学研究。那时如果一个人提出一个什么理论,或者是推翻了过去的人的认知,那也是经常能够碰到的。

但是在最近一百年科学家成为一个职业之后,就真的是非常专业了。专业的与不专业的人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不是说一个人随便看了几本书,就能够轻易地把过去的那一套理论全都推翻了——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准确地说是在几次科技革命以后,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已经被无数次验证,并且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了。所以其最基本的核心的观点是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质疑的地方。

科学研究到这个时代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它并不仅仅依赖于一个人的天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知识的积累。且不说天赋这个层面,单就知识的积累,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话,那么一个人是很难做出好的科研工作的。

在科学院这样的民科见的多了之后,大家就觉得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和他们去这个掰扯这个事情,因为时间很宝贵。科学家的时间很宝贵,科学家也很忙,那不如让时间去证明吧。一个人,如果他的理论真的是能够突破过去的那些认知的话,那历史不会忘记他,他的理论一定会被广泛接受,无非就是时间而已。所以呢,大家谁都别理谁,过一段时间再走着瞧呗。

我见过的民科,有跟人打赌要切小拇指,赌能量守恒定律不成立的;有公开打擂挑战所有教授的;有在科学院园子里静坐的;还有把人家教授办公室都砸烂的,都有。这些人里面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已经工作的小青年,甚至还有地方上的领导,比如某个局的局长……什么人都有。

媒体也需要有科学精神

在与科学家们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数物理学家都不愿意就“民科”的问题“谈太多”,“人家本来就老追着你,如果再埋汰人家就更抓住你不放了,何苦呢!”。对于民科,这些勇于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家们却往往束手无策。“明明是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却把你说成他的支持者,比如这次浙大的那位教授。所以民科最好别招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这样回答我们。这些人中不少都有过与“民科”打交道的经历,劝说过“民科”们去好好读书,但收效甚微。

最后,果壳科学人也想提醒一下广大媒体同行,报道和发布科学新闻时请务必严谨。如《重磅》这样一篇漏洞百出的文章被草率地发布在拥有大量读者基数的平台上,既对广大读者产生了误导,也对真正的科学家造成了困扰,相关的媒体不能说没有责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的孙保华博士说:“现在的媒体喜欢哗众取宠,希望‘大帽子’,浮躁到顶,弄得真正的学者也比较狼狈,很多也懒得回应。”

在这件事里,科学家们的态度是回避,不愿与之“纠缠”,这是否也与以往“民科”事件中媒体的胡乱炒作有关系呢?希望大家都能引以为戒。

正如孙保华说:“严谨、懂行的媒体是非常重要的!”(编辑:吴欧)

The End

发布于2017-05-08,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婉珺

果壳网科学编辑 气象学硕士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