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需用时 02:27
15个月,韩春雨撤稿了

2017年8月2日,韩春雨撤稿了。

2016年发表NgAgo论文的五位作者——高峰,沈啸,姜峰,武永强以及韩春雨8月2日在发表该论文的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布在线撤稿声明,称“因为科研界一直无法用我们论文中提供的实验方案把论文图4中的关键结果重复出来,我们决定撤回我们的这项研究”[1]

韩春雨等人的在线撤稿声明。图片来源:nature.com

同一天,《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2]。文章指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和同事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然而,撤稿声明和期刊方的社论都没有明确给出原论文数据在众多同行研究组中都得不到重复的原因。实际上,由于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并没有对其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问题公开启动调查,原论文数据的问题来源一直未有确切说法。

韩春雨等人在撤稿声明中只表示:“我们会继续调查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希望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河北科技大学校方则称,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而针对已撤回论文的官方调查是否会启动、以什么程序操作,国家与地方有关机构为此项结果所投入的资源是否会因撤稿而做出妥当调整,目前都仍不明朗。

河北科技大学网站发布消息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但并未公布具体做法。图片来源:hebust.edu.cn

在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论文中,韩春雨等人提出格氏嗜盐碱杆菌中的蛋白质NgAgo能用作一种由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工具。论文提供的数据提示,NgAgo系统在基因组编辑方面的表现与目前生物学界广泛使用的CRISPR/Cas9系统相当。这意味着NgAgo系统有可能作为CRISPR/Cas9系统的补充工具,甚至成为比后者更出色的基因编辑工具。

这一结果迅速引起其他研究者的关注,但无一例外,所有的重复实验都未能重现韩春雨论文中呈现的结果。很快,对韩春雨论文的结果的质疑和对澄清问题的呼吁声开始出现。《自然-生物技术》内部的图像完整性筛查程序并没有在韩春雨的论文中发现明显的图像异常。复查了论文数据的三位外部审稿人也持此观点。

2016年11月11日,南通大学刘东研究组在《细胞研究》上发表致编辑信称NgAgo系统无法用于编辑斑马鱼基因组[3]。11月16日,《蛋白质与细胞》期刊在线发表北京大学魏文胜研究员等人的读者来信,反映各来信作者的研究组都无法韩春雨论文结果[4]。11月29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来自德国弗萊堡大学等三所高校的通讯文章,称三个不同研究组按照韩春雨的实验方案均无法重复出实验结果[5]。2017年5月11日,《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发表来自维克森林再生医学研究所的研究论文,称没有证据支持NgAgo系统在人体细胞中有基因组编辑活性[6]

除了上述这些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的内容,也有多个研究组在社交媒体等其他场合宣布无法重复韩春雨论文所述结果。尽管2016年12月韩春雨等研究组向《自然-生物技术》提供了新的数据,但“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已经得出结论:韩春雨和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尚不足以反驳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大量证据“,《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提到。

韩春雨的论文撤稿,距离这篇论文的发表已经一年多。至此,围绕NgAgo论文结果可靠性的争论已经暂时有了结果。“谈到重复研究时,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它需要花时间来做。在NgAgo这个案例上,现在时候到了,数据已经说话。” 《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最后说。

但这起事件对中国学术界、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启示和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

参考资料:

  1. Gao, Feng, et al.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6).
  2. “Time for the data to speak”Nature Biotechnology (2017).
  3. Qi, Jialing, et al. "NgAgo-based fabp11a gene knockdown causes eye developmental defects in zebrafish." Cell Research (2016).
  4. Burgess, Shawn, et al. "Questions about NgAgo." Protein & Cell (2016).
  5. Seung Hwan Lee, et al. "Failure to detect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6). 
  6. Javidi-Parsijani, Parisa, et al. "No evidence of genome editing activity from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NgAgo) in human cells." PloS one  (2017).

(编辑:moogee,wuou)

The End

发布于2017-08-03,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Calo

果壳科技编辑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