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4
需用时 05:26
“取关!”——取关就悄咪咪取关呗,为什么要特意说一声?

有时候我觉得社交网络平台应该新增一个功能,叫作“冲动取关”。当我被首页哪位博主的发言惹怒并想取关他的时候,点击取关按钮上的“取关他并恶狠狠地发送通知”选项,他就会收到“你被一名网友怒气冲冲地取关了”的弹窗通知。

啊,想想就觉得过瘾,这简直就是在线版的摔门而出。

这种“摔门而出”的需求一定是存在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在取关之前愤怒地留言“取关了”,更有甚者还会在这个动词之前添加令人脸红的描述,例如“傻X博主说的什么X话,取关!”

可以说比起摔门而出更加振聋发聩了。

而这样的留言显然也经常会成功激怒被取关的一方:取关你就默默取关好了,干嘛要专门说一声?

其实,这个举动后面可能有复杂的权力变化和权力技术应用,只是留下这样评论的人通常很难意识到这些过程。

我的微博,我的权力领地

权力,如爱一般可以被感知,却很被难定义和测量[1]

在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看来,权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量关系,而不是经济、阶级等其他因素的派生物,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力量关系都是权力关系[2]

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一点,福柯引入了“全景监狱”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古罗马人发明的金字塔式的监狱:犯人被监禁在不同的牢房中,狱卒则处于顶端的监视室内,他可以看到所有犯人,而犯人们却看不到他,并且犯人们彼此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和传递信息的渠道。

此图为古巴新赫罗纳的全景监狱,该监狱现已停用,改为历史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福柯用这一比喻来形容当权者通过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来管理无权者的情况:当我可以发言而你不可以,我就对你拥有权力;我拥有信息而你没有,我就比你拥有更多的权力。

这种情况在传统社会非常容易找到例子。封建时代,民意无法上达天听,但皇帝的口谕有圣旨、皇榜等手段向民众传播,这就是人民处在皇帝的全景监狱中、双方权力极度不对等的情况。男性剥夺女性受教育权和投票权、任意物化女性、使女性完全依附于男性,这也是一种对女性的全景监狱。

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表述的话,权力就是“制造或施加影响的能力”,它作为一种关系,其核心是“影响”和“控制”[1]

但在网络上发布内容并不是放皇榜,接收内容也不是听圣旨。只要有一个账号,人人都可以发表看法和意见,也都可以在别人的言论下留下评论和转发。而只要我们的言论被看见,这些言论就有影响别人的潜力,我们和网络上的所有人,通过一个“发布”按钮,组成了动态的联系。

新媒体技术和社交软件的兴起,让每个人都拥有了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无论在信息浪潮中这个能力有多微弱,但每个人都可能影响和控制别人。

“我关注的博主都在我的掌控之中”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就要烦啦,什么权力不权力、监视不监视的,玩会儿手机而已哪里来那么多理论。

但我们想要的“我分享我的,你看你的”这种相安无事的网上生活其实是很稀缺的。即使我们不曾真的说过话,但传达与接收、看与被看之间已经存在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权力关系。

今天,完全的“信息不对等”局面已经开始瓦解,我们正从“全景监狱”向“共景监狱”变化[3]。比起利于当权者监视的“全景监狱”,“共景监狱”更像一个围观结构,指众人对个体的凝视。

虽然当一个人主动关注一名博主、主动接受这个博主的言论影响时,似乎这位博主才是握有权力的那个人,但实际上,被许多人关注的那个博主正处在所有人监视的共景监狱之中。

楚门生活在导演为他量身打造的真人秀节目,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关注他。电影中的楚门正处在共景监狱之中。图片来源:《楚门的世界》剧照

的确,深受喜爱的博主们的确握有权力——因为在某些方面他吸引着很多人的关注,这是一种“软权力”——但实际上,博主们通常看不见关注者们的动态,而他本人的动态却时时刻刻在关注者们的时间线上更新;某种条件下,博主们为自己创造了一种闭塞的独角戏语境。

而关注者们想给博主传达信息也很容易,只要没被拉黑,关注者们随时都可以转发、留言,以及发送私信等等。甚至关注和取关这两个行为本身,也都是传达信息的一种基础手段。

关注与被关注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关系,被裹挟在看和被看、传达和接受的权力关系中。我关注了你,等于我给了你传达信息的权力;而我让你关注了我,也等同于给了你凝视我的权力。

不是取关,是惩罚

对于“粉丝的权力”,粉丝们其实是一清二楚的。加上很多博主出于营销或其他原因会倾向于发布更讨粉丝们欢心的内容,于是粉丝们就会被迷惑,以为他们对所有博主所发布的内容都有“订制”的权力,博主发布的所有内容必须与他们三观相同、取向相同,还必须条条新颖有趣。

粉丝有“订制”的权力吗?当然有,但粉丝“订制”权力并没有那么大,因为正如前文所说,互联网让我们处在“共景监狱”里,大家对彼此的影响力呈现相互虬结的样态;取关和屏蔽很难完全杜绝不顺意的消息被推到眼前。

通常我们能取关取关能屏蔽屏蔽,大家眼不见为净和和气气,可是话说回开头,为什么有些人取关了,一定要特意留下一句“取关了”的评论呢?

想想看,人们为什么要“摔门而出”呢?除了愤怒以外,巨大的声响也是对惹怒我们的人的一种威胁和惩罚。

留下“取关了”这样的评论,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威胁和惩罚。

这有可能并不是单纯地留给博主看的,而是留给博主以及这位博主的其他关注者和潜在关注者看的;给大家看的也不是一句“取关了”的评论,看的是这位评论的人,作为一个对于博主有权的人(无论这种权力是强是弱),对博主的威胁和惩罚。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而碰巧,取关和留下评论,都是他们在这个博主身上拥有权力的体现。

这种威胁和惩罚有可能是污名(stigma),也有可能是社会驱逐(social ostracism)。

污名很好理解,就是将个体和社会不赞许的特质联系到一起,进行羞辱、毁誉。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让他人远离这个被污名的人,另一个是让被污名的人产生自我价值的贬低[4]

污名在网络骂战中比较常见,留下“取关宣言”更像一种小型社会驱逐。

保持和他人的社会联系是人们一项很重要的需要[5]。即使很多博主并不会记得具体有谁关注了自己,粉丝们也清楚地明白大大们不一定能记得自己——但这并不妨碍关注与被关注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社会联系。

因此当粉丝终止这种联系时,他在对博主进行一种“驱逐”,同时他一定是希望博主因此受到影响的;专程去给博主发私信显得太过煞有介事,留下评论是最便捷又有效的方法,不但在对博主进行“驱逐”,还要求走过路过的网友们全都目睹这一刻,并且增加他们取关这位博主的可能性。

如果有人因为这条评论被“点醒”也取关了博主,他这种“公开处刑”就算功德圆满。

这又是一种“他们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又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刻。他们完全知道遭到社会驱逐会对个体造成什么影响——遭受网络社会驱逐至少会让个体遭受精神上的痛苦[6],和引起个体的自我去人性化[7]——但他们还是这样做了。

但最有趣的部分是,比起“可能”造成的影响,他们更清楚的是,一句小小的评论并不会真的造成多少后果。他们也并不关心后果。更多地,他们只是在发送评论的那一刻,恶狠狠地体验到了权力的餍足。

然而这里面的迷思是,我们是逃脱不开权力关系的,或者说我们没有必要“逃开”。只要我们有发声的工具,只要我们会被社会驱逐、恶语相向,或是社会接纳、良言美誉等等情境影响,我们就永远握有权力,也永远被别人握有权力。

但就和所有能伤人的武器一样,重要的并不是权力存在与否,而是它握在谁的手里。(编辑:odette,木易杨杨)

参考文献

  1. Nye, J. S. (2004). The benefits of soft powe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Knowledge.
  2. 罗骞. (2015). 所有的力量关系都是权力关系:论福柯的权力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V29(2), 63-70.
  3. 喻国明. (2009). 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 人民论坛(15), 21-21.
  4. 李现红, 何国平, & 王红红. (2009). 艾滋病羞辱和歧视的概念及研究工具发展状况. 心理科学进展, 17(2), 414-420.
  5. Bastian, B., & Haslam, N. (2010). Excluded from humanity: the dehumanizing effects of social ostracis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6(1), 107-113.
  6.  Smith, R., Morgan, J., & Monks, C. (2017).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 of social media ostracism on wellbe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8(10), 276-285.
  7. Bastian, B., Jetten, J., Chen, H., Radke, H. R., Harding, J. F., & Fasoli, F. (2013). Losing our humanity: the self-dehumanizing consequences of social ostracism. Pers Soc Psychol Bull, 39(2), 156-169.
The End

发布于2018-07-10,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阿阿阿阿阿蓝

果壳作者

pic